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犁地区种不同剂型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迷向剂防控效果研究

2017-06-10张戈张煜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8期

张戈++张煜

摘要 在伊犁地区进行迷向丝、微胶囊制剂的性信息素迷向剂防治苹果蠹蛾试验,研究2种不同类型制剂的防治效果。分别设置迷向丝、微胶囊迷向剂处理试验区,并设立常规防治对照区,通过调查成虫诱集数量和蛀果率、分析试验数据,比较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迷向丝试验区平均诱蛾量为1.5头/周,平均蛀果率为0.64%;微胶囊试验区平均诱蛾量为0.98头/周,平均蛀果率为0.30%;常规防治对照区平均诱蛾量为4.4头/周,平均蛀果率为5.81%。迷向剂防治效果优于常规防治,微胶囊迷向剂相对迷向丝防治效果更佳。

关键词 迷向剂;苹果蠹蛾;防控效果;新疆伊犁

中图分类号 S43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8-0111-02

苹果蠹蛾,学名[Cydia pomonella(L.)],英文名Codling moth,又名苹果小卷蛾,属鳞翅目卷蛾科(Tortricidae)、小卷蛾亚科(Olethreutidae),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蛀果害虫之一,被我国列为进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1]。苹果蠹蛾主要以幼虫蛀果为害,不仅降低果树品质,而且造成大量落果。目前,该虫只分布于新疆、甘肃、内蒙古、宁夏等省区,对陕西、山东等我国水果主产区和果品外贸安全造成巨大威胁[2]。

苹果蠹蛾迷向防治技术,又称阻断交配防治技术,利用林间高浓度的性信息素使雄虫丧失寻找雌虫的定位能力,降低雌雄虫交尾比率,减少幼虫发生,从而达到防治苹果蠹蛾的效果[3]。2014—2015年,在伊犁地区伊宁县、新源县连续2年开展2种不同剂型苹果蠹蛾信息迷向剂对苹果蠹蛾控制效果的对比试验,调查试验数据测定防效指标,以期明确伊犁地区苹果蠹蛾控制效果较好的迷向剂制剂类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迷向丝:载体为PVC塑料管,长度为(200±5) mm,性信息素净含量为(270±20) mg;苹果蠹蛾性信息素微胶囊:壁材为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麦芽糊精、β-环糊精等,2~3 μm,芯材为性信息素。监测诱捕器为三角形粘胶诱捕器(18 cm×25 cm)和粘虫板(16.6 cm×25.0 cm)。

1.2 试验设计

试验区选择面积为6.67 hm2,树龄10~20年,长势良好且具有一定郁蔽度的独立果园,距离其他果园200~300 m。试验地点为伊宁市巴彦岱镇干沟村、英也尔乡五大队果园(种植品种为红元帅、黄元帅),新源县塔勒德镇阿克其村、玉什托别村果园(种植品种乔纳金)。

1.2.1 迷向丝试验区。在性诱捕器第1次连续捕获苹果蠹蛾成虫之后,第1次悬挂迷向发散器;7月下旬或8月上旬开始第2次悬挂处理。试验区内悬挂迷向丝900个/hm2,悬挂时兼顾树冠各方向,悬挂高度不低于1.5 m。

1.2.2 微胶囊试验区。在性诱捕器第1次连续捕获苹果蠹蛾成虫之后,试验区使用苹果蠹蛾微胶囊迷向剂1 500 g/hm2药剂用毛刷涂刷树干。果树树冠中部第1次涂刷微胶囊迷向剂,涂刷每棵树树冠中部宽6~8 cm、长20~25 cm的部分,在果树离地面2/3处。5月下旬、7月上旬、8月中旬分别再进行3次涂刷。

1.2.3 对照区。每个试验区设立1个常规防治对照区,面积2 hm2。试验区、对照区果园管理措施及主要技术措施相同,对照区采用常用农药防治。

1.3 防效调查

1.3.1 诱蛾量。试验区、对照区悬挂性诱捕器1.5台/hm2,诱芯每30 d更换1次,及时更换粘虫板。每周调查1次诱捕器诱蛾量。统计平均每周单个诱捕器的诱蛾量并比较诱捕雄蛾数量的变化,统计处理期间每周每个监测诱捕器诱到的雄蛾数量。

1.3.2 蛀果率。从6月中旬开始,每周调查1次苹果蠹蛾幼虫蛀果情况。试验区、对照区采用棋盘式取样法选取12株果树,每棵树调查30个果实,检查苹果蠹蛾蛀果个数,计算蛀果率。蛀果率(%)=(蛀果数/调查果实总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苹果蠹蛾在新疆1年发生2.5代[4]。根据对照区诱集成虫数据显示,越冬代成虫高峰期在5月上旬,第1代成虫高峰期在6月下旬、7月上旬,第2代成虫高峰期在8月下旬、9月上旬。

2.1 诱蛾量监测结果

试验区诱蛾结果对比情况见图1。迷向剂处理的试验区,在越冬代成虫羽化期4月下旬至5月中旬诱集到较多成虫,在第1代、第2代成虫高峰期诱集的成虫数量明显少于越冬代;越冬代成虫羽化期和第1代、第2代发生高峰期的间隔期,很难诱捕到苹果蠹蛾成虫。通过性信息迷向剂的使用,干扰了成虫交配,减少了越冬代成虫产卵,从而降低了第1代、第2代幼虫和成虫的数量,诱捕器诱集到的成虫数量相应降低。

2.2 蛀果率调查结果

试验区、对照区蛀果率调查结果见表1。从5月15日开始调查每周幼虫蛀果率。通过表1数据分析,试验区迷向剂干扰成虫交配,越冬代产卵率降低之后,第1代、第2代幼虫发生数量随之降低,蛀果率相应减少。对照区虽然减少了成虫数量,但难以控制卵和幼虫发生,成虫诱集数量和蛀果率高于试验区。

3 结论与讨论

迷向防控技术具有防治对象专一、对环境和天敌无害、无残留、对人畜安全等特点,与常规防治相比,是一种高效、绿色防控技术[5]。在苹果蠹蛾越冬代羽化高峰期,试验区与对照区均能诱到较多的成虫,但在苹果蠹蛾第1代盛期和第2代羽化高峰期,试验区平均诱蛾量、蛀果率明显低于对照区[6]。在试验区,迷向剂干扰了成虫交配,减少了成虫产卵数量,从而降低第1代、第2代幼虫发生,减少蛀果率。对照区的常规防治,虽然可减少成虫数量,但难以控制成虫产卵和幼虫量,因而在羽化高峰期仍然能监测到数量较多的成虫,蛀果率也高于试验区。迷向丝、微胶囊是2种不同剂型的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载体,根据迷向丝试验区和微胶囊试验区的诱蛾量和蛀果率调查数据分析,微胶囊剂型迷向剂更加利于性信息素迷向剂的缓释,释放更为均匀,相比迷向丝对苹果蠹蛾的控制效果更好。

4 参考文献

[1] 徐志刚.植物检疫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61-262.

[2]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图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0.

[3] 范晓军,李瑜,李瑶,等.昆虫性信息素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636-4638.

[4] 徐婧,姜红霞,阿丽亚,等.甘肃、新疆、内蒙苹果蠹蛾成虫消长规律[J].应用昆虫学报,2012(1):89-90.

[5] 罗玉红,罗进仓,周昭旭,等.信息素迷向技术防治苹果蠹蛾试验初报[J].中国果树,2010(3):48-50.

[6] 张煜,李虎,张莉.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迷向防治技术效果研究[J].新疆农业科技,2012(18):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