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路古道上的青砖青瓦艺术

2017-06-16王知三

丝绸之路 2017年11期
关键词:静宁青瓦图案

王知三

《说文解字》中有一段关于“瓦”的记载,说:“瓦,土器已烧之总名,象形也。”“凡土器未烧之素皆谓之坯,已烧皆谓之瓦。”简洁的介绍让我们知道了“瓦”这个名字的来历,它属于陶器的一类,为陶器的总称。比如“瓦”“瓦罐”“瓦盆”“瓦缸”“瓦坛”“瓦碗”,等等,后来“瓦”才慢慢演变成专用的建筑屋顶构件。

青瓦的出现大约始于西周初年,到唐代,它的制作已趋于成熟。灰瓦、青瓦这种建筑材料在我国有着独特的文化蕴含,这种艺术格局使寺院和民间建筑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极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远。

青瓦承袭了3000多年的建筑历史,历经形式大小和工艺的演变,以其美观、质朴、防雨、保温之优点,终成我国传统建筑必不可少的主材之一。

静宁是丝绸之路重镇,烧制和使用青瓦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威戎镇杨家塬彩陶窑址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彩陶窑址。杨家塬遗址是一处从半坡早期延续至齐家时期的遗存,是一座位于塬头三台平地处的古代陶窑遗址。专家认为,该窑址属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距今6000~4000年,与大地湾遗址一脉相承。该窑址占地面积约300亩,文化层厚0.5~3米,初步估计分三层,陶窑上百孔。从西南6米文化断层遗留处发现有白灰面居址,采集的残陶片有夹砂陶、黑色彩陶、灰陶、白衣陶,器形有钵、瓶、罐、盆等。大致可分为大地湾文化类型、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纹饰多样,有仰韶日月纹、花草纹,亦有马家窑水波纹、三角纹、圆点纹、旋涡纹等。专家认定其为全国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彩陶窑址。

由此可知,静宁是陶文化的发祥地,人类早期就在静宁地区开始了陶艺的生产和应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成纪古城遗址井下发现的600页汉瓦就是瓦文化在古成纪最好的证明。如今,静宁境内各村社遗留的各个历史时期废弃的瓦窑,印证着静宁是最早生产和使用彩陶、红陶、青砖青瓦的文明地方,古成纪遗址上的一堆一堆“秦砖汉瓦”砾,更能证明静宁地区是青砖汉瓦的源头地。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粘土砖瓦生产基地。

简瓦是用粘土烧制的,是用于铺屋顶的建筑材料。瓦在民间建筑中是一种防漏的遮挡物,也是一种装饰和美化房屋的形式,既具备实用功能,又带有装饰效果,古典建筑中或现代建筑中都有广泛应用,现代建筑中多采用复古的风格,用以体现一定的文化底蕴。

青瓦在静宁地区古典建筑中,除了它的实际作用外,也可以根据它的形状来拼成多种图案,用以装饰墙面、美化环境。常见的有贯千、麦穗、龙形、“福”字、“亚”字和各种代表吉祥如意的图案,体现了泥瓦由简单的实用功能发展到了实用与审美功能的结合。历史上其式样曾以直棂窗或破子棂窗为主,后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多种纹样的棂花图案,这些样式或单独、或相互交叉组合,使建筑外观获得更美的艺术效果。 例如,在格扇门窗中,其样式和格心采用的棂花图案丰富多样,有荷花、梅花、葵花、海棠、树叶及花边、花结等植物图案;有卧蚕、龟背锦、蝴蝶及鱼鳞等图案;有“万”字、“亚”字、“回”字、“井”字、“十”字、“工”字等;有轱辘线、冰裂纹、绳纹等图案;有各种几何图案,如八角、六角、三角、四方、套方、半圆、镜园、椭圆、套环、方胜、瓶型、直棂、破子直棂、书条川、青条川、整纹川、一码三箭、菱形、方格、斜纹、毯纹、风车纹、插角乱纹、软脚纹、步步锦、灯笼锦、回云纹、如意纹等。由这些植物、动物、字形、几何图案等数十种为基础,又相互交错,组成了无数种图案样式的窗格心棂花。

在古代园林建设中,洞窗中以漏空图案填心者也称为花窗,也多称为漏窗。花窗多指其中意象繁复、构图巧妙、雕功精致的作品。花泥瓦主要作用是装饰墙面。一般高度的泥墻虽也隐约透景,但并无独立的框景效果,构成整形或自然的图形。

现代建筑中,花窗也有很多主题。例如,景观墙以几何图案、艺术造型为主要语汇,建筑师精心构思、巧手泥砌,工艺技巧的视觉效果很好。

静宁县天地博雅文化有限公司在八里镇大路村、关道岔村美丽乡村建设中,利用农村废弃的青瓦青砖,组织民间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形成了以“瓦砖”为主题的造型艺术,让静宁民间建筑上的青瓦、青砖升华到一定的艺术境界,十分有创意。设计者和制作者构思独特,奇思妙想,用一双泥手传承古人的青色砖瓦造型艺术,很有地域特色和文化意义。

为了丰富“丝路驿站”文化内容,八里镇已在关道岔建有瓦墙900多平方米, 砖瓦组合艺术造型图案百余幅,这些用废弃的砖瓦构成的艺术品,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勾起人们的思乡之情。它凝聚了静宁建筑大县民间匠人的智慧。把具有防水功能的瓦片做成了一幅幅画、一件件工艺品,既是一种对那个年代的回忆,又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它代表着中国传统砖瓦建筑艺术的一种语言和情绪,代表着一种团结奋进的精神。

静宁青瓦青砖艺术展示了静宁古村落、古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美学价值,用这种文化形式呼唤人们保护共同的家园,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时代创新精神,留住历史的根脉,使之真正成为人们“忘不了的乡愁”。

遍布静宁大地的村落建筑是静宁先民生活的遗存、文化的体现和智慧的结晶。深入挖掘其独特的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展示静宁村落建筑的“碎片”文化记忆,使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到静宁建筑艺术的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提升村民们对自己村落建筑的保护意识,唤起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愿。

青砖青瓦艺术造型丰富多彩、工艺精细,成为美丽乡村的一大亮点。其艺术内容有简洁疏朗的瑞兽长龙,爪抓祥云,口含如意和金钱,从地面腾空而起,让静态的建筑物动了起来,象征着祥瑞和吉祥;花草、山水图案,写意手法粗犷而豪放;青瓦图案镶嵌上红陶、瓦罐,内涵深刻,彰显古文化意蕴;“贯千”谐音“钱”,寓意“发财”,象征着村民脱贫致富的生活;饱满的浮雕篆书,设计巧妙,笔韵犹存;镜园、椭圆、套环构图明晰,引人注目;“丝路驿站”墙镶进木轮大车的一只轮子,印证着丝绸之路重镇静宁2000多年来滚滚而去的风雨沧桑;表现古代官道大路上战鼓隆隆历史画面的村门楼威严气派,风格独特,结构精巧,匠心独具,古风萧萧。冰裂纹、绳纹瓦韵连连,地方特色明显;菱形、方格、斜纹、毯纹、风车纹、插角乱纹、软脚纹、步步锦、灯笼锦、回云纹、如意纹工艺装饰性强,建筑风格明确。各种形态的图案,多姿多彩,美轮美奂,令人感慨不已。

这些精品佳作巧妙地表现了村落建筑物件的青砖青瓦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一幅幅艺术作品,既有广泛的代表性又有独特的地方性,全景式地展现了静宁村落古建筑这一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静宁民居建筑上的青砖青瓦有着浓郁的地域风情,富有地域的历史风貌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过去,大路村和关道岔村是通往西域的“官道”,这一条路上驼铃声声,商旅繁忙。设计者以独特的视角着力表现丝绸之路上的静宁民间建筑的历经的沧桑,在艺术家的手中又变得风韵依旧。

如今,八里镇关道岔村和大路村显得宁静而有生气;一幅幅突现青砖、青瓦文化的造型和图案,为村民休闲、娱乐场所多了一份记忆忆和思索。

作为传承历史文化的建筑物件青砖青瓦是静宁古村落古建筑的一个缩影。这些古村落、古建筑上的物件,既是静宁悠久历史传承的载体,又是静宁深厚人文积淀的反映,它犹如一颗颗传统文化的明珠,在静宁大地上熠熠生辉。这些被博雅文化公司拾起的“碎片文化”,在体现古代建筑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同时,又彰显了人类与建筑的和谐关系。静宁先民创造的文明成果,蕴含着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是智慧的结晶、历史的瑰宝,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猜你喜欢

静宁青瓦图案
青瓦
青瓦的耳朵(外一章)
青瓦
Quantum computation and simulation with vibrational modes of trapped ions
藏在静宁“三宝”里的美食精髓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原生态静宁苹果
2016静宁苹果“南行”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