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渊明文学作品学习琐谈

2017-06-11孙志安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柳先生现代文诗文

孙志安

说起陶渊明,人们很容易就想起一个成语: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句话可以认为是陶渊明人格的写照。这个陶渊明可真是个怪人,有官不做,却篇要回乡下去种地,过那种捉襟见肘的平民生活,在当今社会恐怕再也找不到这种人了。后人称赞陶渊明,在我看来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其人格,一是其诗文。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不是没有道理的,而他的诗文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所传颂。中学语文教材选了多篇陶渊明的作品,选家的这种眼光,代表了众多读者的愿望,人们深深地爱着这位伟大的诗人。

我们先来读《五柳先生传》。这是一篇奇文。本文托名为不知名姓的五柳先生作传,实际上写的就是诗人自己,是一篇独具特色的自传。开篇先述五柳先生名号的由来,下面便具体写出这位先生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闲静少言,不慕名利”是隐士心境,“好读书,不求甚解”是隐居生活的乐趣,“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的是率真放达性格,“环赌萧然,宴如也”描绘出了一个安贫乐道者的形象,“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则是五柳先生自得其乐和淡迫名利的写照。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文末有一段“赞文”,所谓“赞”是古人作传时常用的评论性文字,发表看法或抒写感情。这段文字借上古时代无怀氏、葛天氏,赞扬了五柳先生的高洁人格,同时也是诗人自我心灵的表白。

人们提起陶渊明,讨论的更多的是他的诗,确实陶渊明是以诗歌著称于世的。而他的散文同样有许多名篇佳作,《五柳先生传》即是一例。陶渊明的散文,同他的许多优秀诗篇一样,以朴素的语言抒写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陶氏诗文从来不屑于铺排和渲染,他的文字极简洁明快,他崇尚的是一种朴素淡雅的自然之美,他的诗文绝然没有别的作家那种刻意雕琢的匠气,却如涧底潺潺而出的清泉,是他率真心灵和高洁情操的自然流露。我们不妨也来读读他的诗,同样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选篇。《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废,带月荷锄归。”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等等。

初中语文教材还选了陶渊明的另一名篇《桃花源记》,这些诗文以及他的许多诗篇,作者更多的是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写出了一位远离官场黑暗和喧嚣闹市的隐者的悠然自得和孤高自傲,这是封建时代真正的文人骨气。《五柳先生传》和《桃花源记》,它们都是作者虚构的作品。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东晋封建门阀制度的全盛时期,封建王朝选拔人才,不是以德为重,而是看其门第的高下和财产的多寡。陶渊明作为一个贫穷的知识分子,当然是难登大雅之堂了。身处这样的社会环境,他的性格和思想决定了他是这个社会的“异类”,他是很难融入到封建官场中去了。这个不入流不合群的异类肯定是要发出不同凡响的声音了,这就是他的一系列抒写乡村、农耕、自然、志趣,理想的诗文。陶氏所抒写的情与思,与官场社会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抗争,也是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诚然,陶渊明的这种抗争,在当时的社会里是微弱的,他无法改变社会现实,他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桃花源”是他永远无法抵达的一个美好的梦,而五柳先生,只能是以一介平民的身份穷困潦倒终其一生了。然而,作为精神则是崇高的。

陶渊明向来被诗论家称为田园诗人,确实,陶渊明大部分作品都是描绘和歌唱农村风光和村居生活的。一千五百多年过去了,我们读陶渊明的诗文,仿佛穿越了遥远的时空,依然能够感受到诗人那种如飞雪松柏般高洁的人格,和字里行间流溢着的淳朴素淡的自然之美,从而激起我们对真善美的追慕和大自然的向往。

陶渊明的精神和作品都是不朽的。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注重包括陶渊明在内的古代作家,选了他们的多篇作品。这些作品都是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为后人认可的久传不衰的优秀作品。现行《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中明确提出了学习古诗文的要求,“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这要求并不高。语文教师要准确理解和把握课标要求,“浅易”是基本的要求,是一个标准,也就是说无论學生平时学习的水平测试,还是考试,特别是升学考试,都必须严格按照这个标准命题,不得超越。因此文言文考试内容较之现代文其实并不难,倒是那些并无阅读语言障碍的现代文最难把握,也是语文考试中学生失分最多的部分。鉴于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此种要求,在我看来平时的教学中,文言课文的学习提高一点要求应该不能算作谬误,知识拓展得宽一点,内容挖掘的深一点,又不考试,学生掌握了好,掌握不了经见一番也不是什么坏事。而且文言文自身的特点也要求学生须学习基本知识,否则便无法阅读,甚至连“浅易”也做不到,比如常用虚词(包括实词),基本句式,以及断句,等等。学习了这些知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不断出现,这就是阅读,阅读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读得多了,“眼熟”能详,自然也就掌握了。《课程标准》又指出:“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强调了记忆和背诵。有“新潮”的教育家们往往批评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其中有一条是“死记硬背”。我以为这是一种误解。就如学习书法没有捷径可走,而必须用临帖这种笨办法一样,学习古诗文如果抛弃了“死记硬背”,其结果可以想见,那将是令人失望的。背诵就是积累,没有了背诵,积累从何谈起?背诵是我们的古人在几千年教育实践中总结并奉行的优秀的教学方法。我们应当继承这个优秀传统。《课程标准》强调了背诵,这是真知灼见。

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受到学习古诗文是多么有益和有趣!它使学生获得了现代文所不具备的丰富的知识,而且,对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也是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猜你喜欢

柳先生现代文诗文
专项训练 现代文阅读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让概括思维成为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利器”
高考现代文阅读应关注的几点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
景徐周麟诗文中的他乡与故乡
曹操诗文中的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