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文解字》小篆字形研究综述

2017-06-16王伊佳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说文解字小篆字形

王伊佳

[摘要]前人对小篆字形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下面对小篆字形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综述,此处分为小篆字形综合研究、小篆与其它字体的对比研究、书法角度的小篆字形研究三部分,并总结了前期文献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说文解字》;小篆;字形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6-0181-02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作为古文字阶段的最后一种字体,小篆在汉字形体演变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下面我们对《说文》小篆字形进行分类综述

一、小篆字形综合研究

金鐘讃、程邦雄(2003)以《契文举例》为主,并参考孙氏的《名原》等文字学著作,从两方面讨论了孙诒让的甲骨文考释和《说文》小篆的关系,通过比较发现,小篆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存在不科学性,并对部分小篆字形进行了历时认同。

许曼(2006)从小篆的字体特点及其所反映的秦人的文化心理、价值取向、性格特征等角度来分析小篆成为秦国正统文字的原因,认为小篆字体与秦人的重实用、尚功利、精神文化缺失、“方圆”思想、内敛的性格特征、专制的文化心理息息相关。

许曼(2007)探讨了小篆的生成过程,分析了小篆对汉字形体所进行的改革,探讨了小篆与秦文化之间的关系,对篆改的影响及价值做出了客观的评价,并分析了小篆字体本身所存在的字体繁杂、不易书写以及某些小篆失去了构形理据等方面的问题。

朱栋(2012)以“上”“社”“瑁”“词”“要”和“?”为例分析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对《说文》小篆字形及古文字形改定的情况,并探讨了得失。段玉裁在科学历史发展观点和研究方法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自己当时所能见到的语言文字材料对《说文》小篆和古文字字形进行改定,但是有些字的改定仍有不妥。

王珏(2013)论述了北宋张有在《复古编》中修改“走”的小篆字形对元明清篆书产生的不良影响。作者认为这样不仅有悖于金文字形,而且与人奔跑时手臂的动作也不符合。元明两代,大多承袭张有“走”的写法,明代有少数做些改变。清代是文字学振兴的时期,篆书书法家沿袭金文、大篆的写法,将“走”的写法带入了正轨。

二、小篆与其它字体的对比研究

古敬恒、孙建波(1994)阐述了小篆形体产生变化的三方面背景,介绍了小篆对古籀文字“三方面的省”和“五方面的改”,分析了小篆对古籀的省改与调整所反映的社会和思想现象。

姜玉梅(2007)认同隶书早于小篆在社会上通行,且和小篆同出一源的观点。通过从形体、用笔、笔画和偏旁等方面对古隶和小篆进行对比,发现二者有所差异。其原因在于二者的发展方向与使用场合各有不同,小篆是庄严的官方文字,古隶则是广泛流通的俗体字。

王卉(2008)将汉代金文中的规范篆文与《说文》中的小篆形体作比较,讨论了今本《说文》篆文存在的问题。她认为虽然《说文》篆法有系统性,但是有时这个系统既不符合实际通行的写法,也不符合古文字取象的固有构形,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王平(2008)将322个比较清晰的魏晋南北朝石刻篆字与《说文》小篆进行对比,其中相同的有232个,存在差异的有85个,有5个篆字《说文》中未出现。作者认为,由于书写材料和时期的特殊性,未经传抄、传刻的魏晋南北朝石刻篆字依然保留了秦代规范小篆的特性,也反映了汉字形体发展末流时期篆文的特点。这一比较对认识现存大徐本《说文》小篆的准确度、《说文》小篆在传抄中的变异情况和中古时期汉字在隶变楷化过程中的原始信息具有重要的价值。

朱栋(2010)将《说文》中476组古文形体与对应小篆字形进行系统比较研究,验证了汉字形声化的发展趋势,发现《说文》小篆与对应古文字之间鲜明的同一性,发现小篆对古文表义、表音部件的优化对当今汉字的整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龙仕平(2010)将《睡简》1630个字分别与《说文》字头、重文及新附字作字形对比,二者形体结构不合的占48.15%,相合的占51.85%,这说明《睡简》和《说文》的字形上虽有一定的传承性,但《睡简》的单字形体很不统一,同一个字或者偏旁往往有不同的写法。《睡简》单字形体的变化凸显了更多早期隶变的痕迹。

张欣(2014)认为小篆向汉隶转变具有象形表意文字向衍形表意文字的发展、汉字偏旁部首的形体发生变化和隶书的体势由篆书的狭长取纵势变为扁平取横势三大特点,认为小篆与汉隶的构形和隶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隶变在汉字发展史上独特的地位。

刘征(2015)将小篆和以金文为主的古文字、以睡虎地秦简为代表的秦隶、以银雀山汉简为代表的汉隶进行字形对比,发现小篆与其他三者有很多不同:笔形上的不同有变曲为直、变连为断、笔画增加、笔画延长等;部件上的不同有移位、同化、增加等。这说明小篆并不是在实际生活中所使用的书写字体。

三、书法角度的小篆字形研究

雷黎明(2006)对《说文》小篆中的对称字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它们的构形理据,以及我国先民在造字和书写过程中的审美心理。他从《说文》小篆对称字体现模式的角度将对称的小篆分成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十”形对称、二字相合对称这四类,从构形理据这一角度分汉字方块性为小篆对称字提供了构形平台;篆前对称文字是小篆對称字的形成基础;对称是小篆内部结构平衡、稳定的需要;运用反向思维造字也是小篆对称字的形成途径等四方面对对称小篆进行分析,认为小篆的对称性体现了我国先民对对称美的追求。

徐为零(2015)介绍了大篆、小篆的特点,描述了小篆形体和笔画的特点,并且从艺术角度分析了大篆和小篆的对立美,认为大篆雄浑壮阔,小篆典雅秀逸,并针对篆书创作提出将二者特点互相融合的建议。

毛文(2015)认为《说文》中的小篆是表意清晰且构形成熟的文字系统,是书法创作的载体。他将篆书与隶书的写法进行了对比,还分析了其它字体的写法,并阐释了《说文》小篆对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

杨庆兴(2016)将小篆的发展历史分为初创、中兴、繁盛三个阶段,分析了这三个时期小篆的特点:初创时期对称古雅、中兴时期均衡飘逸、繁盛时期姿态万千,并介绍了这三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肯定了小篆创新和发展的价值。

四、成就与不足

(一)成就

前人对小篆字形的研究正逐步走向深化,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就,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异体字、形位、字形改定、讹形、对其它古文字的隶定、文化角度的研究以及书法角度等方面。前人通过对小篆的研究,发掘出小篆本身的特点,以及与其它古文字之间的关系,探索出我国古文字的特点与发展轨迹。

(二)不足

对不同版本《说文》小篆字形进行对比研究的较少。前人对小篆字形的研究多集中于小篆与隶变的关系、小篆与隶书的特点、从书法角度对小篆的研究,以及从其它一些零散的角度进行的研究等几方面。小篆字形的对比多局限于《说文》小篆与汉代篆文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刻篆文之间的对比。《说文》版本颇多,字形并不统一,这就需要对多种版本《说文》小篆字形进行系统对比研究。

结语

综上,我们对《说文》小篆字形研究成果进行了分类综述,并阐述了成就和不足之处。前人对小篆字形的研究虽然还不够全面,但是对小篆的深化研究依然具有巨大的参考价值,对汉字学的发展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责任编辑:章樊)

猜你喜欢

说文解字小篆字形
宋伯军小篆作品
甲骨文“黍”字形义考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小篆的结构练习(一)
小篆的四个特点
小篆的笔顺特点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