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核心问题,发展核心素养

2017-06-09

江西教育B 2017年5期
关键词:蓝精灵平均数核心

一、教材的解读与改编

“平均数的认识”一课教材编写有不小的变化,2011版教材跟2001版教材相比,它把平均数这一领域的知识从三年级下册移到四年级下册,更改变了“平均数”的学习背景。2001版教材是在学了“简单的数据分析”与“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而2011版教材安排在“复式条形统计图”之前。学习内容的后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但是学生对文本内容不感兴趣的现状依然存在。

我认为,无论是旧版教材还是新版教材,收集矿泉水瓶的生活情境看似结合学生实际,实则引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毕竟现在的学生在生活中收集矿泉水瓶的生活经历不多,缺乏求平均数的学习情境的支持。因此,我想到学生对蓝精灵非常感兴趣,于是大胆地采用蓝精灵采摘蓝精灵果的素材,将教学内容无痕地蕴含于教学之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不但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更需触发学生主动创新;数学核心问题的设计,就显得非常关键。以核心问题为统领,串成流水般教学活动,自然而然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我借助蓝精灵教学情境设计核心问题,意图让学生在无痕教学情境中获得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1.课堂引入板块

教学情境的营造,对于教学的成功开展非常重要。我用平缓的语气说:“在森林里,有这么一个蓝精灵村,生活着一群快乐的蓝精灵,有蓝爸爸、蓝妹妹、聪聪、笨笨、壮壮、淘淘等几十个蓝精灵,它们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有一天,蓝爸爸拿出24个蓝精灵果当奖品,分给聪聪8个、笨笨4个、淘淘9个、平平3个。这样公平吗?”显然,在优美的情境之中存在公平不公平这一核心问题,这将促使学生进行深层的思考。在教学中,学生的情绪随着我在黑板上涂鸦般写的“平均数的认识”这六个字而波动。

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创设情境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为教学服务。一旦创设的情境能较快地引发学生思考,就基本实现了教学预设之目的,这时教师应较快地进入课堂教学。可以说,课堂引入板块整体上波澜不惊,带着师生一起进入关键知识板块。

2.关键知识板块

之所以采用蓝精灵摘蓝精灵果为教学的素材,一则蓝精灵受孩子的欢迎,二则摘蓝精灵果的情境雷同于平时摘草莓、杨梅等生活情境。用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去“包装”教学新授内容,我心里有一丝丝的忧虑。但,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况令我十分满意。

我将课堂引入板块的数据用统计表来表示(表略),这样数据看起来清楚干脆。但,统计表的呈现是为了引出统计图。我提出一个具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要使四个蓝精灵的采摘情况更清楚,还有什么好办法?”我在设计时,非常担心学生不会说到统计图这个点上;但实际教学中学生还是提出了用统计图表示。于是,我通过课件演示出了统计图的结构,然后让学生说出用横轴表示蓝精灵、纵轴表示分得的数量。实际上,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教师扶得太多,反而限制了学生的表现;只要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学生会给你一个精彩!我这时抽空看了旁边的听课老师,他们也正像学生一样盯着我呢!

于是,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根据这个统计图,你知道什么信息?”这个问题自然难不住学生。接着我提出下一个问题:“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有的学生说聪聪比笨笨多多少个,有的学生说它们一共摘到多少个蓝精灵果,有的学生说淘淘摘的蓝精灵果是平平的幾倍,也有的学生说平均每个蓝精灵分到多少个蓝精灵果。看来学生的思维还是非常活跃的,言语表达也非常流畅。

当然,我在这里进行了一定的缓冲,提出了一个略显幼稚的问题:“谁知道‘平均每个蓝精灵分到多少个蓝精灵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结果学生在下面非常认真地讨论,我终于可以抽空看看下面的情形:学生在认真地讨论着,教师在仔细地观望着。我想,抛出核心问题的时机到了。于是,我提出了问题:“那你有什么办法使他们分得一样多?”

可以说,这个问题是这节课的核心问题,其能否解决关系到整节课的观感、效果。我心里非常担心,忧心学生出不来答案,甚至我在这里进行了足够的预设,万一学生一问三不知的话,那我“该出手时就出手”。

事实上,无须我“出手”,学生已经“出手”了。有的学生把“移多补少”的过程清清楚楚地表达出来,一时赢得了听课老师的掌声。“掌声响起来”,“我心更明白”。于是,我及时地给出了板书:几个不同的数量,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把多的给少的,数学上把这种方法称之为移多补少。指着课件,我强调:“使得每组都变得同样多,我们就把这个同样多的数叫做几个数的平均数。”显然,课件上每个蓝精灵6个蓝精灵果的情形,仿佛是一口甘露,在学生的心里引起很大兴趣。而问题犹如项链上的珍珠,使整堂课浑然一体。

这时,我又抛出了一个核心问题:“每个精灵平均收集了6个蓝精灵果,同学们想想,6个是它们采摘的蓝精灵果的真实数吗?”学生自然是一片嚷嚷声了。“对,6不表示每个蓝精灵实际采摘到的蓝精灵果数,只是反映了蓝精灵采摘的总体情况,所以我们用虚线表示。”我接着问:“除了‘移多补少的方法,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经过思考后会说用除法计算:(8+4+9+3)÷4=6(个)。

这时,学生会产生一个问题,觉得“移多补少”和“把和平分”都是有效的办法。在教学预设时,我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当数据增多时二者孰方便。于是,我又创设了一个情境:过一会儿,再来了三个蓝精灵壮壮、灵灵、乐乐,你觉得移多补少的办法方便吗?如果来的是三十个呢?这群可爱的学生啊,得出在组数多或数字大的情形下用“把和平分”更方便。

如果仅仅停留在这样的层次,数学教学还是缺了点什么。这时引领学生进行方法比较并建立模型显得尤为必要。于是,在算式(8+4+9+3+7+13+5)÷7=7(个)和(8+4+9+3)÷4=6(个)对比中,学生归纳得出“总数÷份数=平均数”,这时,我长长地嘘了一口气!

3.核心问题板块

在文本解读与教学预设时,我感到如果都是这样教学,这节课是平淡无奇的,还必须找到一些让人眼睛一亮的素材。这时,我看到了教材上一道“卡拉OK小歌手”的习题,忽然灵感一来,将之改编,试图通过故事化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集中性、敏感性、条件性。当然,我对于这样的改编心里是没底的,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教学。我出示题目:蓝精灵举行卡拉OK比赛,蓝妹妹的得分情况如下表:

接着,我提出一个核心问题:“不用计算,你能预测一下平均分在什么之间吗?你觉得蓝妹妹的得分是多少?”学生对于这个问题可欢了:有的说是100,有人说不对,最高的也只有99;有的说是89,有人马上说不对,最低的就有91,这应比91高;有的说94,有的说95,有的说96……几乎所有的答案被他们说了个遍。我偷偷地瞟了一下听课的老师,他们也被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弄笑了。其实,在我的预设里,学生能不能猜到正确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他们意识到平均数在一组数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就够了。这时,我出示了四幅图,让学生选一选哪幅图符合要求,学生不约而同选了平均数介于91与99之间的那幅图。看来,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较好的发展。

接着我又给出第二个情境:“如果评委7为给蓝妹妹给出了全场的最低分82分,那现在蓝精灵的平均分是多少?”

一些学生沉思,不一会儿,有学生说:“老师,会变小,因为82非常的小。”看来,学生已经意识到极端值的敏感性了。这时,听课的老师也响起了掌声,这个学生顿时脸通红通红。我也给了这个学生掌声,以示鼓励。我接着说:“看来极端值对蓝妹妹的成绩影响很大,所以比赛的时候为了公平起见,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现在请你算一算蓝妹妹真实的比赛得分是多少?” 学生经过计算,得出蓝妹妹的最后得分。

上到这里,我顿时如释重负。接着出示下面一幅图:下面的河流平均水深15厘米,高20厘米的蓝精灵笨笨说:“我一定能安全过河!”那么笨笨真的能安全过河吗?

显然,这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平均数的意义。学生经过讨论,认识到平均水深15厘米并不都是水深15厘米,这课的教学难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无形之中得到突破。

接着,我出示了第三道题目:据森林网最新报道,全森林蓝精灵的平均身高是20厘米。是不是算了整个森林里所有蓝精灵的身高才算出来的?学生开始沉思,不一会儿有几个学生在嘀咕,如果都算,那太麻烦了。结果,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知道了,它肯定只算了蓝精灵村的平均身高,然后想当然推出森林里所有蓝精灵的平均身高。”讲得多好啊,我马上给予掌声,顿时,热烈的掌声在教室里响起来。

这时,下课的铃声响起来,我也结束了这节课。事实上,我还有一个练习题,由于时间关系,我就舍去了,如下图:

三、课后的反思与分析

1.问题应情境化

平淡无奇的问题,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将问题巧妙地植根在情境中,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论是引入环节还是新授环节,或是练习环节,诸多问题都跟蓝精灵们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围绕着蓝精灵家族展开一系列形象、生動、系列化的情境,体现了“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一课程标准理念。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学习的兴致很高,对每一个问题的有效解决,其实也是在完成教学任务。

2.问题应开放化

问题不仅仅有唯一答案,有时,更需要开放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蓝妹妹在“蓝精灵杯”卡拉OK比赛中的成绩,是典型层次性、开放性的问题,通过6个评委的平均分、7个评委的平均分与5个评委的平均分,使其充分感知到平均数的集中性、敏感性与条件性。在教学实践中,这个“峰回路转”的问题既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气氛,又为学生素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问题应素养化

问题应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通过形象生动的情境,无痕地植入数感培养的元素。“不用计算,你能预测一下平均分在什么之间吗?”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实则是学生数感发展的好素材。教师应注意设计一些能促使学生思考、促发学生发展的问题,以这些问题促成整堂课的灵动多变。数学教学不能唯教材,有时应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设计一些隐含学科核心素养提高的问题,如“聪聪过河”和“平均身高”这两个问题,引发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发展。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注意这些问题,又何愁学生的素养不提高呢!

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应植根于教师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心中有学生、心中有素养,又何愁学生核心素养不提高?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我的这节课,并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但是,本课时的内容基本完成,来不及上的那个题目,其实牵涉到方差等数学知识,事实上是一道拓展题了。

课上好以后,有些听课老师问课从哪里来,我说是自己设计的,他们礼貌性地恭维了几句。我想,如果上公开课去哪里要一节课过来,这样的课再精彩也没有意义。只有自己下水,才知道水深。哪怕自己的设计可能偏离课时目标、可能粗糙得不值一笑,但,这才是自己真正的东西,而这设计理念,才是教师发展所最需要的。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嘉县瓯北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李杰杰

E-mail:731836457@qq.com

猜你喜欢

蓝精灵平均数核心
加权平均数的应用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动物化身“蓝精灵”
蓝精灵
关注加权平均数中的“权”
平均数应用举隅
说说加权平均数
蓝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