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新艺术运动的先行者麦金托什探析

2017-06-11付洋璐

工业设计 2017年6期

付洋璐

摘 要:查尔斯·伦尼·麦金托什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建筑设计师,也是英国新艺术运动的主要代表;麦金托什对同时代新艺术运动追求曲线风格产生怀疑,却偏爱几何直线的设计样式,将直线美学引入他的室内和建筑中;麦金托什还广泛的从多种艺术形态中汲取灵感,并将它们有机组合。这种带有浪漫主义精神的现代理念对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出现产生了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麦金托什;现代建筑运动;几何直线;多种艺术形态

1背景

19世纪50年代前后,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上下沉浸在一派平凡庸俗而又自鸣得意、充满欢乐的气氛中。那些踌躇满志的商人和工厂主们迫切希望向人们炫耀他们的工业成果,在他们与英国上层阶级的共同推动下,一场规模空前的博览会在伦敦开幕。这次博览会展出了数以千计的工業产品,这些产品几乎体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技术和成果,但也暴露了在当时潜存的设计危机,即工业产品粗糙拙劣,并且过度装饰,庸俗不堪。

针对这一现状,英国的艺术先驱们率先展开了探索新时代下设计发展道路的运动,然而这场运动却随着英国国内的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的复苏而迅速失败,英国的设计界由此逐渐丧失了它在现代运动准备阶段中的领导地位。新时代下设计风格探索的中心随之转移到了欧洲大陆和美国,一种新的20世纪风格发生发展开来。值得庆幸的是,此时的英国,在建筑领域之中至少还有一位设计师勇于参与到这场影响全局的新运动中来,并探索出一种极富有创新精神与极大促进作用的未来风格。这就是查尔斯·伦尼·麦金托什。他主张在设计中采用以适应工业化生产为目的的简洁直线风格,并将多种艺术形态有机融合。这种带有浪漫主义精神的现代理念对后来的现代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麦金托什简介

查尔斯·雷尼·麦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1868年,麦金托什于英国的格拉斯哥市出生。1883年,就读于格拉斯哥艺术学校。1889年,麦金托什加入霍尼曼科佩公司,从事建筑制图员工作,并于1896年赢得了设计格拉斯哥艺术学校新教学楼的竞赛。麦金托什所设计的这座新教学楼,简朴而高雅,十分现代,几乎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同时它还参考了苏格兰本土建筑和日本艺术。据说现代建筑源自麦金托什所设计的格拉斯哥艺术学校。

1900年,麦金托什接受了奥地利维也纳分离派的邀请,参加了第八届维也纳分离派展览。在展览上,麦金托什所展出的作品在欧洲大陆地区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受到了维也纳分离派的高度赞赏和热情的款待,他也因此结识了约瑟夫·霍夫曼等设计师。1902年,在都灵国际艺术展上,麦金托什设计的作品也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之后他又继续在俄国首都莫斯科和德国首都柏林展出。尽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在欧洲大陆有着不容置疑的影响力,但麦金托什的设计作品在英国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他在格拉斯哥建筑项目也随之开始减少。这里很少有客户有足够的同情心,希望麦金托什帮他们设计住宅,并进行内部装饰的“总体设计”。1914年,由于建筑项目的不足和经济的拮据,麦金托什不得不暂时放弃了从事设计的工作而离开伦敦,暂时搬到了位于英国海岸的小村庄沃尔伯斯威克。在那里,他创作了许多精美的花卉题材的水彩画。1915年,麦金托什定居于伦敦。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麦金托什试图继续从事建筑设计和其它领域的设计。他的作品活力四射,并创意非凡,却几乎无人理睬。

1928年12月10日,麦金托什在穷困潦倒和病痛中死去。至此,以他为代表的格拉斯哥风格所经历的最具个性化的建筑方法的世纪,开始以一种令人悲哀的注脚的方式黯然落幕。

3麦金托什作品分析

麦金托什与新艺术运动的主流设计师并不一样,他不钟情于繁复的曲线,而是喜爱使用直线为其作品的造型元素,只细节处适当地加入少量从自然中汲取灵感的象征性装饰符号。因此,他的作品常常给人一种现代、简结,却又不失装饰趣味之感。除此之外,麦金托什还善于将多种艺术形态有机组合,这也是他真正的能力所在。尽管麦金托什的造型语言如此丰富多变,但是它们始终都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即如何实现现代化、个人化的设计方式同工业生产和谐相处。麦金托什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索,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3.1简单直线的偏爱

麦金托什在观念上而非风格上与新艺术运动联系在一起。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历史主义风格的影子,也很难见到新艺术运动主流设计师所倡导的蜿蜒繁复的曲线设计。麦金托什采用了一种独特的直线形式作为他的主要的设计元素,这使他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主流设计师截然不同。

麦金托什的直线风格同日本艺术间存在着莫大的联系。他在对日本绘画的研究中发现,在日本艺术中简单的直线间互相的交织也能创造出十分优美的艺术效果,这让他不禁对新艺术运动认为的只有繁复蜿蜒的曲线才具有美感的主张有了怀疑。于是,他开始尝试在他的室内和建筑中引入日本的直线美学。经过不断的实验,麦金托什最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直线风格。这种直线风格适应了工业化时代对于产品外观简洁的设计要求,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

格拉斯哥艺术学校是最能体现麦金托什对直线风格追求的作品。这栋建筑的立面十分简练,从一、二层的高窗到大楼前的栏杆都没有采用曲线,而是以连续的竖线条作为母题贯穿于整个立面,仅在细节处有少量轻巧有趣的有机装饰,以形成对比。当我们深入到建筑内部,到达后期完成建造的西面圖书馆,这种迹象有所改变,早期偶尔出现的曲线在这里已难以找到,相互交织的直线决定了整个空间效果。这一作品和建筑师同期的另一个主要作品——苏格兰街道学校(Scotland Street School)中出现的许多导向二十世纪建筑风格的迷人景象证明他是那个时代少数敢于冒险革新的先驱之一。

3.2多种艺术形态的有机组合

麦金托什是个有着强烈创作欲望和好奇心的设计师,他并不满足于创造一种单一的几何风格,除此之外,还广泛的从多种艺术形态中汲取灵感,并将它们有机组合:凯尔特艺术(Celtic art)强烈的线形风格、苏格兰本土建筑风格、拉斐尔前派(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艺术风格和英国工艺美术运动(The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風格都能在麦金托什的设计中得以体现。麦金托什真正的才能就在于他能把这些互不关联的造型元素同他个性化且现代化的设计手法完美无缺地融合在一起。

仔細观察1901年至1904年建造的每日纪事报大厦(The Daily Record Building,如图2),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麦金托什的这一能力。建筑顶部的装饰是从苏格兰传统建筑演变而来:三角波纹的屋梁,屋梁之上饰有兽面滴水纹,赋予建筑庄严的外观。而在建筑的立面中,麦金托什采用了由绿色和红色的矩形砖块组成的凯尔特生命之树的图案,以表达建筑的隐喻。尽管拥有传统的外形,但是这栋建筑却并不缺少令人意外的现代感,如几何块面化的开窗和裸露钢梁的运用,都创造出了非常新颖的特征。事实上,这栋建筑的魅力就在于将历史传统诸因素、现代化的设计语言和麦金托什个性化的设计手法做了很好的综合。通过这些元素间的混合,麦金托什成功的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视觉整体,其魅力就存在于各个要素之中。

除此之外,格拉斯哥艺术学院的细节部分,同样展现了麦金托什能将多种艺术形态完美无缺的融合在一起的才能。建筑北面的前部设有两个轻盈的阳台窗,阳台窗采用了凸窗和阳台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并非麦金托什所原创,尼古拉斯·佩夫斯纳爵士(Nikolaus Pevsner,1902~1983)在《理性主义与反理性主义》一书中指出,J·M·麦克瑞恩(J·M·Maclaren,1843~1890)在伦敦的第10和第12号宫殿庭院(Palace Court)就曾采用过此方式,而麦金托什很有可能是受到了他的启发;但是阳台窗左侧的小凸窗并非来自麦克瑞恩,而是和麦金托什对苏格兰本土建筑的研究有关。麦金托什以后的凸窗设计也都基于此设计。

视线转到学校的东立面,在这里,艺术形态间的有机组合仍在继续。简洁平坦的立面的上半部分有个醒目的小凸肚窗,这个小凸肚窗源于苏格兰的梅博尔古堡(Maybole Castle),麦金托什在这里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他巧妙的使小凸肚窗穿过一个巨大的悬臂石材——这是对原先轮廓进行的一种奇异夸张的表现。同时,为了使窗户的主题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麦金托什还在结构外张的平面以一种十分精细而新颖的墙体表面穿插,使其逐渐过渡到某种完全不同的状态。通过这些元素间的混合,麦金托什成功的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视觉整体,其魅力就存在于各个要素之中。

经过上述例子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虽然麦金托什的兴趣十分广泛,但是他的此类设计都是通过独立思考而完成的:他将那些借鉴而来的主题形式,在细节和布局上都以一种十分新颖的形式加以变化,然后融入自己的设计中,最终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原创性语言。实际上,麦金托什所希望的是通过这些艺术形态的融合,以摆脱传统主义的束缚。可以说,这是麦金托什,甚至是整个新艺术运动反传统的一次伟大尝试。

4结语

查尔斯·伦尼·麦金托什和20世纪之交的其他先驱一样,敏锐地感受到了工业时代来临所带来的巨变,他意识到必须去掉设计中的旧有风格因素,开创全新的设计形式来满足工业生产对设计的新要求。但是,麦金托什又认为设计在适应工业化到来的同时,也应适当的保留人文和个性因素。因此,麦金托什不仅提倡在设计中使用适应于工业化生产的直线风格,还将多种艺术形态融入其中。这种带有浪漫主义精神的现代理念使得麦金托什的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对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钟希敏.麦金托什设计思想体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 23.

[2][英]彭妮·丝帕克,李信等译,设计百年——20世纪现代设计的先驱[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