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散文人物描写与情感的渗透

2017-06-11王路遥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人物描写散文技巧

王路遥

摘 要:人物描写是散文中用于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所使用的重要手段。本文认为在散文中进行人物描写时应从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白描和肖像描写简洁清晰地描绘人物外貌,刻画人物形象;二是选择精当的语言材料表现人物性格和内心情感;三是通过人物典型行为抒发感情,体现性格。

关键词:散文;人物描写;人物刻画;技巧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5-0001-02

人物描写是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手段,它广泛运用于各种文学体裁当中。特别是小说,离开人物描写人物形象难以塑造,人物鲜明的个性难以体现。在散文中,人物描写也是极为重要的。一般而言,人物描写主要分为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本节主要探讨其在散文中的运用技巧。

一、白描与肖像描写的基本要领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描写都是为展现人物的性格与精神,肖像描写也不例外。无论是虚构性的小说还是写实性的报告文学中,人物的容貌、体型、神态、服饰等方面的状态,无疑都是人物内心精神的外露。《三国演义》中对关羽的描写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而对诸葛亮的描写为,“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很显然,从外貌的不同可以看出武将与儒士精神气质的差异。散文中的肖像描写固然与小说存在不小差异,但也是为了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肖像描写实际上是通过现象揭示本质的过程。从文学阅读和鉴赏的角度看,要想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最好的办法之一是从肖像描写去切入,这就是俄国作家果戈里(Gogol,1809—1952年)所说的“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

在描写人物的外貌时经常运用到白描手法,散文也是如此。因为篇幅短小的原因,使得白描在散文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关于白描在散文中有独特的艺术作用,佘树森的说法很有道理:“很显然,散文里的白描之美,乃似不施丹青的水墨,无伴奏的歌唱,是在一种极清淳、浑朴的艺术气氛里,来展示事物之复杂、深妙的内涵。作者依靠对事物的灼见真知,把握事物的特色真谛,从而能够删繁就简,提炼过滤,寓丰富于单纯,藏华彩于朴质,这样的文字,才能象橄榄果那样,虽然闻不见浓郁的甜香,但是,经过读者的咀嚼,想象力的浸泡,便会产生出沁人心脾的隽永滋味。”

肖像描写要达到“寓丰富于单纯”的艺术境界,需要不低的写作修养。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描写志愿军青年战士马玉祥,“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稍高的个儿,站在那里,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寥寥数字就将他的外貌特征描绘出了,可见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是十分高超的,白描手法的艺术魅力也可见一斑。

更为关键的是,在白描基础上的抒情有着特别的意蕴。碧野的散文《山高云深处》写的是一位鄂西北的县委书记带领群众开创新生活的故事。作者用十分精炼的语言描绘他的外貌:“这个猪倌个子不高,可是浓黑的眉毛底下,两只大眼睛闪亮闪亮的,挺精明。他剃光头,穿件薄棉袄,斜背着一支枪,一边挂着牛角号,一边挂着鹿皮袋,穿一双龙须草鞋,打一副棕树皮绑腿。胸脯挺挺的,又壮实又威武。我心想这真是一个标准的山里汉子。”作者精准地抓住了他身上的“山里汉子”的特征,成功地采用勾勒画形的方法,刻画出一位吃苦耐劳、敢于改造穷山恶水的基层领导人形象。当然在精短的外貌描写中,作者也抒发了对他的赞美之情。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许多人物刻画的大师。鲁迅笔下杨二嫂堪称经典文学形象,她正是用白描手法刻画出来的。《故乡》写到:“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中国现代漫画与散文大师丰子恺也是白描的高手。他笔下那些鲜明的人物形象,往往就是用寥寥数笔勾勒出来的,令人过目难忘。这里挑选几则进行分析:

我四岁时,父亲不管家事,这期间家事店事,内外都归母亲一人兼理。我从书堂出来,照例走向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的母亲的身边,向她讨点东西吃吃。母亲口角上表出亲爱的笑容,伸手拿起饼饵给我吃;同时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给我几句勉励。(《我的母亲》)

且说癞六伯喝时酒,喝到饱和程度,还了酒钱,提着篮子起身回家了。此时他头上的癞疮疤变成通红,走步有些摇摇晃晃。走到桥上,便开始骂人了。(《癞六伯》)

李先生一做教师,就把洋装脱下,换了一身布衣:灰色布长衫,黑布马褂,金边眼镜换了钢丝边眼镜。对学生态度常是和蔼可亲,从来不骂人。学生犯了过失,他当时不说,过后特地叫这学生到房间里,和颜悦色,低声下气的开导他。(《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

上述三段描写中,分别表达了作者对亡母的思念之情,对玩世不恭的癞六伯的怜惜之情,以及对李叔同高尚师德的敬仰之情。但是作者对他们的刻画,没有依靠细致的外貌描写,而是用简单的几句话。可见精准的白描手法,其艺术威力是不可低估的。

林语堂的《与萧伯纳一席谈》一文特别值得一提。文章对萧伯纳的肖像描写很有意思:“他谈话时,浅蓝的目光不时闪烁,给人的印象是,他有高度灵敏的头脑,也难免有点羞涩感。他最具特色的表情无疑是双眉紧皱,皱成森然的斜线,这在中国戏剧的鬼怪、坏官脸谱中常见,人们描绘萧伯纳的漫画一般也是这幅模样——斜线有狡黠的裂嘴笑舒展开来,笑隐藏在濃密的白胡须里。”这段描写作者抓住“皱眉”这个特征刻画,刻画出萧伯纳头脑机灵的特点。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肖像描写的关键在于捕捉到人物最典型的特征。

二、语言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彰显

在文学作品中,语言描写是进行人物刻画的重要法宝。正所谓“言为心声”,不同的语言总是不同性格的反映,语言的表述方式与内容最能够揭示人物的个性。需要明确的是,作品的语言决不是生活语言的复述,而是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也就是说,人物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典型,必须要选取其中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的那些语言。

文学作品中,高质量的人物语言总能够让读者“只闻其声就知其人”。正是鲁迅《看书琐记》所说的,“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孙犁的小说《荷花淀》有一段十分精彩的人物对话,当时几位妇女想要探望在前线与日军作战的丈夫们: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水生的女人说:“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这段对话中,每个女人只有一句话,但是每个人的性格大体展现出来了:第一个女人的为人难免有点遮遮掩掩,第二个女人是较为直爽的,水生嫂显然是一个直言爽朗的人,第四个女人有点欲盖弥彰。

但是散文与小说的语言描写差别很大。小说语言描写是相对连贯的、完整的,其目的是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而散文的语言描写多是片段式的,其目的是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散文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必须要选择十分精当的语言材料,而不像小说那样丰富多样。

更重要的差别在于,散文的语言描写既凸显的人物精神世界,也体现了作者一定的爱恶情绪。也就是说,散文语言描写也渗透着作者的感情。张爱玲的散文《姑姑语录》辑录她的姑姑日常生活中的精彩语言,十分有意思。姑姑洗完头发后发现水很脏很黑,她说“好像头发掉色似的”,体现了她语言的机智性;用一句“我每天说半个钟头没意思的话,可以拿好几万的薪水;我一天到晚说着有意思的话,却拿不到一个钱”去描述她在无线电台的工作状况,可见她的语言有灵性;她用“人家唾珠咳玉,他是珠玉卡住了喉咙了”来形容拙劣的演说,可见她的语言很幽默。由此可见,姑姑聪慧机智的性格通过这几句话完全展现出来了。显然和小说相比较,这种语言不是连贯的而是辑录式的、片段式的。更为关键的是,在语言的叙述中也表达了作者对姑姑的敬佩之情。

用心理语言描写来抒情在散文中也常常出现。我们知道,在一定的情境中人会产生复杂的心理活动。在散文写作中,心理语言通常用两种描绘类型:可以用作者的语言去描述心理活动,并加以剖析;也可以用人物的内心独白,将内心的隐秘直接倾诉出来。例如鲁迅的散文《二十四孝图》谈到其中有幅画,画的是“郭巨埋子”的故事。传说汉代的郭巨是有名的孝子,由于家里很穷,为了让母亲能够吃饱,不得已决定把三岁的儿子活埋。而在埋的过程中挖出一锅黄金,活埋儿子的决定就此作罢了。鲁迅写他小时候看到这幅图时的心理活动:

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单自己不敢想做孝子,并且怕父亲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坏事。

该文描述了作者儿时一段真实的心理活动,有直接描述也有深入的剖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段心理语言描写渗透了作者一定的感情,即怯怕父母仿效郭巨埋子。这正好符合文章的主旨,在抒发了儿童面对封建伦理时的恐惧心理,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儿童的深深戕害。

三、行动描写与情感的动态寄托

对每一个人而言,其行为动作的不是随意的而是内在精神的驱使。因此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行动是展现其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因此高明的作者总是不会忽视行动描写,利用其巧妙地刻画人物。俄国作家契诃夫(Anton Chekhov,1860—1904)曾经说过:“最好还是避免描写人物的精神状态,应当努力使得人物的精神状态能够在他的行为中表现明白”。由此看出,只有那些笨拙的作者才会直接表述人物的精神,而将行动描写束之高阁。

(一)行动描写不以矛盾冲突取胜

小说中的行动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手段之一。景阳岗打虎、长坂坡巨吼都是十分成功的行动描写,由此塑造了武松、张飞等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在散文中,行动描写显然无需肩负起这样的艺术使命,它的主要目的是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体现作者对人物的特有感情。

上述论述无疑表明,散文的行动描写有很明显的抒情色彩。作者将情感渗透在人物的行动刻画中,于是这些人物的所作所为就会带着作者的浓情厚意。在朱自清《背影》里,最为人们传诵的就是父亲爬月台的那段描写,其浸透了作者对伟大父爱的赞颂。文章描绘到:“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段人物刻画的成功之处,不单是形象逼真的肖像描写和个性化的行动描写,更是人物每举每动都包含着作者的情感。从这个角度来看,散文往往更能打動读者的心灵,行动描写自然功不可没。

值得注意的是,散文中的行动描写一般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在小说和戏剧中,人物行动总是安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即人和自然、人与人以及人的思想内部的矛盾中,矛盾越激烈人物性格越鲜明。但是散文的行动描写很少置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我们看看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作者回忆了母亲点点滴滴的往事,从中体现出中国农村妇女勤劳节俭的高尚美德。很容易看出,这些行动描写就置于普通平凡的生活中,没有什么矛盾冲突。采用这种叙述方式,一方面容易使读者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更重要的是很适合作者情感的表达。

(二)片段化行动与情感的抒发

一般情况下,散文的叙述的内容其实就是人物的行动。这些讲述的内容是为刻画人物服务,也是抒情的很好的手段。散文的独特之处在于,很多叙述的目的不在于刻画人物,而在于抒发某种感情。鲁迅的散文《范爱农》中,徐锡麟在国内刺杀了安徽巡抚恩铭,后来被清军抓捕。文章讲述了令人无比愤怒的事情:“大家接着就预测他将被极刑,家族将被连累。不久,秋瑾姑娘在绍兴被杀的消息也传来了,徐锡麟是被挖了心,给恩铭的亲兵炒食净尽。人心很愤怒。有几个人便密秘地开一个会,筹集川资;这时用得着日本浪人了,撕乌贼鱼下酒,慷慨一通之后,他便登程去接徐伯荪的家属去。”显然作者讲述这件事情,根本目的不是刻画革命者的高大形象,而是通过叙述屠杀革命者的暴行,表达了对清政府的强烈愤慨。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散文的叙述不必十分连贯,关键在于选择典型的情节点。如果硬要在散文中设置连贯的故事情节,显然不符合散文的文体特征。这就是孙绍振所说的,“散文所面临的往往是日常平淡的、常态的、片断的生活素材。散文的任务不象诗歌那样通过想象来强化生活特征,也不象小说那样通过虚构把表现对象的特征组织进一体化的情节中去使之层层强化,相反,过分明显的强化,或情节化,对散文是极端不利的。外在情节的一体化是小说的优越性,硬搬到散文中来就变成了做作。”(2)可见散文不追求连贯的故事情节。而散文叙述的成败在于,是否选择最典型的情节片段。

黎烈文的散文《崇高的母性》叙述一位母亲产育的事情。但文章并未叙述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遴选出最典型的几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她为了胎儿的健康发育,拒绝别人善意提示,不使用束带勒肚子;第二件事情是她亲手用柔软的料子做婴儿衣服,怕裁缝做的衣服穿着不舒服;第三件事情是找了安全可靠的公立医院,联系了医术精湛的产科主任;第四件事情是产后发热,在去世前呼喊孩子的名字。看得出来,文章并没有按照小说的套路讲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选择孕期和产期的一些最令人感动的事情,表达了对崇高母性的礼赞。

散文揭示人物精神的重要手段是对话。在对话技巧的技巧上,散文却与小说颇为相似,即经常将人物对话放置在情节中。看看许地山的《春底林野》,这篇文章讲述了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在桃林下做游戏的事情,表现了春天给儿童带来的快乐。很容易看出,其中很多孩童之间的对话都是放置在“玩游戏”这一事件中。这种做法使得人物的语言极为鲜活,在散文中十分常见。

参考文献:

[1]佘树森.散文艺术初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2]孙绍振.文学创作论[M].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人物描写散文技巧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叙事也要人物描写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向《少年闰土》学习人物描写
小学生人物描写素材
指正要有技巧
从文本中学习人物描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