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菲利亚》:哈姆雷特的画中恋人

2017-06-14编辑郑朝辉

艺术品鉴 2017年12期
关键词:奥菲利拉斐尔花环

编辑/郑朝辉

《奥菲利亚》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John Everett Millais,1829~1896)1851年作76.2★111.8cm布面油画伦敦泰特美术馆藏

“ 那小溪旁, 有株倾斜的杨柳树,它的灰白叶子倒映在如镜的水面上。

在那儿, 她用金凤花、荨麻、雏菊、与紫兰编制了一些绮丽的花环。

粗野的牧童们曾给这些花取过些俗名,但是, 咱们的少女们却称它们为『死人之指。』

当她企图挂此花圈於那枝梢时,那根摇摇欲坠的枝干折断了,使她与花一并落入那低泣的小溪中, 她的衣裳漂散在水面上。

有段时间, 她的衣裳使她像人鱼般的漂浮起来,那时, 她口里只哼唱著一些老歌谣, 好像完全不顾自己的危险,也好像她本来就生长在水中一般。 可是, 这种情况无法持久,当她的衣裳被溪水浸透之後, 这位可怜的姑娘,就在婉转的歌声中被卷入泥泞中...”

——《哈姆雷特》第四幕/第六场

19世纪中期,有一些年轻的、极力反对拉斐尔画派的美术学生自发组成了“兄弟会”,立志追求“忠实于自然”的绘画,称“拉斐尔前派”。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无疑是这个“兄弟会”中最有才华的画家,他因一幅《奥菲利亚》一举成名。

关于作者

这幅传世之画的作者是约翰•艾佛雷特•米莱(John Everett Millais,1829-1896), 约 翰出生于英国南安普顿(Southampton)的一个显赫家庭。凭借其超脱凡人的画画天赋他在11岁就获得了进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资格,成为学院有史以来年龄最小的学生。

在皇家艺术学院中,他结识了威廉•霍尔曼•亨特(William Holman Hunt)和但丁•加百利•罗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并和他们成立了前拉斐尔派。与当时的绘画风格不同的是,他们追求“自然的真实”,使用强烈的色彩来追求画面的美感和严谨细腻,这种方法被称为“生态绘画法”。在《奥菲利亚》这幅画中,我们处处都可以感受到这种优美细腻的画风。

创作背景

奥菲利亚是哈姆雷特的心爱之人,也是趋炎附势的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女儿。哈姆雷特的父亲被他弟弟也就是哈姆雷特叔叔克劳迪斯(Claudius)谋害毒死,他不仅夺取了皇位,而且还娶了哈姆雷特的母后。哈姆雷特父王的鬼魂告诉了哈姆雷特真相,在痛苦之余他下定决心要为父王复仇。

为了保护自己心爱之人不受新国王的谋害,也为了不让她牵挂自己,他只好忍痛斩断情丝,在装疯时对她恶语相向。这让心地单纯而又脆弱的奥菲利亚心痛不已。有一次奥菲利亚是哈姆雷特的心爱之人,也是趋炎附势的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女儿。哈姆雷特的父亲被他弟弟也就是哈姆雷特叔叔克劳迪斯( Claudius)谋害毒死,他不仅夺取了皇位,而且还娶了哈姆雷特的母后。哈姆雷特父王的鬼魂告诉了哈姆雷特真相,在痛苦之余他下定决心要为父王复仇。

为了保护自己心爱之人不受新国王的谋害,也为了不让她牵挂自己,他只好忍痛斩断情丝,在装疯时对她恶语相向。这让心地单纯而又脆弱的奥菲利亚心痛不已。有一次哈姆雷特与母后谈话时,他以为躲在帘子后面偷听他们讲话的就是他的叔叔克劳迪斯,于是一气之下就用剑刺死了他,结果发现是自己心爱之人的父亲波洛涅斯。

奥菲利亚无法接受这一事实,爱情与亲情的相继逝去,爱与恨的剧烈冲突,压垮了她最后的理智,使她变得精神失常。

她疯疯癫癫地来到小河边,编好了几个花环想爬上树把它们挂到河边的树枝上,结果树枝断掉了,她也因此跌进了河中溺死,这幅画选取的就是她跌入河中即将沉没的画面。

她在水里,脸色苍白而悲凉。她的父亲被喜爱自己的人哈姆雷特所杀。她怎么能接受这个事实?于是她疯了,整天唱着歌四处游荡。她编好了一个花环,正想将它挂上树枝,还没来得及却已经跃落水中。

莎士比亚在原文中写道:“她的衣服四散展开,使她暂时像人鱼一样漂浮在水上,她嘴里还断断续续地唱着古老的歌谣,好像一点不觉得处境险恶,又好像她本来就是生长在水中一般。”她选择了自杀来离开这个罪恶深重的世界。她如此平静,仿佛知道自己正飘向无忧的净境。这可怜的人儿歌还没有唱完,就已经沉到了泥里。”

这个可怜的人儿,就是《哈姆雷特》里面的奥菲利娅。她本是哈姆雷特的心上人,两个人惺惺相惜,谁知哈姆雷特杀死了她的父亲,她因此而发疯,因此落水身亡。

画面中的奥菲利娅,双眼迷茫,双唇半启,正在吟唱歌谣,浑然不知她身下的泥潭,如怪兽的口,已经开始将她吞噬。再过几分钟,平静的水面上就会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只剩下曾握在奥菲利娅手里的花环,它们也将像奥菲利娅手上的余温一样,随流水逝去。

莎士比亚的戏剧,成为维多利亚时代画家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也对画家米莱所属的“拉斐尔前派”产生巨大影响。

19世纪中期,一群有志于改革英国绘画风气的青年,对英国绘画中长期一来片面重视肖像和风景画的情况不满,对作品中单纯追求华丽、缺乏想像和理想、表现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市侩趣味不满,于是他们在1848年,由青年画家罗塞蒂、亨特、米莱发起,成立了“拉斐尔前派兄弟会”(Pre Raphaelite Brotherhood)。

他们知道学院自称代表拉斐尔的传统和所谓的“高贵风格”,如果此话不假,那么艺术显然是通过拉斐尔之手误入歧途的。把自然“理想化”和不惜牺牲真实性去追求美的方法,正是被拉斐尔及其追随者抬高了身价。如果艺术应该加以改革,那就必须回到拉斐尔以前的时代,一直到艺术家还是。

“忠于上帝”的工匠时代,那时是尽力描摹自然,只考虑上帝的光荣,不考虑世俗的光荣。

发起者们认为:在文艺复兴全盛时期以前的诗歌和艺术是尽善尽美的典型,他们以但丁和乔托的作品为偶像,并作为自己创作的楷模.

“拉斐尔前派”常用中古题材、东方题材和莎士比亚和但丁作品中的情节作画。中心人物罗塞蒂曾说:“作为一个拉斐尔前派的成员,必须具备的条件是:能够表达真诚的理念,认真写生,以便知道如何表现自然;对过去的艺术,要以直率和诚恳的情怀去感受,但要排除那种因袭惯例、自我夸耀和生搬硬套……”

米莱在绘制这幅画时就是如此。1851年,在Ewell的Hogsmill河畔找到了画面合适的背景后,他就在那里待了5个月,一周6天,每天11个小时,观察这条河。

米莱特以这幅画中精细的写实技巧和奇妙的画面意境震惊了当时的英国画坛。画中的花堪称可以作植物学研究。为了完成这一幅画作,画家可谓费尽了心思。为了绘制画面背景的花草树木,米莱特在这一场景的真实地点英国萨里郡整整绘制了四个月。环绕四周的花朵都是真实的野花。回到伦敦后,他煞费苦心地让模特躺在注满水的浴缸里以实现画作的真实。据说,因为这幅画,模特伊丽莎白•西德尔感冒得病,最终使得她早逝。

画中漂浮在水面上的纤美的鲜花,不仅仅起到装饰和创造自然环境的作用,而且各自具有传统的象征意义:罂粟花——死亡,雏菊花——天真,玫瑰花——青春,紫罗兰——忠诚和早逝,圆三色槿花——无望的爱情。

猜你喜欢

奥菲利拉斐尔花环
雏菊,毛茛,罂粟,还有死亡……
——《奥菲利亚》的花语
佩鲁吉诺&拉斐尔:到佛罗伦萨去吧!
永恒的恬静少年:拉斐尔
美丽的花环
母亲节花环
拉斐尔 下
拉斐尔 上
戴花环的月亮
小影子们的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