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语用训练点的途径

2017-06-09黄芷君

江西教育B 2017年5期
关键词:课文语言语文

黄芷君

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或者说是整合的角度,就是语用训练点。语用理论的引入,再次引导语文教师们从过度分析的套路中跳出来,从而牢牢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强化语文实践,最终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提升语文素养。什么是语用?语用,从字面上说,就是语言的运用,就是语文实践。要落实语言文字运用,就要善于寻找和确定语用训练点。在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提高学生正确有效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从单元导语中寻找语用训练点

单元导语即每个单元开头的引导语,其意图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本单元的内容主题、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知道学什么,如何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以单元导语为切入点,充分挖掘其中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点,使之成为教学的好向导。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以“难忘的岁月”为主题的一组课文,这个单元的导语是这样表述的:“……一幅幅豪气冲天、保家卫国的画面所展现的英雄形象,激励着我们奋发向上。阅读本单元课文,要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要认真领悟课文基本的表达方法;还要学习复述课文。”很明显,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语句,了解人物的品质,掌握表現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根据此导语,我确定了本单元的语用训练点为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方法,品悟人物的品质,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学习描写人物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习迁移的目的。

在本单元的课堂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如:“你从哪体会到五壮士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你从哪体会到邱少云自觉严格遵守纪律并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通过这样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语句中去感悟人物形象,学到了无论采用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要让人物形象丰满,必须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进行描写。同时,在学生品悟后,进行读写迁移,进一步巩固、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再点拨一下复述要注意的问题,就达到了单元的训练点。

二、从特别表述中寻找语用训练点

所谓“特别表述”,也就说在叙述或表达我们常见的事物或现象时,不用大多数人习惯采用的表述方式,而是采用一种不一样的说法。通俗点讲,就是“换一种说法”,创造性地给文章的语言赋予新鲜感和表现力,成为文章中一道亮丽的色彩。

语文S版第九册《天窗》一课,我们在初读时就发现文中一处特别的表述: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

我们发现,这里的“……似的,……似的,……似的”“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这样的连比句子,与平常的表述“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表述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课文中的连比语言形式,更加突出了窗外飞快的掠过的那条黑影,速度之快让人来不及捕捉。同时,也表现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从虚中看出实。这样特别的表述方式,蕴含了许多内容与情感的因素,值得品味。在课堂学习中,让学生通过去掉“想象”部分对比阅读,体会到了“想象”在生活和写作中的作用,体会到了课文语言的精妙之处。然后,请同学们闭着眼睛,听着音乐,展开想象:透过天窗还可以看到哪些景物?由此你能想到什么?用上课文连比的表述形式写下来。这样循序渐进的训练,不仅是对排比、比喻句式的训练,也是对“想象”的深层的理解,让学生对“想象”学有所用。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天窗》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寻找特别的表述进行语用训练,能够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所以,在平时的备课中,语文教师都要学会捕捉,在文本中提炼语用的价值,从而在丰富而有效的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从文章结构中寻找语用点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多种小学生必须学习、掌握和运用的文章结构和布局方法,如总分总、首尾呼应、按一定的顺序写等等,这些典型结构和方法也是语用训练点。基于语用学习的教学应该注重从课文的结构、布局、手段中寻找语用训练点,培养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如《观潮》和《火烧云》都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在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达到语用训练的目的。

《观潮》一课,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过后的时间顺序,把写景与记事相结合,从大潮的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的景象,使人读后不禁发出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学习方法及时巩固运用,以《观潮》这篇课文做范文,按照时间顺序,把写景与记事相结合,写一处你印象最深刻的景观。

而在《火烧云》一课中,作者同样是按时间顺序来描写火烧云“出现前—出现时—变化中—消失”的这一变化过程。但在描写景物时,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向我们描绘了晚饭过后,火烧云从出现到消失的过程,颜色和形状的变化,使景物美与语言美有机地结合为一体。这时的训练点则可以让学生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展开想象,学会通过“看到的、想到的”按时间顺序来描写自然景象。无论是用写景记事相结合的手法描写景物,还是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全部的训练点其实都是紧紧基于文章的结构,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写的。

四、从描写方法中寻找语用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记叙文的比重始终居首位,其中,又以写人记事的为主。在学习这些写人记事的文本时,教师应抓住这些文本中的描写方法作为语用点,在教学中边学习边训练,在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其中的方法,有所得。

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对文中的“语言描写”进行语用训练的挖掘,确定了言语实践的抓手:读对话,感受人物品质;对比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迁移学习:在平时写作中语言描写穿插相应的神态、动作,更清晰地展现人物品质。

立足学生和文本的实际,找准语用训练切入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强语用训练,夯实基础,习得方法,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实效会较快提升,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

(作者单位: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淳溪小学)

猜你喜欢

课文语言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