APP下载

迷失·追寻·超越

2017-06-16兰方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女性解放女性文学弗吉尼亚

兰方

[摘要]伍尔夫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杰出的小说家、散文家和文艺理论家,也是西方公认的现代主义先驱。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伍尔夫积极倡导失落的女性传统,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批判父权制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主张以女性视角重构女性文学,呼吁新时代女性努力挣脱男女二元对立的束缚,走向两性融合的完整生存状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视角出发,把握伍尔夫在促进女性解放的文学创作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而揭示其作品中的女性解放心路历程,旨在更深入地理解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与创作。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女性文学;女性解放

一、引言

作为现代主义的创始人,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Woolf,1882-1941)是当代西方文学史上独具魅力的文学评论家、女权主义者和女性主义理论先驱。伍尔夫的作品不仅贯彻着女性独立、男女平等的时代强音,而且其“双性同体”等思想也随着女权主义的发展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被评为“女权主义圣经”的《一间自己的房间》凝聚了伍尔夫女权主义思想,也是其文学批评方法论的结晶。作者聚焦女性的心理和生活,致力于描述女性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她们与男权社会抗争中的累累伤痕。作品中的女性追求独立与平等,在迷失中追求完整的生存。作者通过笔下的作品对当时迅速发展变化着的人类社会做出艺术把握,引导读者认识世界;同时,也致力于凸显边缘化处境的女性生活状况和一直将女性置于隶属地位的历史力量,并使深陷其中的人们得到认同的机会。这一心路历程由伍尔夫特有的细腻敏锐的观察和感知表现出来,为当代女权主义理论和小说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促进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进一步发展。

以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阐释《一间自己的屋子》,可以在以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的理论框架下,凸显马克思主义在女性解放和自由这一问题下的终极人文关怀,亦能通过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交融与冲突,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是指为了结束性别压迫与歧视的社会运动和为了实现其目标而产生的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白二十世纪以来,在第一次妇女解放浪潮中,女性的选举权和受教育权等诉求得到一定程度上地解决,一部分女权主义者开始寻找新的女性解放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妇女解放的浪潮中,一部分女權主义者开始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女权主义的解决方案,运用马克思主义中的阶级、劳动分工、异化等概念分析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寻求实现妇女解放的途径,将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流派。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解放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发扬,批判继承了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和激进主义女性主义,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阶级解放道路,又强调性别斗争的非阶级独立性。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从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入手,对资本主义体制下女性地位和状况进行分析。首先,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从阶级角度出发,审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利处境,认为妇女受压迫的原因在于资产阶级私有制和阶级压迫,只有以阶级斗争为基础,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妇女的真正解放。其次,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认为造成妇女受压迫的原因是普遍性的,在社会劳动中,女性在公共领域受到歧视;在家务劳动中,女性所付出的劳动一度被视为无足轻重的副属性劳动。女性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受到的压迫是制度性的,源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一夫一妻制家庭模式。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创造性地使用了马克思主义中的异化概念,通过女性在社会劳动和家庭劳动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导致了女性的异化,阐述父权制社会文化通过一系列手段使女性成为不健全的人。最后,女性要寻求真正的解放,必须联合起来对抗资本主义父权制,打破资本主义下的既有的经济政治模式,追求女性自我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能动地改造世界,实现自身价值和身份的社会认同。

三、困境与迷失

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妇女受压迫的现象与生产力的发展有阶段性关联,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是妇女受压迫的基本原因,而私有制是导致妇女受压迫的决定性因素。妇女只有从经济上获得解放,摆脱对于男人的依赖,才能拥有实现自身解放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批判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承认妇女受压迫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父权制,主张以阶级斗争的方式实现自身的解放,同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阶级分析的社会性别盲点,他们要求把女性研究的关注点从阶层结构、政治权利这些问题拉向对生活方式的分析。

在伍尔夫生活的时代,英国妇女无论经济、政治地位还是受教育情况较之以前都有了明显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女性渴望走出家庭寻求经济独立和思想解放。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劳动分工的自然形成、私有制的出现和阶级压迫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又更大程度上推动了男女二元体制的形成和加强。一方面,女性主义者充分认识到物质基础与精神意识之间的关系。文学文化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依赖于环境的塑造。女性作为一个阶级,唯有拥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能拥有自己的文学创作,才能成为小说家、诗人。正如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所说的那样:女人要想写小说,必须有钱,再加上一间自己的房间。另一方面,女权主义的最大敌人,莫过于就是那种根深蒂固的“本质主义女性观”:男女有别,女性应该是“房间里的天使”。这种女性观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外界对于女性的看法。其中有自然禀赋造成的差异,也有社会建构的结果。当女性试图摆脱社会建构的框架寻求独立时,社会就会立刻搬出自然禀赋的部分,扼杀她们追求平等、挖掘潜能、释放欲望的思想和行为。二是女性寻求独立解放时自身的踌躇和彷徨。作者在牛桥大学图书馆门口因似乎要闯入男性特权的阅读与创作的禁地而被拒绝进入,只能愤愤退去,从台阶上退下发誓说,将永远不会唤醒他的鼾声,永远不会请求他的款待。对于教堂的礼拜或是宗教仪礼,已经无意介入。因为受到了拒绝、抑制,作者的内心也在犹豫、迷失,似乎觉得自己与社会格格不入,产生了退却心理。

女性作家在宣泄对社会的不满的同时,亦不敢公开指责,只能通过“象征”、“杜撰”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控诉心中的愤懑,也体现了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本质主义女性观”。作者通过牛津(0xford)和剑桥(ca瑚bridge)这两个词的合成而杜撰牛桥大学(Oxbridge)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连“牛津”“剑桥”这样的“牛校”都对女性的求知和创作显示出不屑甚至不满,更别说普通民众了。在大学餐厅用餐时,作者一边描写男女食材的差异彰显对女性的歧视,“泥泞肉案市场上的烂肉”、“周济男人也不至于拿来应付”,而另一边是女性却得不断安慰自己“煤矿工人显然吃不到这些”、“总有人心地宽厚,可以吃到这些东西”,来体现女性的物质生存困境和受到压迫与剥削的渗透。所有这些都表明,女性受到的压迫不仅是源于用来区分生产资料有关的社会群体的阶级压迫,更来自于长期以来形成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女性四大结构:生产、生殖、性和育儿等生活方式而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

四、探索与追寻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分工和社会生产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生活理论的核心。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最初的劳动分工是纯粹自然产生的,只存在于两性之间。在人類社会早期,男子外出狩猎,女子育儿持家,男女都是自己生活领域的主人。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财富不断的积累创造出了新的社会生产关系:私有制。私有制的产生和确立使得丈夫在家庭中和社会中的地位不断增强,而妻子越来越被贬低、被奴役。恩格斯以此为出发点提出妇女解放的三个条件:一是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使妇女在经济上不再依赖男子。二是实现社会化大生产,只有在高度发达的工业化社会里,妇女才能够真正得到解放。三是家庭劳动的社会化。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对马克思的劳动分工理论进行了完善与发展,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解释性别控制产生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认为正是由于女性的生理和心理属性使其具有繁衍后代、哺育生命、爱护家庭的特征,这些主张后经发展成女性主义认识论。对妇女以自然属性定义,旨在超越二元对立结构,认为正是女性正是由于生理或心理的自然差异而承担并乐于承担社会给她们安排好的位置一家庭领域,而资本主义父权制将本乐于被安排在家庭领域内的女性异化了。异化是指一种自我与社会疏离的状态。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揭示了女性在资本主义父权制社会中所受的异化,探讨了父权制的社会文化通过一系列手段使女性成为一个失去精神维度的、不健全的、异化的人。女性摆脱压迫的道路就是克服异化,消除劳动的性别分工。

作为人类整体一半地位的妇女,在人类的生存和再生产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遭受到的一系列不公正待遇,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将马克思的劳动分工学说与女性主义有机结合起来,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分工”的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性别分工这一重要概念,女性的地位与作用是由女人在生产、生育、儿童的社会化以及性关系中扮演多种角色决定的。女性只限于从事家务劳动,任何脱离于家庭劳动的行为,如读书、写作等一律被视为异类,从而使得女性只能如奴隶般地操持无聊的家务以显示女性那个最高艺术的最大用途,进而保证男性的统治地位。

根据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观点,正是因为女性的生理和心理属性使其具有繁衍后代、哺育生命、爱护家庭的特征,但是是什么造成本乐于被安排在家庭领域内的女性女里挣脱家庭劳动,进行读书写作呢?因为身处资本主义父权制压迫下的女性已经异化,为了摆脱这种异化,女性试图融入社会,消除劳动基于社会背景下而不是自然背景下的性别分工。而男性为了维护自己相对于女性的统治地位,在文学作品中极力宣称女性在脑力、品行和体力上的低贱,“女人都没有个性”或“好走极端,面对男人或者逞强,或者示弱”。另一方面,在15—16世纪的英国,殴打妻子是男性公认的权利,无论是上等人,还是普通的百姓,都不以行使这一权利为耻。对妇女的暴力是父权制社会下男性控制女性的手段,由于害怕受到攻击,女性往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控制或缩小自己的行动范围。而男性有权操控女性的一切,在男性看来,女性的任务就是承担家务劳动,照顾弟妹,结婚生子,再操持家务,就连婚姻也需要男人主宰。而且这种不平等并不会因为阶级地位的变化而有所增加或削弱,从上层贵妇到下层平民,无一不能摆脱被男性主宰的命运。

作者通过幻想莎士比亚妹妹朱迪斯的悲剧,来控诉女性追求自由平等的苍白无力。与莎士比亚具有同等写作才能和创作天赋的她想要读书写作,却由于琐碎家务的不断地干扰而被剥夺了走出家庭、求学丰富阅历的权利,只有抓起哥哥读丢下的书,空闲时间躲到阁楼上偷偷写几张纸。文学创作收到压抑,婚姻选择亦不能自主,于是她勇敢选择了反抗。毫无疑问,孤立的反抗道路是无助艰辛的,被嘲笑、被质疑、被欺骗,最后落得凄惨的下场。相反,托尔斯泰的风流与阅历铸就了《战争与和平》这样的旷世巨作,谁又会说雨果脍炙人口的《巴黎圣母院》与他的嗜女如命无半点关系呢?所有这些差别,仅是基于性别的不同。一定的文化产生一定的制度,一定的制度维系着一定的文化。然而文化一旦产生之后,一般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男女的阶级不平等派生出了社会背景下的劳动的性别分工,继而维系了父权制度,这种受压迫不是个别性的,而是普遍性的。女性面对父权制下的男女不平等承受着心灵和肉体的双重迫害。在根深蒂固的本质主义女性观下,女性在智力上一无可取,当女性试图承担比家庭更大的社会责任时,就必须准备好成为他人眼中的异类。文学作品中的女性遭受性别分工、异化的本质偏移使得作家在揭示社会生活状况的同时,更展示出女性为摆脱父权社会的种种束缚实现自我解放而付出的努力。伍尔夫通过清浅、感性而看似幽默的语言,仿佛在不经意之间即戳穿了文学作品中女性的悲惨境地以及历史书写的男权中心性质,提示了在性别视角烛照下反思社会与文学的可能性。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伍尔夫通过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中的劳动分工、异化等理论力图超越、改变二元主义,消减男性之于女性的统治与压迫。在探索自身解放时,女性一直在努力追寻着,女性通过参加写作求的经济独立、融人男性社会,都是女性在克服异化,消除劳动的性别分工,实现女性作为人的全部潜能和价值的心路和实践历程。

五、突围与超越

马克思基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和人的片面发展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即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兴趣能力实现自身的潜能。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的奋斗目标是:要创造一个平等的世界,女性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实现作为女性的潜能和社会认同。在这个世界中男女两性可以和谐的相处,彼此依靠,女性和男性具有平等的社会关系。女性可以感觉自己是完整独立的人,可以找到生活的意义,实现自己的价值。

女性究竟应往何处去?伍尔夫在多个方面阐述了女性解放的道路。首先,物质的独立是女性解放的前提。长期以来,妇女一直是一个处于经济之外的群体。毫无疑问,只有女性走出家庭取得经济独立,才能摆脱对男性的经济依赖,才能保存女性的本真,才是实现自身的解放的前提。为什么到了18世纪末女性头脑极度活跃一谈话,聚会,写文章,议论段莎士比亚翻译经典作品,这都源于一个确凿的事实:女性可以靠写作挣钱。就女性而言,物质条件将会在未来发挥巨大作用,这是现当代文学中一批女性作家独立走上文坛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经济的独立是女性获得精神独立的前提和保障。

其次,女性的解放运动但要还要依赖于女性自身的解放,努力摆脱父权制下根深蒂固的本质主义女性观,实现自我意识的觉醒。这种价值观,已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并不断腐蚀着人们的心灵,阻碍女性的创作。改变文化要远远难于改变制度,制度的改变不过是重写一些法律条文,而文化的改变却需要扭转千百年来的意识形态,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女性要想实现彻底独立,要勇于向父权制霸权进行持久不懈地抗争,通过经济物质基础的确立和自身实力的提高,稳固自己的社会地位,由经济依赖走向经济独立、思想独立。女性也要勇于承认作为女性的本质特征,树立女性的自我意识,挣脱父权制下对于女性的看法。女性不是要变成男性,亦不是要束缚男性,而是要恢复权利为维持生命的特征而非统治手段,达到和谐统一的共同解放,追求自身生存的完整状态。女性还需要致力于文学创作,因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错综复杂的矛盾与冲突不断对抗和解决的历史。妇女解放运动推动了性别文化的发展,它使得性别歧视这一由来已久社会问题终于浮出历史的地平线,也为两性之间的对抗与交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因此,女性文学为女权运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女权运动又为女性文学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与社会契机。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不是力图模仿主流文学形式来达到男性文化标准,而是要为女性在文学中找回自己。通过写作来实现女性的自我价值,寻求能得到释放的最佳形式。

第三,實现双性同体,追求完整的人格,长期以来,受到父权制二元对立的思想影响,人们对于性别的社会属性,往往自发形成的定式,男人积极能干,坚强果断;女人消极被动,温柔感性。为了凸显这种长期以来的二元对立对于女性创作的压迫,伍尔夫精心巧妙地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莎士比亚的伟大成就与其的妹妹的悲惨命运的明显差异;牛津大学餐厅的男女食材的鲜明对照;和托尔斯泰、雨果等世界级大文豪的厮混为其提供的创作素材与普通女性在抗拒婚姻遭毒打的命运的强烈对比,分别从男女两性的物质基础、生活状态及个人命运前途等方面揭示男女二元对立的外在条件状况。然而思想领域的男权至上论和女性在智力上一无可取的观点,更深深植根于人民心中。在小说中伍尔夫创造性地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思想,解构了男女二元对立的思想框架,提倡无鲜明性别特征的写作,追求男女并存和谐互补、完美统一的生存。双性同体思想也在伍尔夫的多部作品中得到了体现:如《到灯塔去》中的莉莉的和《奥兰多》中的主人公奥兰多,主人公却发现了自身的女性属性并与男性原则相融合,达到了双性同体的和谐共生。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和最高境界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不断追求发挥自身的属性,追求卓越,完善自我推动社会的进步,实现人类的解放。需要指出的是,伍尔夫的双性同体并不是主张消除两性差异,而是承认差异,并彰显特色,睿智的头脑是双性同体的。女性解放是人类解放的起点,双性同体是男女有机结合的思想生存状况,在斗争与合作中的矛盾统一体中达到理想的生存,强调在性别自觉基础上的超越和兼容。由此可见,伍尔夫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已经超越了女性主义的自身框架,考虑的是基于人性视角下的两性和谐和人性回归。人类必须认真反思男女对立的二元关系,努力冲破男女二元对立的思想藩篱,只有在处于平等,相互交流交流和沟通中形成多元共存的意识,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解放,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最后,女性的解放还需要女性的通力合作。伍尔夫外夫认为,大英图书馆中男性描写女性的书目繁多的原因是应当怪罪女性争取选举权运动,激发男性维护自己的权利、保证自己地位不受挑战而大量著书立作,猛烈抨击女性以表现自我。所以,女性也应牢牢记住自己的历史使命,努力向上,追求精神生活。通过自身的合作,对未来生活的影响,建立四海姐妹情谊。在当代妇女运动中,妇女之间的姐妹情被认为是一种团结各阶层各种族各国家妇女反对父权制的凝聚力。构建完整和谐统一且有差异的女性文化,并弘扬女性文化,共同推动女性文学的进步,实现女性解放。然而,各国各地区女性发展水平很不平衡,社会对于女性的潜能、才干、贡献的认识仍然不充分且没有合适的衡量标准。不同阶级、不同种族、不同利益的女性具有共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女性解放应立足于跨越阶级跨越民族和种族的大团结,保障有差异的统一,“和而不同”的女性文学是妇女捍卫自身的有利途径。妇女不仅仅要在经济上追求的物质平等,更要通过团结一致进行文学创作发出自己的声音,发挥文化的百家争鸣对人类灵魂的启迪作用。

六、结语

伍尔夫在女性文学创作的问题上坚持物质第一性,主张女性的经济独立,坚持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意识的能动作用,促使女性思想解放,并尖锐地指出不平等的父权制的社会意识是男女不平等的思想根源,倡导女性独立写作,走向完整生存。伍尔夫站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既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公正地看待女性解放和女性文化的问题,主张世界女性为一个整体形成有差异的融合,通过文学、文化的创作发出女性自己的声音,推动女性的解放;又从现实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社会分工和异化学说与女性主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批判父权制和追求妇女解放的问题上,又超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提出双性同体的伟大构想,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经济的决定作用以及阶级斗争的力量,伍尔夫通过性别差异和性格的融合,站在人类历史的新高度,审视妇女解放问题,力求建构男女两性的和谐,具有前瞻性。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伍尔夫以五百英镑和一间自己的房间为物质源泉,以女性创作与双性同体的思想为精神动力,从而揭示女性解放运动的历史延续性、身份认同和共同归属,通过女性解放,推动实现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人类的终极目标: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今天,我们重读这位杰出的女性作家和理论家的作品,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伍尔夫超前的文学思想和性别意识,不仅在当时对女权主义运动和女性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丰富发展了其中蕴涵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思想理论。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可能并非独创,而是汇集众人的智慧,融入时代的特征,引发思考,启迪智慧。伍尔夫的女性主义彰显着人性的光辉,指引女性主义的方向,引领女性走向完整生存的终极目标。

猜你喜欢

女性解放女性文学弗吉尼亚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美国“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
中国现代文学女作家作品中女性形象及其意识的塑造探究
明清时代女性文学的发展
西方女性政治家的柔性魅力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下的女性主义与女性解放
弗吉尼亚·伍尔芙《到灯塔去》的成长主题解读
弗吉尼亚就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