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药脐疗法加口服药治疗小儿支气管炎

2017-06-08孙积金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12期

孙积金

【摘要】 目的:探析西药脐疗法加口服药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40例支气管炎患儿为本次研究对象,以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其中对照组70例,采用西药静脉滴注加口服药物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70例,采用西药脐疗法加口服药物的方式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咳嗽、湿啰音、哮鸣音等症状的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95.71%)显著高于对照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为支气管炎患儿实施西药脐疗法加口服药物的方式进行治疗,可缩短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减少住院时间,确保其临床治疗效果,可在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

【关键词】 小儿支气管炎; 西药脐疗法; 口服药物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2.0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2-0027-03

小儿支气管炎作为基层医院临床诊疗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对患儿生长发育影响极大[1]。以往临床医学关于该病的治疗多以静脉点滴加口服药物的方式为主,然而由于患儿的年龄相对较小,因此在为其静脉滴注时往往会存在一定难度[2]。为了确保支气管患儿的临床治疗有效性,必须要研究出一种能够确保药物直达患儿病变部位的治疗方式[3]。有相关研究指出,借助于西药脐疗法能够将药性充分发挥,从而使患儿获得更为良好的治疗效果[4]。此次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

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40例支气管炎患儿为研究对象,观察西药脐疗法加口服药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的临床实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40例支气管炎患儿为本次研究对象,以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男40例,女30例;年龄1~7岁,平均(4.3±1.7)岁。观察组:男39例,女31例;年龄1~7岁,平均(4.2±1.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所有患儿皆伴有咳嗽、咳痰等症,且均符合临床医学关于小儿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在治疗前未服用过其他药物;患儿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签署同意书;均经笔者所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认可。

1.2.2 排除标准 合并其他严重心脑血管类疾病者;存在药物过敏者;治疗期间患儿或家属未给予相应配合者。

1.3 方法

给予两组患儿常规止咳平喘及退热药物进行治疗。

此外,对照组使用病毒唑(生产厂家:郑州卓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40726)联合小诺霉素(生产厂家:马鞍山丰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40522)进行治疗,用药方式为静脉滴注。其中病毒唑用量为12 mg/(kg·d),小诺霉素用量为3 mg/(kg·d),均1次/d。以5 d为1个疗程,在患儿1个疗程满出院后,继续给予其退热、平喘、止咳等口服药物进行治疗。

观察组使用病毒唑及小诺霉素的联合用药治疗,用药方式为敷脐治疗。其中病毒唑用量为12 mg/(kg·d),小诺霉素用量为3 mg/(kg·d),均1次/d,并做好换药处理。以5 d为1个疗程,在患儿1个疗程满出院后,继续给予其退热、平喘、止咳等口服药物进行治疗。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1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哮鸣音、湿啰音、咳嗽等)及住院时间进行记录对比。

1.4.2 疗效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儿临床症状进行对比,具体标准如下,显效:经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均已迅速消失,且无复发迹象;有效:经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身体趋于好转;无效:经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几无改变,甚或加重。总有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均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恢复情况对比

观察组咳嗽、湿啰音、哮鸣音等症状的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觀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5.71%)显著高于对照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小儿支气管炎作为当前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尤以冬春两季最为多发,其发病多是因呼吸道感染而引起的[5]。患儿在出现变态反应、感染(细菌、病毒)、刺激(化学、物理)之后,其气管黏膜及气管将会出现应激反应,继而引发支气管炎[6]。该病在临床上具有高发病率的特点,当患儿出现该病时应当立即给予其相应治疗,以免因治疗不及时而导致患儿病情恶化,以至于演变为支气管肺炎,不仅会对患儿的身体发育造成影响,甚至会威胁到患儿的生命安全[7]。因此小儿支气管炎的临床治疗应当以早期治疗为主,目的在于控制病情发展,减少疾病对患儿身体的破坏[8]。

以往的临床医学关于小儿支气管炎的治疗多以静脉点滴联合口服用药的方式为主,然而由于患儿自身约束性较差,因此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在实用性上稍差,尤以低龄患儿最为明显[9]。有研究指出,借助于中医理论中的贴敷疗法能够有效确保药效直达病变部位,将其应用于小儿临床治疗中可极大提升治疗有效性[10]。本次研究以此法探析其在小儿支气管炎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由本次研究可知,观察组哮鸣音、湿啰音、咳嗽等症的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5.71%)显著高于对照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结果与上文研究基本一致。实际上,在中医理论中,支气管炎与咳嗽的临床表现基本一致,且归属于肺部疾病之中[11]。由于小儿身体发育不够健全,使得其行气未充、腑脏娇嫩,因而在卫外能力上相对较差,再加上冬春季过于寒冷,以至于病邪气自患儿口鼻等处进入,并使其肺部受损,进而引发咳嗽等症状。在中医理论中,肚脐亦被称之为神阙,与冲脉相交汇、与督脉为表里,属任脉,此三脉经气互通,其中任督二脉周循全身,各自分管阴脉与阳脉,内可联五脏六腑,外可联四肢百骸,在各种疾病的防治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这便是脐疗的理论基础[5]。不仅如此,现代医学亦同样认为将药物贴敷于人体的肚脐处能够使其更好的渗入到患者体内,并借助体内循环迅速达到病变部位,从而发挥药效。静脉滴注虽然亦具有起效快的特点,然而由于患儿约束性稍差,因此无法做到良好的治疗配合,并且患儿自身血管相对较细,难以扎针,因此其治疗有效率不甚理想。而西药脐疗则能够有效避免这一难题,从而使药效直达病变部位,因而在临床治疗上具有较高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通过为支气管炎患儿实施西药脐疗法加口服药物的方式进行治疗,可极大缩短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减少其住院时间,确保其临床治疗效果,可在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林建国,陈华庚,张伟新.探究西药脐疗法加口服药物治疗小儿支气管炎60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6):170-171.

[2]金向群.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采用护理干预辅助药物氧喷吸入治疗的临床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9):130.

[3]刘三忠,林秀瑶,许云辉.化痰止咳汤联合西药治疗小儿支气管炎43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20(3):311-312.

[4]黄兴军,洪雪娟.中医辨证联合西药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48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5):790-791.

[5]王红艳,苏秀霞,国献素,等.平喘合剂配合西药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32):48.

[6]李苏英.消积镇咳方联合西药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8):1453-1455.

[7]喻贤洪.加味旋覆夏麻汤结合西药治疗小儿支气管炎临床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3):51-52.

[8]黄海.中西药联合治疗小儿喘息型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6):102.

[9]党助民,张常会,王振峰.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哮喘性支气管炎65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2):55.

[10]郑淑霞,李福强.加味旋覆夏麻汤配合西药治疗小儿支气管炎100例[J].陕西中医,2013,34(3):279-280.

[11]杨春贵,陆妹音,陈海璇.两种药物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疗效对比[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127-128.

(收稿日期:2016-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