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显廷金融观念研究

2017-06-15毛杰

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10期
关键词:通货膨胀

毛杰

摘要:方显廷的金融观,包括他对中国货币、通货膨胀、证券交易、金融统制等问题的看法,是他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的金融观念,是基于一定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结合中国社会现实的基础提出,且具有鲜明的务实色彩,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方显廷;通货膨胀;货币流通速度;金融统制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2

方显廷(1903.9.6—1985.3.20)出生于浙江宁波,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与马寅初、刘大钧、何廉并称为民国四大经济学家。1928年,方显廷获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国家经济访问局局长,不久便辞职赴南开大学任职。1938年到1946年,方显廷一直在南开经济研究所主持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方显廷一生都致力于结合西方经济学理论和中国社会现实,研究中国经济问题。

银价涨落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方显廷金融研究的第一个重要问题。他提出,“中国为世界之主要用银国家,在其他各国,银为商品之一种,而在中国则为货币之本位。故银价之涨落,非惟牵动整个币制,且对于全国之经济组织,亦发生莫大之影响。”①1932年和1934年银价的剧烈波动对中国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使得方显廷对银价问题更为关注。鉴于此,方显廷特意挑选并编写了“银价问题与中国”文献目录,包括涉及银价与中国问题的专著22种,杂志特刊7种,杂志及日报论文59篇②,以引起和方便中国学者对银价问题的关注和进一步研究。关于银价涨落与经济之间关系问题,方显廷认为,“银价跌,则国内货币因银入口而膨胀,物价因货币膨胀而上涨,其结果,全国经济日趋兴旺。

民国时期中国劇烈的通货膨胀现象,使通货膨胀问题成为方显廷关注的另外一个重点问题,并将之提升到关系整个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之上。他认为,“一国经济危险的程度,可由它的物价的涨落来衡量。”③根据货币流通速度,方显廷将通货膨胀分为三个阶段:(一)在和缓的通货膨胀下,物价增高的比率姗姗落在钞票发行增加额之后;(二)在真正的通货膨胀下,物价就像通货发行一样快的增涨起来,随着生产已经达到它的增加限度;(三)当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以及物价上涨的比率,最后终于追过钞票扩张的比率,那就是已经达到超通货膨胀或狂奔膨胀的阶段了。④

对于民国时期中国通货膨胀的产生,方显廷认为是货币流通速度、货币发行过多和生产减少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他认为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人民预期物价上涨而引起的,这种预期除了会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外,其本身也会起到加速物价上涨的作用。方显廷提出,“如果物资数量能随通货数量同比例的增加,则物价将不会上涨;如果后者增加而前者不增,则物价即上升;如果后者增加而前者反减少,则物价将上升极烈。”⑤他认为,由于战争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生产减少,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方显廷认为,引发中国通货膨胀产生的第三个重要因素,是政府的财政问题,即滥发钞票。他认为政府的预算不足、发行钞票、物价上涨三者构成了引发通胀的恶性循环,即首先政府“因为预算不足,所以增加通货发行;因为钞票发行增加,一般物价漫天上涨;因为物价上涨,政府遭逢更进一步的预算不足。”⑥

方显廷提出,要改善中国的经济状况,解决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首先要解决政府钞票发行问题。方显廷认为,“政府发行的通货愈多,实际收入就变得愈少。鉴于流通速度的增加,政府已不复可能仰仗印刷机来解决财政问题了。”⑦其次,他认为仅仅依靠金融方面的措施,如证券市场管控、禁止黄金流通等方式来解决中国的恶性通胀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证券交易市场对民国时期的中国金融市场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自1946年9月证券交易市场开市之后,方显廷对其发展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于1947年发表在《证券市场》上的《证交一年》一文,对证交市场开市一年以来的发展情况,以及证交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作了详细的梳理和分析。首先,他将一年来股价的涨跌分为四个阶段,并详细分析了每一次股市涨跌产生的原因,其中包括诸如游资的漠视和关注,政府对股市的干涉,中国经济发展大环境等等。此外,方显廷总结了中国股市发展的三个特点:“1.物价始终坚挺上升,而股价则有涨有跌;2.股价上涨,高于物价上涨;3.股市之繁荣与萧条,与整个经济环境之隆替与景气,密切相关。”⑧

金融统制,是方显廷提出的解决中国金融和经济问题的一个整体方案。所谓金融统制,简单地说,就是由政府控制或主导中国的金融市场。方显廷是统制经济观念的支持者,对于金融是否需要统制,他的态度是肯定的。他认为一个国家要实施统制经济政策必须具备的三项先决条件,即“民众经济组织之健全”,“强有力之统一政府”和“执行统制经济技术之人才”⑨,在中国并不具备。因此直到1936年,方显廷《中国经济之症结与统制》一文,也只是将交通统制,粮食与衣料统制,贸易与汇兑统制纳入其统制经济的范畴。这其中,只有汇兑隶属于金融范畴。到1937年,方显廷《国民经济建设之途径》一文,明确将“金融统制”纳入其统制经济范畴。他将金融统制纳入统制经济的范畴,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金融市场的混乱状况。他提出,“我国金融事业素称紊乱,以言金融组织,则大部分操诸外人之手,国人经营者步调不一,势力薄弱,反惟外人之马首是瞻。以言流通货币则钞票发行并不统一:中心统制,亦不严密,一遇市面缓急,货币流通数额不但不能调剂,反推普助澜之势。”⑩继而,他提出金融统制的具体内容:金融组织方面,要巩固中央银行的地位,削减外商银行势力;货币流通方面,则要取缔各地私票。

综上所述,方显廷的金融观念具有鲜明的特点。第一,方显廷的金融观念,大多是在理论结合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如上文提到的银价与中国经济关系,通货膨胀问题的分析,都是如此。方显廷于1948年发表的《货币流通速度与物价波动》一文,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这篇文章中,方显廷为分析中国的物价波动问题,首先辩证分析了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关于物价水平随货币量变化的理论,也涉及了剑桥学派庇古(Pigou)货币的需要实际上与购买力的需要相等观点。最后,根据民众对未来的“期望”,提出了“货币流通速度”这一核心观念,并以之来分析它是如何对中国的物价波动以及通货膨胀产生影响的。正如他在文章中提到的,“任何自愿专心详细研究中国目前物价问题的人,如果不对货币流通速度在物价波动发展中的影响予以适当考察,那么一定会大感迷惘的。”(11)

第二,务实色彩浓厚。方显廷一直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经济学家,他的经济学研究大多可归入应用经济学的范畴,他本人也经常为政府的经济决策提供建议。基于此,方显廷常常根据社会现实的变化而修改其金融观点,这一点在其对于金融统制的范畴认可上表现的尤为明显。虽然,方显廷一直以来对在当时的中国实施经济统制,包括金融统制持有疑虑,但是在当时中国的战乱不断,外资横行,中国本身金融体系紊乱、金融组织不完善等具体现实下,方显廷还是坚定地支持金融统制。

总而言之,方显廷的金融观念在他的经济学研究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对中国货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通货膨胀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他的金融统制观念等,是其经济理论中的重要一环,且在其试图通过经济学研究以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最终目标里起着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方显廷:《银价问题与中国之文献的介绍》,《政治经济学报》,1935年第3卷第2期,第451页。

②方显廷:《银价问题与中国之文献的介绍》,《政治经济学报》,1935年第3卷第2期,第452页。

③方显廷:《胜利后的中国经济》,《经济评论》,1948年第2卷第14期,第3页。

④方显廷著、朱正明译:《货币流通速度与物价波动》,《钱业月报》,1948年第19卷第5期,第28页。

⑤方显廷:《胜利后的中国经济》,《经济评论》,1948年第2卷第14期,第4页。

⑥方显廷著、朱正明译:《货币流通速度与物价波动》,《钱业月报》,1948年第19卷第5期,第28页。

⑦方显廷著、朱正明译:《货币流通速度与物价波动》,《钱业月报》,1948年第19卷第5期,第29页。

⑧方显廷:《证交一年》,《证券市场》,1947年第2卷第8-9期,第2页。

⑨方显廷:《统制经济与中国》,《中国经济研究》(上册),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57页。

⑩方显廷:《国民经济建设之途径》,《信托季刊》,1937年第2卷第2期,第83页。

(11)方显廷著、朱正明译:《货币流通速度与物价波动》,《钱业月报》,1948年第19卷第5期,第23页。

猜你喜欢

通货膨胀
对通货膨胀的几点反思
供给侧改革的国际经验借鉴
长期通货膨胀是否会实现更多劳动力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