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进故地考

2017-06-09王文楚薛国屏

江苏地方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武进兰陵丹阳

◎ 王文楚 薛国屏

武进故地考

◎ 王文楚 薛国屏

常州市红梅公园 陆志刚等航摄

“武进”一词,所涉及的历史沿革及其方域变迁是极其复杂的,这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域中是少有的。正因为其少有的特殊性,才引得众多的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的青睐。在武进历史上,南朝齐梁两代帝王的故居在此落户。围绕着齐梁故里所在地,武进、丹阳两个近邻为此发生了一些争议。在2009年3月“中国·常州齐梁文化研讨会”上,全国一百多位专家一致认为齐梁故里应在今常州市西北。但至今还有少数人对此争议不休。现实的争议,还是应由历史来说话,这就是今日我们撰写“武进故地考”的缘由。

先谈武进县

全国历史上有四个武进县:一是西汉置。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林格尔县东北。东汉末废。二是三国吴嘉禾三年(234)改丹徒县置。治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东南丹徒镇。西晋太康二年(281)复名丹徒县。三是西晋太康二年(281)分丹徒、曲阿二县东部地置。治所在今常州市西北。四是唐万岁通天二年(697)改帖夷县置。治所在四川省南坪县(今九寨沟县)东南。神龙元年(705)复为帖夷县。广德后没入吐蕃。

以上四个武进县与本文直接有关的为西晋所置的武进县,其治所在今常州市西北。与本文间接有关的为三国吴所置的武进县,治今镇江市丹徒区。有关武进县的历史问题,我们以下用历史资料来撰述。

武进县县址考

武进之设县,历史悠久,溯源于丹徒县之改置,早于秦代,已设丹徒县。

《史记》卷三一《吴太伯世家》:齐相庆封“自齐来犇吴。吴予庆封朱方之县,以为奉邑。”《集解》引《吴地记》曰:“朱方,秦改曰丹徒。”《宋书》卷三五《州郡志》一:丹徒县,“古名朱方,后名谷阳,秦改曰丹徒。”《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五润州丹徒县,本朱方地,后名谷阳,“秦以其地有王气,始皇遣赭衣徒三千人凿破长陇,故名丹徒。”

秦丹徒县属会稽郡,见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西汉因之,载《汉书·地理志》上。东汉属吴郡,载《后汉书·郡国志》上。

三国吴嘉禾三年(234)改丹徒县为武进县。《宋书·州郡志》:丹徒县,“古名朱方,后名谷阳,秦改曰丹徒。孙权嘉禾三年改曰武进。”唐《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五常州武进县:“吴大帝改丹徒为武进。”宋《舆地纪勝》卷六同。又宋《太平寰宇记》卷九二常州武进县:“舆地志云吴大帝改丹阳为武进,属毗陵郡。”“丹徒”作“丹阳”,考《三国志·吴志》卷二《孙权传》:嘉禾三年,“诏复丹徒为武进。”据此,《太平寰宇记》所云“丹阳”之“阳”为“徒”字之讹。

据孔祥军《三国政区地理研究》下:武进县初属吴郡西部都尉(相当于郡级屯田行政区长官),嘉禾末或赤乌初属毗陵典农校尉。

这里说一下武进县之得名。《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云:“嘉禾三年夏五月,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秋八月,以诸葛恪为丹杨太守,讨山越。……冬十一月……诏复曲阿为云阳,丹徒为武进。”刘熙《释名》:“晋,进也。”武进取“以武而进”之意。

秦汉丹徒县及三国吴武进县治今镇江市东南长江南岸丹徒镇。

吴末废武进县,西晋太康二年(281)复置,梁武帝改为兰陵县。

《晋书·州县志》:“武进令晋太康二年(281)分丹徒、曲阿立。”

《太平寰宇记》武进县:“吴末并入晋陵县。晋太康二年分丹徒、曲阿二邑地立武进县。”《元和郡县图志》常州武进县:“晋武帝别置武进县于丹阳县东五十里。梁武帝改武进为兰陵,入晋陵。唐垂拱二年(686)又析晋陵西界立武进县于州理。”据此,三国吴末废武进县(治今镇江市东南丹徒镇),西晋太康二年于后来唐代的丹阳县(今丹阳市)东五十里别置武进县。南宋《舆地纪勝》卷六引唐《元和郡县图志》同,可证西晋太康二年重置武进县已非原址,而在唐丹阳县东五十里。

但明清诸志都记载在武进县(治今常州市)西北。明成化重修《毗陵志》卷六《县治》武进县:“晋太康二年析置县在郡城(常州府城)西北八十里千秋乡,今通江乡。”《古今图书集成·職方典》常州府《公署考》同。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八七《常州府·古蹟》亦载:“武进故城,在武进县西北七十里,晋太康二年置,“唐垂拱二年,复分晋陵西界置武进县于州郭内,至今因之。”自唐垂拱二年(686)设置武进县于常州郭内,明清因袭不改,为常州府治,即今常州市,而西晋设置的武进县在明清武进县(治今常州市)西北八十里(一说七十里),地名千秋乡。而千秋乡有万岁镇,明清时称为阜通镇。清《读史方舆纪要》卷二五常州府武进县:“府城西北六十里为千秋乡之万岁镇,今名阜通镇。”则西晋太康二年复置之武进县当在千秋乡之万岁镇,今常州市西北万绥镇是也,“岁”、“绥”音近。

这里要说明一下,唐《元和郡县志》记载:“晋武帝别置武进县于丹阳县东五十里。”这在当时是不错的,到了明清行政区划变动了。《大清一统志》:“常州府建置:武进县为常州附廓县。东西51里,东北65里,东至阳湖县界1里,西至镇江府丹阳里50里,西北至丹阳县界80里。”这时,故丹阳县东五十里,其行政区域已在今常州市西北。在现今的政区图上,丹阳离常州市境只有16公里(32里)。可以明显看出,武进县故址完全在今常州市西北境内。

《南齐书》卷一《高帝纪》载:齐高帝祖先“过江居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寓居江左者,皆侨置本土,加以南名,于是为南兰陵兰陵人也。”考南宋《咸淳毗陵志》卷二七《古蹟》:武进县,“兰陵城,在县北八十里千秋乡万岁镇西南。齐四世祖淮阴令萧整侨居之地。按:万岁寺,旧有伪吴天祚中石刻云,寺西去萧梁帝祖宅三十里。有无此石刻有待考证。东城寺,初名皇基,更名皇业,寺后百七十步即其城也。”明成化重修《毗陵志》卷三《乡都》:武进县十都:“城后,古兰陵城也。”东城里是萧齐高帝祖先寓居之地,是萧氏南渡后发祥之地,故名皇基,又改名皇业,其地在万岁寺后,万岁寺在万岁镇,故东城即在万岁镇,亦是兰陵县城所在。

上引《南齐书·高帝纪》所云“东城”,乃指武进县之东城,《读史方舆纪要》亦载:兰陵城,“常州府西北六十里。晋大兴初始置南兰陵郡及兰陵县于武进界内,宋因之。亦曰东城,以在武进东也。萧道成高曾以下皆居武进之东城里,因为南兰陵人。”顾祖禹之说东城是武进县之东城,与《南齐书·高帝纪》记载萧齐高帝四祖萧整寓居武进县之东城,即侨置之南兰陵郡兰陵县正相符合。故顾氏确定兰陵县在万岁镇,之“府城西北六十里为千秋乡之万岁镇,今名阜通镇,有古青城,城南为圆坛,盖萧齐篡位后以兰陵为其汤沐邑,因置此为郊祀之所。稍西南即兰陵城也。”

西晋武进县及东城里(即兰陵县城)二地相距甚近,故成化重修《毗陵志·县治》载:“晋太康二年初置(武进)县在郡城西北八十里千秋乡”,《古蹟》载:“兰陵城在武进县(常州府附郭,治今常州市)北八十里千秋乡。”是在同地。而《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西晋太康初别置之武进县在“常州府城西北七十里”,而东晋太兴初侨置之南兰陵郡及兰陵县在“常州府城西北六十里”,所记里数与上引《毗陵志》虽有些差别,但据此可知,武进在西,兰陵在东,相距十里,为咫尺之地,后者为前者之东城。

或据《元和郡县图志》“晋武帝别置武进县于丹阳县(治今丹阳市)东五十里”之记录,以谓西晋太康初复置之武进县治在今丹阳市东五十里。考《太平寰宇记》卷九二常州武进县:“去州八十里。”又:“晋太康二年分丹徒、曲阿二邑地立武进县。梁武帝改为兰陵县。隋文帝废。唐武德三年又置。贞观元年并入晋陵。垂拱二年分割晋陵西三十六乡又置。”据此,西晋太康初设在丹阳县东五十里的武进县及梁武帝改为兰陵县的境地,已于唐贞观元年(627)并入常州治晋陵县(治今常州市),上引《元和郡县图志》文“入晋陵”上缺脱“隋文帝废,唐武德三年又置,贞观元年并”共十六字。又《隋书》卷三一《地理志》下:江都郡曲阿县(唐天宝元年改名丹阳县,治今丹阳市)“有武进县,梁改为兰陵,开皇九年并入。”可见,隋文帝开皇九年,武进县(梁改名兰陵县)境土曾并入曲阿县,但时间很短,唐武德三年重置武进县,至贞观元年又并入常州晋陵县,其境土已改属常州,不再归属地丹阳县。《太平寰宇记》记载武进县“去常州八十里”,仍记载西晋武进县、南朝梁兰陵县及唐武德年间的武进旧县址(实际武进县已于唐垂拱初移治常州城内,与晋陵县分治,详后),正与上引明清诸志记载在常州府西北八十里(或云七十里)是一致,而无记载在丹阳县东者。

西晋武进县属毗陵郡,载《晋书》卷一五《地理志》下。

东晋武进县属晋陵郡,据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第十二章第二节。

南朝宋属南东海郡,载《宋书》卷三五《州郡志》一。

南朝齐仍属南东海郡,载《南齐书》卷一一四《州郡志》上。

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502)改武进县为兰陵县,属兰陵郡。

《梁书》卷二《武帝纪》中:天监元年四月,“改南东海郡为兰陵郡。”《隋书·地理志》下:江都郡曲阿县,“有武进县,梁改为兰陵。”《元和郡县图志》:常州武进县,“梁武帝改武进为兰陵。”《太平寰记》同。《咸淳毗陵志》卷二《地理》二:“梁天监初,乃改南东海为兰陵郡,武进为兰陵。”

隋开皇九年(589)平陈,废兰陵县。唐武德三年(620)重置武进县于旧址,贞观八年(634)并入晋陵县。

《隋书·地理志》下:曲阿县,“有武进县,梁改为兰陵,开皇九年并入。”《新唐书》卷四一《地理志》五:常州武进县,“武德三年(620)以故兰陵县地置,贞观八年(634)省入晋陵。”《舆地纪勝》卷六同。《太平寰宇记》:武进县,隋文帝废兰陵县,“唐武德三年又置,贞观元年并入晋陵。”按此“元年”,当作“八年”为是。隋既废兰陵县,故唐于其旧址重置武进县,其址如上所述,在今常州市西北万绥镇。

其时武进县属常州,俱载《旧唐书·地理志》三、《新唐书·地理志》五。

唐垂拱二年(686)复置武进县,移治于常州城内,与晋陵县并治郭内。

《元和郡县图志》:常州郭下二县,晋陵、武进。“垂拱二年又析晋陵西界立武进县于州理。”《舆地广记》:常州晋陵、武进二县,武进县,“唐垂拱二年复置于州城内与晋陵分治。”两宋因之,晋陵与武进二县并治常州郭下。《舆地纪勝》:常州晋陵县倚郭;武进县倚郭,“今与晋陵分治郭下。”

唐垂拱初复置之武进县,为常州治,即今常州市。

《读史方舆纪要》:常州府武进县,附郭,“唐垂拱中晋陵与武进并为附郭县,宋、元因之,明洪武初并晋陵县入武进县。”《嘉庆重修一统志·古蹟》:武进故城,“唐垂拱二年复分晋陵西界置武进县于常州郭内,至今因之。”按明、清常州府治武进县,即今常州市。

武进县政区考

武进之政区,其名称和方域,随着时代的变迁,是有所不同的。以元末明初为界,西晋设置的武进县,由古丹徒、曲阿二县析置,其范围较小,其方位呈东西向。明清时代的武进县,原晋陵县撤销并入,其范较大,其方位呈南北向。正因为如此,有的读者,以及部分专家,他们把武进故城说在今丹阳市内。前面讲过,唐《元和郡县图志》所载:“晋武帝别置武进县于丹阳县东五十里。”这显然与丹阳有别,但到了明清时武进故城,所有志书已明确载在今常州市西北。此事前面已专门讲述,这里就不再赘述。

武进新貌 陆志刚等航摄

明清以前,在武进县的范围内,最早的行政区为延陵邑和延陵县。《辞海》曰:“延陵,春秋吴邑,季札所居。故址即今江苏常州市。”《史记·吴太伯世家》:王馀祭元年(前547),“季札封予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季札是吴王寿梦四公子,自幼聪慧,深得吴王深爱,欲传位于他,他不从。季札曾三次让位,深得国人敬爱。公元前547年(王馀祭元年)他受封于延陵。

关于延陵邑的位置问题。今有两种说法,一是大都说在今常州,另一说在今丹阳市延陵镇。《汉书·地理志》:毗陵县“季札所居……旧延陵改之。”明确指出,毗陵县(治今常州),为季札所居,即他封邑之地。

关于延陵邑范围问题,亦有几种说法,一说延陵邑以常武地区为中心,东涵今江阴,西涵今丹阳,南涵今宜兴;一说延陵邑中心为今江阴暨阳地区;一说延陵邑的范围远及丹徒。鉴于延陵邑的治所在今常州,我们认为第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关于延陵县的设置问题。这个问题过去一直不明朗,连《辞海》过去也曾回避此事。然而随着学术活动的深入研讨,至今终于日益明确。《二十五史·汉书·地理志》中未收有延陵县,而在毗陵县中提到由“由延陵改之”。南宋王象之编著的《舆地纪胜·卷六·常州》:“秦并天下,置会稽郡,延陵等四等县属焉。西汉改旧延陵为毗陵县。”延陵县由延陵邑演变而来。延陵邑始于周灵王二十五年(前547),止于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延陵县始于秦王政二十五年,止于汉高祖五年(前202)。

在此有必要说一下丹阳的延陵县,它与常州的延陵县是两码事。时间上前后相差甚远。《中国历史大辞典》讲得很明确:“延陵,古县名。西晋太康二年(281)因而得名。”季札封地延陵,是在今常州。丹阳是季札封地所及,也就是说是指封地所及的范围,但不是封地中心。常州延陵县置于秦代,丹阳延陵县置于西晋,两者相距几百年,不能混淆起来。

再说毗陵县和晋陵县,纯属常州市境。这两县历史上争议也少,这里则简叙之。

毗陵县,《汉书·地理志》:“会稽郡,毗陵季札所居。扬州川莽曰毗坛。师古曰:旧延陵,汉改之。”毗陵县始于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止于西晋永嘉五年(311),治今常州。

晋陵县,《宋书·地理志》:“晋陵会,本名延陵,汉改毗陵,后与郡俱改。”晋陵县始于西晋永嘉五年(311),治今常州。唐垂拱二年(686)与武进县同为常州治。元至元十四年(1277)为常州路治。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改晋陵县为京临县,为长春府治。又改武进县为永定县,亦为常州府治。寻省京临入永定县。至正二十二年又改永定县为武进县。明清为常州府治。清雍正二年(1724)析武进县东部为阳湖县,二县同治今常州市。1912年阳湖县并入武进县。1993年武进县迁治今湖塘镇。1995年改设武进市,2002年撤市改武进区(原市境北部析置新北区)。2015年戚墅堰区撤销,并入武进区。以上,就是武进政区变动的情况。

总之,武进故地考留给我们的是一个丰富的历史遗产,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的。

猜你喜欢

武进兰陵丹阳
孔门十二时辰
李丹阳雕塑作品
Listing Tables:a Strategy of Problem Solving in Maths from Image Thinking to Logical Reasoning
立足武进 侨连海外
李丹阳
山东兰陵县鲁城地区BIF型铁矿特征及找矿标志
丹阳眼镜,改变世界的“目光”
中东省兰陵县尚岩镇初级中学红色文峰文学社
山东省兰陵县庭院经济研究所
武进甲先生飞澳洲,是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