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漫画,学写作(一)

2017-06-12王瑞刚

作文通讯·初中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螃蟹漫画儿子

王瑞刚

指点迷津

漫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深受人们喜爱。这种艺术形式是一种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漫画笔法简洁,不拘形式,题材非常广泛,充满趣味,既是生活的调味品,也是我们认识生活、理解生活、品味生活、发现生活的无穷趣味的生动教材,因此,从中借鉴、汲取丰富多彩的启示来充实我们的写作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从表现形式区分,漫画有单幅漫画、多格漫画和剧情漫画(连环漫画)等多种形式。多格漫画中有代表性的是四格漫画、六格漫画和八格漫画,如张乐平先生的三毛系列漫画、蔡志忠的中国古籍经典漫画《老子说》《庄子说》等、朱德庸的《双响炮》《涩女郎》、德国幽默大师埃·奥·卜劳恩的《父与子》和香港漫画家王泽的《老夫子》等。剧情漫画相对就比较复杂一些了,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同学们熟悉喜爱的动漫纸媒版《七龙珠》《火影忍者》《航海王》等。

看各种形式的漫画,我们可以从其运用的多种艺术效果凸显的表达技巧角度品味借鉴;可以将图片内容转化成文字运用到作文中;也可以将漫画内容和主题思想作为立论的出发点,阐发个人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一、化图为文,巧引妙用。写文章重在运用鲜明的个性化语言,表达出写作者的独特视角和感受。无论多么高明有灵性的写作者都需要从外界不断获取各种有益的启发,将其化用为自己的写作灵感。在图片和文字的广泛阅读过程中,同学们可以有意识地搜集各种素材,在写作时加以引用,丰富自己的表达。我们可以把漫画中的内容作为素材,将其用线条和色彩表现出的生动画面和情节,转化为简洁形象的文字表述出来,巧妙地运用到作文中,使之与作文主题的表达融合为一体,为作文表情达意服务。另外,我们也可以练习在认真欣赏一个漫画短故事后,根据画面进行概括写作训练或扩写成一篇描写生动的文字。

这种将图画内容转化为文字表达的训练,既可以培养我们的图文转化能力,也可以增强我们语言文字的表现力。比如我们可以试着将一个有连续性情节的漫画故事中的每一幅画面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例如上面《逃学》这个漫画故事,可这样概括:(第一幅)清晨,爸爸拿来书包让儿子起床上学,儿子摸着头说不舒服;(第二幅)慈爱的爸爸为儿子端来一杯热水,又拿来一根绳子要为儿子吊起床铺;(第三幅)聪明的爸爸一手摇晃着吊起的床铺哄儿子,一手捧着书本读书;(第四幅)爸爸要出门办事,叮嘱儿子好好休息;(第五幅)回家后的爸爸看到儿子竟然在吊床上快乐地荡起了秋千,根本没有生病的迹象;(第六幅)儿子在怒气冲天的爸爸的呵斥下,只好背起书包去上学了。

二、删繁就简,突出细节。优秀的漫画作品很善于抓住人物、事件的关键处,通过清晰的特定场景安排和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尤其是细节刻画,活灵活现地表达出人物在事件变化发展中的心理活动,从而突出作品的主题。

比如在下页《输了棋的父亲》这个漫画故事中,我们看到父子在一起下棋,得意洋洋的爸爸两手插在裤兜里,仰坐在椅子上,一副必胜无疑的架势;儿子走出的一步步棋让爸爸感到不安,爸爸不禁坐直了身子;看到爸爸举着棋子陷入深思的样子,儿子将身子得意洋洋地向后仰去;儿子觉得很无聊,东张西望了半天,爸爸才走出一步棋;儿子得意地晃动着双腿,又轻松地走出了一步棋,让愁眉不展的爸爸双手托起了下巴,呆望着棋盘;恼羞成怒的爸爸输了这盘棋,拉过儿子在他屁股上狠狠地打了几巴掌。

这个故事中,爸爸和儿子的前后对比非常鲜明有趣,漫画家特别通过刻画父子二人的坐姿、手和脚的动作细节,将爷俩儿在下棋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惟妙惟肖。

我们在写作中,如果能深入思考,想一想有哪些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细节能够生动传神地勾勒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也一定能刻画出最打动人心的人物形象来。

三、对比鲜明,彰显主题。对比也是一种常见而有效的修辞手法,在对比中,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或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对立和矛盾关系能凸显出来,从而给人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很多漫画作品就是通过人物或事件的前后对比展现艺术效果,揭示深刻主题。比如上面分析的《输了棋的父亲》,父子前后动作的对比就非常有趣。

再比如左边漫画故事《一本引人入胜的书》,第一幅中父母等孩子和第四幅中母子等爸爸的对比,第二幅中儿子趴在地上看书与最后一幅中爸爸竟也趴在地上晃悠着双腿在看书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甚至激发读者猜想那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的好奇心,突出强化了“一本引人入胜的书”这一主题。

在《少年闰土》一文中,我们应该领略过对比手法在刻画人物、突出主题方面的艺术效果了。鲁迅先生就是借助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鲜明对比,将少年闰土活泼勇敢、热情淳朴的小英雄形象和中年闰土木讷、愚钝的木偶人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彰显出社会环境变化导致人物性格命运变化的深刻主题。

在初中作文中,我们常常遇到体现各种主题的命题作文,如果能在欣赏漫画作品时深刻领会对比的神奇效果,尝试在写作中巧妙设计出前后反差鲜明的对比情节,一定会强化主题思想的艺术效果。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蒋文婷

我曾看过这样一幅漫画。两个小孩子互相打闹,双方都觉得自己受了委屈,紛纷回家向父亲告状。两位父亲爱子心切,急吼吼地去找对方理论,见面后便争吵不休,最后竟大打出手。孩子们见父亲争执不下难分胜负,便兴致勃勃地在一旁玩起了游戏。

这是著名漫画《父与子》中的一幅,搞笑却又无比讽刺。孩子尚小时,“三观”尚未完善,会不由自主地模仿身边大人们的言行举止。所以,父母怎样做,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好的方面如此,坏的方面也如此。一个读书气氛浓郁的家庭中,其家长必定十分喜爱阅读。民国才女林徽因,容貌秀丽才华横溢,浑身散发着书卷气。她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与祖父皆是饱读诗书的才子。正是这样的大家,才造就了这样一位奇女子。放眼望去,如今的许多父母都沉迷于游戏或手机,在家庭里没有起到表率作用,却妄想着孩子成龙成凤,这未免很可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父母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

那么,父母如何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呢?孩子是映射父母的一面镜子。首先,父母如果想教育孩子成为有所成就的人,就应反省自己是否具有这些品质。其次,父母应约束自己的言行,正确引导孩子,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他们成长为一个正直、善良、有责任感的人。

但父母的教育并非是成长的全部。许多孩子一听到什么“子不孝父之过”之类的话,就将自己的过错全部归咎于父母,殊不知自己才是最关键的决定因素。古往今来,多少名人伟业,不全是用自己辛勤奋斗的汗水换来的吗?

古希腊谚语说,模范比教训更有力量。如今的家长应该如何与孩子相处?如何教育孩子?那就请成为他们的榜样和伙伴吧。

教师点评

小作者从漫画的内容出发,从成人的角度解读漫画的内涵,虽不全面,也不算偏颇。同时,小作者还走出画面,关注生活,围绕“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榜样”这一观点展开论述。行文中引经据典,材料较丰富,只是对材料的具体分析还不够透彻,材料的价值体现还不够深入。但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敢于议论,有意识地运用所掌握的材料来说理,已是难能可贵。

(陈坦)

再也没有 邱思畅

有沒有一幅画,能让你发自内心地笑,然后,鼻子一下子就酸了?可就有这样一幅画,让我泪光盈盈地笑着注视着它。

它就是丰子恺先生为《朝花夕拾》所绘漫画中的一幅,表现“雪地捕鸟”的场景:一个娃娃牵着线躲在窗后,正全神贯注地等待鸟儿“上钩”。多温馨多有童趣的一幅画啊!我忽地就笑了,尘封已久的往事又清晰地浮现出来。

小时候,过年要回农村老家。老家大院附近就是我的乐园。不必说清晨的薄雾如梦似幻缥缥缈缈,也不必说大院旁的竹林轻轻发出沙沙的声响,单说大院下面的一条浅浅的溪流,就带给我与姐姐无限乐趣。

小溪潺潺,细细的水声流淌在耳畔。再配上溪边的竹林里细微的沙沙声,简直就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我与姐姐牵着手,踩在溪边的鹅卵石上,翻开几块石头,露出潮湿的沙子。用树枝翻翻沙子,有时会得到一些拇指盖大小的活的黄色扇贝。其实扇贝抓来也没什么用,可那时的我们开心得不得了。

最最开心的,还是从石头下翻出小螃蟹。

“哎呀,哎呀!”姐姐惊叫着,“快来快来,有只小螃蟹!快来帮我抓!”我几步跳过一些鹅卵石,蹿到姐姐身边,迅速蹲下来,飞快地伸出左手食指摁住惊慌逃窜的小螃蟹,然后用右手捞起来,麻利地丢进姐姐右手拿着的小塑料袋中。整个动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姐,为啥这螃蟹这么小啊?就比我的指甲大一点儿呢!”

“笨啊,现在是冬天,螃蟹还没长大呢!”

“那夏天会不会就长大啦?明年就可以抓大螃蟹了吧?”

“对哦,明年抓到大螃蟹了做成香辣蟹吧?”

“不,我要清蒸蟹!”

“不,香辣蟹!”

小姐俩恋恋不舍地放掉小螃蟹,想着明年的香辣蟹和清蒸蟹。可惜,年年都只是抓到小螃蟹,却仍乐此不疲地抓着蟹,然后为了“吃大螃蟹”而放掉小螃蟹。

转眼我们就长大了,好几年没有回老家抓螃蟹了。

据说老家改造了,那条小溪被填掉了。再也没有一条小溪能让我们挖扇贝、抓螃蟹了。

当看到丰子恺先生的“雪地捕鸟”时,小溪、老家大院、小螃蟹……又都清晰地出现了。原来它们从未离去,只不过静静地隐藏在某个地方。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把他对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思念融在一句淡淡的“那些东西,怕都是没有了罢”里,而我的小溪的的确确没有了。可我相信,它们一直珍藏在童年的记忆里,从未离去。

看着“雪地捕鸟”,我的鼻子一下子就酸了。

教师点评

本文由丰子恺的“雪地捕鸟”入笔,一下子鼻酸引出了小作者对童年趣事的回忆,叙述流畅,对“抓螃蟹”的描写尤为生动细腻,在看似“争吵”的语言描写中将“趣”“喜”推向高潮,又在鼻酸中落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童年的回忆、留恋的情感得到升华,言未尽意无穷,耐人寻味。

(黄汉蓉)

大好时机 陈奕帆

孩子一直低着头,寻思如何向老爸开口说这让人战栗的47分58分。

老爸叼着烟斗,皱着眉头,额上的皱纹如蛛网般细密,细小的纹路终于拧成了倒“八”字,他突然狠狠夺下自己嘴中的烟斗,捏着像被揉成盐菜的试卷,好似愤怒的野兽般咆哮着:“瞧瞧你考的那点儿分!你都不害臊,58分,亏你考得出来!”说罢,把卷子往桌上使劲儿一拍:“滚到你的书房里去,你想气死你老爹啊!”然后挥挥无力的手,深深叹息着。儿子瘫在椅子上,贼溜溜地瞟了老爸一眼,然后低着头,窝在那儿半句话都不敢说,考47分的卷子他还不知道呢!

老爸突然一跃而起,扬起手,虎目圆睁怒斥着:“咋的!等我动手是不是!还不快滚!”儿子依然垂着头,拖着疲惫空乏的躯壳和沉重的书包,慢悠悠地走了。老爸费力地蹲下来,拾起他的雕花烟斗,搓了搓烟丝,点上火并缓缓吐出一缕青白的烟雾,余怒未消的他未发觉掉落的烟灰点燃了沙发下毛绒玩具,一时火蛇蹿动,浓烟翻滚,就像不安分的捕食者露出尖利的獠牙……老爸被烫了,从沙发上一下子滑倒在地,攥着烟斗捂着头,像个没牙的婴儿一样喊叫着。他把沙发上的毛毯一扯,转身向儿子的书房疾奔而去,一个跟头栽了进去,冲到儿子身后用颤抖又沙哑的声音吼道:“着火了,着火了,臭小子快跑!”浓烟滚滚,灰白的烟雾很快灌满整个房间,老爸扛起儿子的木马,夹着儿子的皮球,捏着书包就往外冲,浓烟像喝醉了的酒鬼,骂骂咧咧地冲进父子俩的鼻腔里,害得父子俩不停地咳嗽。

父子俩刚刚冲出屋子,扔下东西,老爸又往屋里死命地奔。儿子瞅着书包,眉头一皱。老爸刚进屋,儿子就扯出书包里的卷子揉成一团,仿佛白剌刺的纸花,他狂奔着,兴奋地颤抖着。

大好时机啊!那该死的、更低的47分的数学卷子见鬼去吧!

儿子面对这狞笑的烈火狠狠地扔出了他的书和卷子,咒骂着:“去你的47分、58分,在上帝面前说你的分数去吧!”

霎时,黄红色的火焰蹿得更高更烈。儿子转过头,才看见老爸那张恐惧又恼怒的脸……

又是分数!那个狠狠地锁住学生们稚嫩的脖子的枷锁,死死地勒住、卡住我们的喉管,让我们感到无形的窒息,多少学生在应试的洪流中随波逐流,在鲜红的分数中苟延残喘,在家长的强迫下机械地学习。没有属于自己的自由、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只在分数这片渺茫冷酷的荒漠中瑟瑟发抖。听说我爸同事的孩子,因为分数下降,受不了老师同学们的冷落,扒在窗口,纵身一跃……他是学子中的个例又是缩影。我们步伐整齐地走进教室,又垂头丧气地走出校园。在人生的大好时光里,我希望给我们一些自主选择的机会,我希望呼吸草原上散发着花香的空气,我希望看见白雪皑皑的高原上的金色阳光,我更愿内心随着奔腾的小溪汇入滚滚大海,而不是心负重任,身居斗室,奄奄一息。我希望听到孩子被问到为什么要读这些书时,说的是:“我喜欢读这些书。”而不是说:“这些书是被要求读的。”

教师点评

本文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抨击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唯分数论英雄。在叙述中,用分摄镜头,综合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将父亲看到儿子分数时的愤怒、绝望,兒子的恐惧、无助描摹得细致入微。试卷被扔进“及时”的大火中,儿子虽“如释重负”却看到了父亲的怒容,最终在这场大火中结束了“拷问”。文末的议论近乎呐喊,用稚嫩的声音呼吁“我要的是喜欢读书”,而不是“被要求读的”,振聋发聩,令人深思。

(黄汉蓉)

父与子——寻找出走的儿子 雷曼仪

夕阳西下,天空红似火。家里,父亲正津津有味地看着报纸。

一切都是祥和宁静的。突然,一阵“噼里啪啦”的声音在父亲的耳边炸响。他放下报纸,恼火地望着窗外,只见一块窗玻璃被砸,玻璃碎了一地,地上还有一只粘着碎玻璃的足球。父亲一个箭步冲出门外,门外是匆忙出逃的儿子。父亲追不上他,只好默默地回家等待……

墙上的时钟“嘀嗒嘀嗒”地走着,似乎在帮父亲计算着儿子出逃的时间。看报纸的父亲听着时钟的节奏,一声紧似一声,感觉心烦意乱:儿子去哪儿了啊?怎么还不回家?是不是出什么意外了?想到这儿,父亲不敢再想下去,急忙站起身,戴上帽子,匆匆走出门。

“儿子,你在哪儿啊?太晚了,别玩了,回家吧,儿子……”寂静的街道上回荡着父亲的呼喊声,一阵风吹过树梢,将寻找儿子的讯息传向远方。走了很远很久,父亲被一块石头绊了个趔趄,但他的眼睛依然望着前方。太累了,就坐下休息一会儿;渴了,就咽一咽口水。

父亲没有找到儿子,不知不觉又绕回了家。正准备进门,又一块玻璃“啪啦”一声碎了一地,父亲刚一抬头,足球正好砸在父亲的脸上。“嘭!”帽子被砸了下来,父亲的头上鼓起一个大大的包。这时,门突然开了,儿子从屋里蹿了出来,低着脑袋正想捡球,完全没注意到自己的球打中了父亲。当儿子的手即将碰到足球时,身旁的父亲一下子将他抱起来,儿子使劲儿挣扎,可父亲抱得更紧了。儿子诧异地扭头一看:父亲居然像个孩子似的呜呜哭起来……

刚刚还处在“失去”儿子的惊吓中,现在儿子回家了,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了!父母是最爱我们的,他们时时刻刻牵挂着我们,我们去哪儿了?去干吗了?和谁在一起?有没有遇到困难?他们会经常操心。为什么?不为什么!仅仅因为他们对我们的那份爱。

教师点评

画与文字,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这幅漫画把父亲对儿子的感情变化表现得跌宕起伏,文字描述也具有同样的效果,把整件事“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情节表述得线索分明。漫画必须在父亲抱着儿子痛哭的画面里停止,而文字还可以加入一些自己对“父母之爱”的感叹,以深化主题,让人产生更丰富的联想。

(黄琬雅)

多样的爱,伤感的泪 陈骥春

这是一对生活多姿多彩的父子。

静静地看完这本书,想笑,却又很伤感。

是的,他们最后回到月亮上,也意味着他们的故事就此结束。

这本书挺有趣,内容很像现实中的父亲和我。那时的我骑在父亲的背上不肯下来,拿着父亲给的钱去买玩具。这本书里有一小段令我记忆深刻:父亲和儿子走出门,遇到一个醉汉。跌跌撞撞的醉汉弄破了儿子的气球,父亲一怒之下打了那个醉汉,随后拿起故事书哄着哭泣的儿子。我小时候也有类似的经历,那是多美好的回忆啊……

父亲因为有了儿子,对未来生活充满了希望;儿子因为有了父亲,对自己的未来更加自信,高高扬起生活的风帆。

他们也有矛盾:儿子经常惹祸,父亲则站在他的身后处理麻烦。我的父亲不也是这样的吗?

每次儿子惹了祸,父亲都把他挡在身后。儿子已记不清自己犯过多少错误,错过多少抉择,可父亲一如既往地善待他,直到父亲越来越老……

“还记得这里吗?”他们面对大海。

儿子茫然地摇了摇头。

“这里是你第一次见到海的地方,看到那滚滚海浪了吗?”

“看到了。”

“那边的岩石,几百年经历海浪的拍打,爸爸希望你能像那块岩石,历经磨难,依然能笑傲于大海中,夜幕笼罩时尽情歌唱,在蓝天白云下欢快舞蹈。在漫漫人生路上,早晚你将独自前行。在各种困难面前,你我都能默契地坦然微笑,为了我们一生一世的缘分,或许还有来生来世的相遇、相知。”

记忆如潮水般涌入我的脑海,我流泪了。

我真的很怕父亲离开我,或许别人会嘲笑我,但我真的很怕,我宁愿当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小孩儿,我真的辜负了太多人。

结尾,孩子问:“爸爸,我们要去哪儿呢?”

“好孩子,我们要回到月亮上了。”

父与子离开了。当你抬头望月时,就会看到他们。

月亮将他们带走了。我们,也终究会天各一方。爱,与人间的真情,会伴随我们走得更远……

教师点评

一本漫画书就是一个故事。这篇文章最大的亮点是立足于全书,投入了自己深厚的感情。父与子的故事主要创作在1934至1937这四年里,期间这对父子有许多精彩有趣的经历,但是再精彩的故事也有结束的时候,漫画家为他们设计了一个“回到月亮”的结局,这本身就很浪漫、很动人。这也深深打动了本文的作者,让他感悟到要珍惜与家人的相处——善莫大焉!

(黄琬雅)

猜你喜欢

螃蟹漫画儿子
打儿子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螃蟹
螃蟹
我是螃蟹
知识漫画
漫画4幅
漫画与幽默
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