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平视学生

2017-06-11钟芳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3期
关键词:平视平等教学

钟芳

摘 要:教师应放下身段,平视学生,构建现代课堂。当下的课堂应该是快乐、平等、尊重、宽容、批判的。如果构建这样的课堂,我个人认为老师也没有那么累,你不要批那么多的作业的,你不要做那么多的PPT,你不要替做学生家长该做的事情,你就想怎么构建好这个生态课堂,尊重学生,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 平视 平等 学生

教师应该给学生留下一个美好的学习环境。要放下身段,平视学生,不再俯视。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一、不要带有色眼镜看学生

不少教师认为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是人才,对他们总是高看一眼,平时的态度和评价也是较为积极的,而

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评价总是消极的。 但是由于环境的急功近利,从校内到校外、从教师到家长,一提到学困生,似乎叫人担忧。社会上的人听说是学困生,就摇头;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学困生,心里面就有说不出的难过;班主任听说是学困生,就不愿接受。导致引起学生的纷纷议论;从那以后,我时刻提醒自己:一定平等。

对待学生,不要戴有色眼镜看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好孩子,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值得我去尊重的地方。教育是神奇的,许多不争的事实说明:一次偶然的教育机会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班主任,我们更有责任去发现班上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不应该用学习成绩来衡量他们。

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中写道:我们应该细心的关爱每一个学生,保持公平、公正,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享受到老师的爱,让孩子们在平等、公正的爱的滋润下茁壮的成长。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享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只要我们一直以正确、鼓励的目光对待孩子的对与错,相信孩子们也会还你一个惊喜。

二、教师应放下身段,平视学生,构建现代课堂

可能大家说了,教师的尊严何在?或者大家说我原来就是平视的,怎么要我再平视?时常看到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在台上与孩子对话、交流时,身子是蹲着的,有时甚至一膝或两膝着地,主持人让自己的目光尽量和孩子保持平视。这让尤其是第一次登台的孩子,心理上有一种安然,一种踏实。于是,孩子不再胆怯,将自信点燃,在舞台上将自己的语言表白和技艺展示演绎得淋漓尽致。如果主持人高高挺立于孩子一旁,俯视着跟孩子说话,孩子的心理就易造成很大的压力,若在这种心态下表演,孩子的的表现定会打折,甚或怯场、失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请孩子回答,请先先俯下身子,再叫学生回答。学生回答时,要低着身子侧耳倾听。这样回答问题的学生,一个个定会落落大方,声音响亮,心地坦荡,学习会具有明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课堂学习效率可想而知。平视学生。在课堂上如果老师高高在上,和学生高谈大论,学生的接受必然是被动的,理解是机械生硬甚至是模糊的。老师顺着学生的思维,先肯定学生怀疑,接着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自己思想的目光与学生“平视”了。

俯下身子或蹲下身子,让自己外在的一双眼睛与学生平视。这是用肢体语言与孩子进行无声的交流。它传达的信息是尊重与平等,营造的是宽松、民主、和谐的气氛。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这样的平视。

教育者要跟学生一块儿认识问题,特别是教学生怎么想、怎么思考,從不同的角度怎么去看问题。而不是说我要用权威去施加。学生和老师要互动,当然这个互动不是老师做表演,我也看过一些课,也听了一些课,就感觉有些老师PPT做的非常精美,自己表演也非常生动,但是学生很沉默,学生好像不是在上课,好像是在看一场表演,那就叫独角戏了。所以我认为要跟学生一块儿去研究这个问题,特别是要激发学生去参与,学生提问题,学生答问题,老师去引导。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应以人为本,鼓励学生要参与,特别要培养学生的参与、交流、动手实践的能力。

过去的老人最能记得住的就是小时候那点事儿,现在问了一些已经长大的孩子,问问他们对自己的童年喜欢吗?不喜欢,记不起来,不是说自己的童年悲惨,实际自己的童年不快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平视学生还要平视文本。我以为,在不同学段的教学,对文本的解读和处理应处于水平位置,既不拔高,也不降低——要平视文本。平视的参照物是对应学段教学的课程目标。有些教师在教学孩子基础知识的同时,给学生出一些程度很深的题目,让学生实践探究或拓展训练,我觉得,这些方式过高地处理了文本,不是平视文本,而是“仰视”文本了。 不同学段的文本,需要我们用对应学段的眼光“平视”它,解读它,处理它,应用它,不可“仰视”或“俯视”。

平视“权威”。当下,诸多一线教师解读文本,处理教材,或者依赖《教学参考用书》,或者照搬专家的解读、名师的教学设计,视他们为权威,为真理,人云亦云。在这种权威的笼罩下,没了自己的主见,更谈不上创新与发展。如何面对“权威性”教材?——平视,客观的解读。做到理性思考,敢于怀疑,提出个想,勇于超越,整合资源。

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所以,优秀的教师在与孩子交流时,时常先把自己“降格”为孩子,顺着孩童的思维,想孩子所想,然后逐步引领。因此,我们与孩子的平视,不仅仅需要肉眼的平视,更需要用心灵深处的一双眼睛与学生的精神思维、思想情感平视,这样才能跨越师生心灵的沟壑,走向孩童心灵的深处,真正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进而实施有效的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平视平等教学
今天,我们因何而『平视世界』?
今天,我们因何而『平视世界』?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平视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小学教育中转化差生之我见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平视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