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键社会能力是孩子人生幸福的基础

2017-06-10本刊

中华家教 2017年6期
关键词:成人情绪儿童

编者:当前,孩子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学前阶段,教育该从哪些方面做起呢?从今天的现实来看,很多父母会侧重对孩子进行认知、某项特长技能等方面的教育,而往往忽视了孩子社会性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儿童早期,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有什么重要价值?应该培养孩子哪些重要的社会能力?父母应该怎样做?为此,我们专门采访了中国教育部原基础教育二司巡视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朱慕菊,她从事基础教育课程和学前教育工作30年,对基础教育的本质有比较深入的思考,她对这些问题的阐释会让大家获得有益的启示。

本刊:在儿童早期,尤其在学前阶段,培养孩子关键的社会能力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和价值呢?

朱慕菊:当前整个社会比较浮躁,再加上升学的竞争,家长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感到很焦虑。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让孩子过早地去识字、学算术、学拼音,或去发展各种“特长”,而没有认识到孩子社会能力的发展对他们人生的价值。作为父母,需要认真思考:什么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起跑线”一般是指竞赛的起点,不能把人生完全看成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竞争,在竞争的概念下谈教育,只能扭曲教育的本质,我们不能在孩子对这个世界还不了解时,就代替他们做出如此的决定,这对孩子特别不公平,人生的意义是很丰富的。如果一定要用“起跑线”的概念,我认为内涵应指向教育的起点,而只要与教育联系上,就要有价值引导、规律引导,既要关注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又要遵循社会发展的需要,任何人都是社会意义上的人,当孩子最终走出家庭的庇护、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以至自己成立家庭,养育自己的孩子时,今天的教育为他们的明天作了什么准备呢?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积极的、有意义的竞争是人生成功的必需,但这种竞争意识和能力的产生,是科学教育的结果,而不是强制的结果。我在《怎样培养孩子的积极主动性》一书中,特别谈到了这方面的内容。

国际上关于早期儿童发展的研究成果揭示出,在儿童早期,一些关键社会能力的发展对孩子未来融入社会,事业成功,婚姻幸福等都有着很强的预测作用。

孩子社会能力的发展,需要成人的理解和支持,孩子正是在成人的关爱和引导中,建立起对人类社会的爱和基本信赖,从而逐步将正确的价值观、社会的规则内化为自己行为的标准,才能形成关键的社会能力,为他们的人生幸福奠定基础,愉快而自信地站到人生的“起跑线”上。

本刊:在学前阶段,应该培养孩子哪些重要的社会能力呢?

朱慕菊:孩子关键的社会能力培养主要有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自尊心。自律能力、情绪能力,积极主动性和亲社会行为六个方面。在实际生活中,这六个方面的培养是水乳交融、互为关联的。

交往能力 一个人如在童年期学会与他人恰当相处,成年后会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儿童尝试与同伴建立友谊关系,会为儿童提供练习解决问题的机会,学习一些交往技能,包括交流、解决冲突、建立和维持信任、建立亲密的关系等,这将为儿童进入成年期后,与恋人、子女等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基础。儿童的交往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无师自通的,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关注、理解和指导。家庭是儿童最初的生活场所,他们的社会化过程首先从家庭开始。

自尊心 孩子的自尊心,会影响他们的自我感觉,影响他们对自己能力的判断,以及对在日后的人生中,能否获得尊严和自豪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成人对孩子所传达的积极或消极的信息,是形成高自尊或低自尊的关键因素,父母和老师的行为,即可促使孩子对自己做出积极的评价,也能导致孩子对自己做出消极的评价,因此,成人正确地理解儿童的自尊心非常关键,成人的支持,将促成孩子形成自尊。培养孩子自尊的基础,是成人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发现孩子的努力、能力、成功、进步、潜能,及时给以积极的评价,让孩子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让孩子体验到被接受、被肯定和成功的快乐情感。

自律能力 有的父母认为,儿童时代应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地快乐生活,“树大自然直”,没有必要在孩子小的时候搞些“清规戒律”,于是就放弃了在“快乐”背后的“教育”,因此,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忽视孩子的任性,几乎不让孩子承担责任。这会使儿童无法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难以形成是非准则,也就很难自觉遵守规则;这样的儿童既不在乎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也不在乎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因而也不会约束自己。有的父母认为,要想将来成功,从小就要高标准、严要求,一切都要有严格的规则,违反规则就要受到惩罚,他们往往强调“按我说的做”,把孩子的无条件“听话”看成是最重要的,却疏于教育孩子学会自律。这种做法过分强调控制,儿童出于害怕而盲目服从,长此以往,他们会依赖成人的判断,失去自己的认识,难以自律。儿童懂规矩、守规矩的核心内涵是认识、认同一些规则和要求,并学会自觉遵守。父母对儿童自律的理解和培养方式格外重要,需要知道并掌握儿童是怎样由他人控制、引导而逐渐走向自律的规律。

情绪能力 学前期是儿童对自己情绪和别人情绪的理解力发展迅速的阶段,儿童在与人和物的互动中,逐步理解了别人所表达的情绪和原因,并开始学习适宜地表达自己情绪,控制和调节不恰当的情绪,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回应。学前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需要成人的引导、理解和教育。首先,父母需要理解情绪在儿童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其次,父母要了解影响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三,父母还应了解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如婴儿期应注重发展信任感和安全感,2~3岁应注重发展自主性;4~5岁则注重发展主动性,以及他们怎样理解自己的情绪,识别别人情绪,调节和表达自己的情绪等。

积极主动性 凡是积极主动的儿童,都表现出较高的自信心、好奇心、应对挑战的积极态度、创造性等,也会得到更多的赞赏和机会,拥有更多的成功,而这些成功又激励着他们继续挑战新任务,形成良好的循环。儿童是否表现出积极主动性的背后,是儿童动机的状况。“动机”最通俗的比喻就是人的发动机系统,但是,这个“发动机”不是儿童自己可以完全掌控的,其状况受到不同的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幼儿园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深刻影响。如果教养方式不当,将对儿童的一生带来负面影响。

亲社会行为 一个热心、充满善意的儿童,可以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产生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认识;善意还可以表达自己的爱心和与伙伴建立友谊的主动性。因此,热心和善的儿童更易于融八社会情境,更易于在需要时获得别人的帮助或合作。由于年龄特点,学前儿童常常会弄不清别人的状况和情感,难以体验别人的痛苦,产生同情。因此,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要采用符合其认知规律的做法,如通过创设环境,提高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理解别人的困境和需要;父母、老师要明确教育孩子应帮助哪些人;运用分享、合作、帮助、援助他人的事例让儿童理解这些行为的价值;通过树立榜样让儿童观察和模仿等,其本质就是培养他們乐于分享、善于合作、关心别人,富有同情心、主动帮助别人的亲社会态度和行为。

本刊:在对孩子以上社会能力的培养中,父母应该怎样做?

朱慕菊:父母在培养孩子关键社会能力的过程中,希望能关注以下几方面;一是要了解和理解孩子各方面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要从孩子的实际状况出发,提出的要求应是孩子们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做到的,并能获得成功的感受;二是要在理解孩子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理性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不要以为自己是父母就可以随性地表达不满、失望或者无标准、无原则地滥用表扬,要给孩子积极而有意义的反馈;三是父母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父母自身的学习和成长是培养孩子社会能力的有力保障。教育培养孩子是需要有科学研究精神的,疏于学习和研究的父母很难正确地应对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

猜你喜欢

成人情绪儿童
养大成人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神奇的太阳
情绪认同
The Doll’s House——成人世界的缩微模型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