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地套种大球盖菇、粮立体栽培技术

2017-06-09唐铭

现代农业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套种栽培技术

唐铭

【摘 要】大球盖菇营养丰富且栽培技术简单粗放,适宜在北方与玉米进行套种,实现粮食产量、经济效益双丰收,作者通过多年实地实践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玉米地套种大球盖菇、粮立体栽培技术,即培养料的预处理、整理畦床、播种、附土、加盖稻草、养菌、出菇采菇的全过程,对该技术进行推广。

【关键词】大球盖菇;套种;栽培技术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d a set of complete corn interplanting 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and food stereoscopic cultivation techniques through the authors years of field practic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armers.

[Key words] 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interplant; cultivation techniques

大球盖菇,又名,皱环球盖菇、酒红球盖菇,俗称粗腿蘑、益肾菇、彩云菇等,该菇种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上最突出的七大菇类之一,也是国際粮农组织(FAO)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栽培的特色食用菌品种之一,菇体色泽艳丽,酒红色,腿粗盖肥,食味清香,细腻脆嫩,爽滑可口,营养丰富。该菇适合黑龙江地理环境,现已大面积推广种植。 该技术采取玉米与大球盖菇、粮套种,合理的利用玉米地通风增加光照增产、大球盖菇喜阴的特性,在保证了玉米产量的情况下,种植大球盖菇,极大的增加了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同时种植大球盖菇还能利用各种桔杆,特别是玉米、大豆、稻草秸秆,直接解决秸秆难以处理的问题,避免了焚烧引起的雾霾,采用大垄双行及两垄玉米一垄大球盖菇间作的方式,使土地得到轮流休整,大球盖菇产生的菌糠又是极佳的有机肥可以直接耕种在土壤中,提高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1 栽培模式

主要采用大田种植,应用大垄双行(110cm垄)模式,将玉米与大球盖菇按照2:1的栽培种植模式(如小垄栽培可应用玉米与大球盖菇4:2模式)。

2 栽培技术要点

2.1 培养料的预处理

每亩用原材料(玉米桔、大豆桔、玉米芯、稻草、稻壳)约5~6t,以混合配料为佳,桔杆要经过粉碎,大小为2~3cm。建堆后在料温达到60℃,发酵后即可下地铺床播种。

2.2 整理畦床

以1m左右的畦床为最佳。将整出畦床的土放在畦床的两边,备覆土时用。畦床不易宽,易于日常管理和采菇。低洼地不易建畦床。

2.3 播种

大球盖菇在玉米出苗的3~4叶期播种,按照大垄双行种植比例2:1的模式。玉米选育耐密高产抗性好的品种,菌种每平方米投料量为20~30kg(干料),厚度为20~30cm,每平方米用种量约为2~2.5袋。播种时第一层料铺完整理规整后,进行穴播种,将菌种掰成核桃大小的小块状顺床宽穴播三点,菌块间距8~10cm,顺料垄长依次三行排放菌种,成品字型、相距5cm左右摆放。点播完第一层菌种后,进行第二次再铺料,厚度达到7~8cm,整理料垄呈龟背形。

2.4 覆土

厚度约为3~5cm。以肥沃的菜园土、田野土壤为最佳。在播完菌种后在料垄覆薄薄的一层土壤以刚盖严培养料,厚度1cm左右,防止过厚的土不利于料垄透氧,易造成高温厌氧危害球盖菌丝正常发育。然后覆盖稻草,进行遮阳保湿处理。当菌丝长至培养料中2/3时进行第二次覆土,土层总厚度为2~3cm,常规栽培大都采用一次性覆土,覆土后须在料垄两侧扎3~5cm粗的孔洞,品字型洞孔间距20~25cm,不扎透气孔极易造成菌丝窒息退菌死亡,覆土后再将覆土层喷一次辛硫磷进行杀虫处理。

2.5 加盖稻草

稻草覆盖约为5~8cm。以看不见所覆的土为准,每亩稻草用量约为150捆左右。覆土扎孔后,马上就要进行料垄覆稻草。初期采用横向覆盖利于防雨,出菇期再将稻草顺床覆盖利于浇水时料垄表层受水充分。如果按料垄横向覆盖,浇水易从草中滑落到作业道中,料垄表面流入水不均匀,干湿不均衡,影响料垄吸水,对出菇有影响。生产实践证明:不覆盖草的菌床菌丝不易上土,出菇稀疏,产量偏低。

2.6 养菌

养菌期间以遮阴、保湿、防大雨淋、防老鼠为主。菌种播入料层后,第3天菌丝开始萌发,7d左右菌丝呈束状向培养基质中伸延定殖生长,菌丝在向基质中生长时会产生呼吸热量,并排放CO2等气体,期间要认真检查料垄中心温度变化情况,温度过高再一次进行扎孔洞透氧排热处理。覆土层表面干燥要启动雾化喷带浇降温,每次少浇,覆土层湿润即可。要使稻草保持湿润但不能过大水喷浇使水浸入培养基内。大约育菌15~25d左右,在适温情况下,菌丝向覆土层生长。

2.7 出菇、采菇

菌床经过45~55d培养后出菇,采收以不开伞为佳。经过前期的管护,球盖菌丝向土层爬升,并向覆盖稻草上生长蔓延,覆土层中有粗菌束伸延,菌丝束分枝上有小米粒大小白状物是幼菇的菇蕾,是出菇前兆。每天喷两次水,视覆土层湿润即可。常保持稻草湿润保湿,每次少喷,采用少量多次喷水的原则,可根据天气变化及料垄湿度情况灵活掌握,不能一律大水喷浇。菇蕾发生初期呈白色黄豆大小,子实体幼菇常有乳头状的小突起,丛生或群生,少量单生。随着菇体逐渐长大,菌盖逐渐变成红褐色或酒红色,菌盖有鳞片点缀,随着子实体长大逐渐消失。

参考文献:

[1]韦文添.果园套种大球盖菇生产技术[J].蔬菜,2005(06).

[2]苗冠军,付国,张红艳,等.大球盖菇栽培技术[J].吉林蔬菜,2015,(05):29-31.

[3]郑文彪,吕军美,潘永柱,等.大球盖菇栽培模式比较试验[J].食用菌,2015,(02):46-48.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创新工程青年基金项目(QN026)

猜你喜欢

套种栽培技术
朝天椒套种芝麻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草莓大棚套种西红柿亩增收2万元
滴灌西甜瓜套种玉米模式栽培技术
早春大棚甜瓜复套种模式推荐
番茄大棚栽培技术探析
早春大棚番茄高产栽培技术
石榴短枝红在驻马店引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
果园套种蚕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洞庭湖区莲藕套种晚稻高效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