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2017-06-09廖仲敏

江西教育B 2017年5期
关键词:块垒体悟读书

廖仲敏

因为所有阅读,都不过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

——谢云

这是我第一次仅仅因为在微信上读了一篇阅读一本书的后记,便迫切地想要拥有那本书。而该后记之所以如此吸引我的原因是它的标题——《做一个悲观的理想主义者》,以及作者对这一标题的阐述与释义:“悲观,是基于我所感受和体味到的社会现实状况;理想,则是源自内心深处,对美好未来的期求和渴望。”不得不说,这是我至今为止所读到最能贴切表达自己一直以来对于教育的所有感受与体悟的一句话了。那种压在心底良久却不得抒发的感怀,突然被另一个人表达出来后的畅快,让我瞬间心潮澎湃,实在忍不住一读再读。或许我挚爱作者文风之久,就是为了有朝一日与这句话重逢。

“要阅读击中你的书——书中的一些观点一下子击中了你,让你灵魂震撼,这样的书就是好书,把它找来读,细细读。”想起一位名师的话,于是快速打开微店链接,然后下单、支付。就这样,开学第一天,带有作者亲笔签名的《阅读照亮教育》出现在我眼前。

全书共分为“悟读:思考着的教育”“品读:书斋里的教育”“行读:道路上的教育”“赏读:光影中的教育”及“忆读:尘世间的教育”五个部分。而其中的每一篇文章,或旅途中的片段偶得,或独处时的遐想,或观影时的感受,或读一本书的体悟,无一不关乎阅读,无一不关乎教育,无一不关乎对于阅读与教育的思索。

从最初的教育梦想——想要有一所理想中的学校,到2007年组织发起并成立教师民间团队“知行社”,再到2015年暑假与张文质老师一起发起“教育行走·首届教师公益研修夏令营”……谢云老师一直马不停蹄,不是在读书与思考,就是在写作与交流;不是走在推广教师阅读的路上,就是在教師阅读活动的现场。我也曾有幸在一次读书论坛活动中见过其真人一面,论外表,谢云老师固然算不得英俊潇洒,但其真才实学与为人处世早已俘获一大批粉丝,之前只读过他的文,那次也见识了他的主持与演说,皆为一流。

谢云老师坚定地保持着多年来形成的大量阅读与写作的习惯,同时开始更深入地思考与探索解决当前教师普遍“不阅读”的现状。他用笔书写,用脚奔波,于是,不仅仅是绵阳,不仅仅是四川,全国各地的许多教师都因他而受益了。在不断的行走与阅读推广中,他唤醒着广大老师的读写意识,帮助他们提高读写技能。他相信“读书的最大功能是修身,通过读书求知,构建起自己的精神大厦,以抗衡俗世的物质处境”。就像他在书中所陈述的观点:“阅读可让我们有双倍的人生,而写作,以文字记下曾经的生活点滴,或许会让我们有数倍的人生——因为文字的铺陈,我们的生命得以延伸、拓展、厚重,甚至熠熠闪光。”他的努力与付出果真召唤起了大量身处职业倦怠期的老师们,以他为核心的“知行社”如今已闻名全国,学员们争相读书写作、探讨交流,“行走教育”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在无数个教育活动现场,他敏锐地捕捉着正在发生的每一件事,细腻地感受着与他相见的每一个人,笔耕不辍地记录着每一个想法与念头。

“很多时候,我们对生活,对人事,可能会有刹那的感触或念想,但是来不及记下。时间过去了,那感觉,那念头,也就过去了。如此匆匆,迅疾——如果一生过去,最终两手空空,我们用什么来证明,我们真的来过,活过,爱过?”切身体会,直指内心。

“正因山峰高迈,才需要我们不息攀登;正因为道路险远,才需要我们不断跋涉;正因为教育艰难,才需要我们不懈坚持——教育的复杂,决定了教师的尊严;教育的艰辛,决定了教师的价值。”意志坚定,催人前行。

“人与人的交往,很多时候,你并不知道会给对方留下什么。生命的微妙就在于,它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因果,有许多埋伏和潜藏的线索。你很多年前一次不经意的笑,一句话,一个动作,也许就会成为对方未来生活的一次铺垫,一种伏笔,某种状态或情结的源头。”温情诗意,暖人心脾。

……

无论哪一种笔触,无论哪一种言说,总有打动我的地方。或许因为我是一名教师,而作者正是与普天下所有教师同呼吸、共命运的教育学者与作家,他的文字才能如此贴合我们的实际,引起我们的共鸣。

阅读照亮教育,阅读照亮每一名教育者的内心,以及他们前行的路径。现实生活里,固然也有黑暗面,但因为有了阅读相伴,我们便可一直朝着光亮那方,安心行走。在此过程中,我愿长饮“阅读”这杯酒,沉醉不醒。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县第一小学)

猜你喜欢

块垒体悟读书
我心中无块垒,亦无波澜
秋思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我爱读书
无题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我们一起读书吧
体悟书法
不一样的体悟 2014 RFC国际雨林赛后记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