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惜字亭联赏析

2017-06-14傅瑾启

对联 2017年9期
关键词:天地间文字

●傅瑾启

(322200浙江浦江东山一区37号)

中国人向来敬重文字,珍惜字纸。古人认为文字具有生命,具有灵性,具有神力能达天。好的文字是往事的凝结,心灵的展露,灵魂的安抚;是信息的使者,岔口的路标,治愚的良药;是对大自然和人类世界的揭示或赞美。它可以成为一道彩虹,一座桥梁,跨越时空的界限将作者和读者连接起来。

正是这样,人们很早就视文字为造福于人类的宝物。《文昌帝君惜字文》云:“字乃天地间至宝,成人功名,佐人事业,开人识见,为人凭据……以天地间之至宝,而糊墙裹物,拭秽燃灯,抛掷踩踏,不几大损福分乎?”许多惜字文都把敬惜字纸当作一大善事进行劝导。通过引导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将敬惜字纸当作向善而为的自觉行动。据敦煌“字与藏经同”和将字纸秽用于茅厕为不敬的记载,可知唐五代时已出现敬惜字纸的习俗。到了明清,这一风气趋于鼎盛,几乎全民化。凡各州县的寺庙、会馆、学校、官衙以及街头巷尾等处,普遍建造惜字亭(或叫字纸亭、焚字炉、敬字阁、敬字塔)供大家焚烧废弃的字纸,认为这是敬惜字纸的最好办法。

各地的惜字亭,大多配书五言或七言的惜字联。清人朱应镐著《楹联新话》卷十载有:

福州街巷间惜字炉联句多书——

能知付丙者;便是识丁人。

付丙者,即(将字纸)付诸火。“丙”五行中属火;“丙丁”为火日亦是火,故用火焚烧谓之“付丙”或“付丙丁”;识丁,乃识字。全联说,知道并自觉将字纸收集起来,付之于惜字亭炉膛焚烧者,就是敬重文字有知识有文化的文明人。

江西萍乡市湘东区老关乡境内,曾建有一惜字亭,其上有清光绪年间邑中进士肖立炎的题联:

是地分吴头楚尾;斯亭化断简残篇。

联句明白交待了亭址所在为古代吴楚交界处的地理位置特征,告知了亭子用于焚烧废弃字纸的功用。

湘东区荷尧乡萍水河北岸有一巨石,形似金鱼而名之金鱼石。石上原建有惜字亭,亦是肖立炎题联:

喜无墨迹沾尘土;犹有文光射斗牛。

联说焚烧字纸使其它不受污染,它的文采光辉还能升耀斗牛,意为金榜题名。

湖南邵阳县,有一建造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的敬字阁,上题一联云:

珍藏天地秘;收拾圣贤心。

联文虽短,却言简意赅。认为文字珍藏着天地间的秘诀至宝,聚集了圣哲贤人的高贵品格,理当敬重珍惜。

湖北孝感市西湖明月台,原有西湖书院,院内有明嘉庆年间建造的化纸炉,上有清秀才肖楚称题联:

劫后文章归化境;风前翰墨有余香。

联说字纸在化纸炉中焚烧后,文章进入了精妙绝伦的境界,周围则出现了一个能时时闻到墨香的良好文化氛围。

浙江象山石浦镇古街,有一座距今一百多年而仍保存完好的惜字亭。亭子呈长方形,高2米多,宽约1米。离地一米处为焚烧炉。亭体两侧石柱上刻有一联:

恶其弃于地;惜之贵若金。

顶配横批:敬惜字纸。

此联对那些将字纸胡乱丢弃于地的不良行为习惯,予以斥责和批判,并指出应以惜之若金的态度处置字纸,付诸亭炉焚烧。

敬惜字纸是一种道德规范,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在其脑海中至今还留有不能乱丢字纸的深刻印象,认为丢弃践踏字纸将成“睁眼瞎”。这一习俗不仅在我国盛行,并且还流传到了日本、韩国、新加坡和美国等地。1838年,琉球国颁布命令,要求政府部门、学校、寺院、村落都必须建造焚字炉。可见其影响之深广。日本冲绳(原琉球国)地区而今仍保留着一些敬惜字纸的习俗,并存有多处焚字炉遗址。

如今,纸张增多了,书写容易了,文字不再被视作具有神力了。那种把字纸当作垃圾、随便丢弃于地进行踩踏现象时有发生,既不文明又影响环境卫生。对照古人,看看惜字联和惜字文,可以从中获得教益而提高文明素养,树立起敬惜字纸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

猜你喜欢

天地间文字
爱在天地间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牵手天地间
画幅长留天地间
会说话的书
会说话的书
梦中的文字
万马奔腾
相爱天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