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人称谓小议

2017-06-08杜育波

新西部下半月 2017年4期
关键词:汉人汉代

【摘 要】 本文在同意初师宾看法上提出一些自己的论据,以求更加清晰阐明汉时汉人、匈奴人所言秦人是指秦亡人,并非是汉朝之人这一观点。笔者还以其他一些观点可以支持汉时汉人不用秦人作为自称;汉政权对秦的厌恶;秦之亡人自称为“秦人”的归属感;秦人本身包含范围较广。

【关键词】 秦人;汉人;汉代

秦灭亡之前秦作为一个国家,其人民被称为“秦人”,这种用法在史书中屡见不鲜。秦亡以后,“秦人”被后人用来称呼秦时或秦地之人,史书也是不胜枚数。而《汉语大辞典》、《辞海》、《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通史词典》等工具书,[1]给“秦人”词条下的定义基本相同,大意为:秦代统一全国,开展对外交通,北方和西方的邻国往往称中国人为秦人,直至汉晋仍沿用此称……这种解释可能由于前面“秦人”解释较为浅显而被“忽略”。与《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一样,胡三省持同样观点,论述颇有意味。胡三省说:“汉时匈奴谓中国人为秦人,至唐及国朝则谓中国为汉,如汉人,汉儿之类,皆习故而言”、“秦威服四夷,故夷人率中国人为秦人”。[2]可以看出上述工具书以及胡三省对“秦人”一词的解释将其局限到汉或汉以后华夏族的自称以及他称。这也为当代大多数学者所采用,比如周伟洲《周人、秦人、汉人与汉族》、[3]徐杰舜《从秦人、汉人、唐人到汉族族称的确定》等文章都使用或认同这种说法。[4]而颜师古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他认为“秦时有人亡入匈奴者,其子孙今尚号秦人”。[5]以上两种看法谁更合理,有必要结合其使用情境进行判断。汉人称同时期之人为“秦人”的史料并不多见,上述工具书、论文能引徵到的文献也仅有以下几条:

1、《史记·大宛列传》记载:“于是卫律为单于谋:‘穿井筑城,治楼以藏谷,与秦人守之。汉兵至,无奈我何即穿井数百,伐材数千。或曰胡人不能守城,是遗汉粮也,卫律于是止”

2、《史记·西域传》记载:“军候弘上书言:匈奴缚马前后足,置城下,驰言‘秦人,我匄若马,又汉使者久留不还,故兴遣贰师将军,欲以为使者威重也。”

3、《汉龟兹左将军刘平国碑》碑文有:“龟兹左将军刘平国,以七月廿六日发家,从秦人孟伯山、狄虎贲、赵当卑、万羌、石当卑、程阿羌等六人……”[6]

阅读这几条史料,若将上述文献中所言“秦人”解释为汉人或中国人,与前两条史料情境吻合。但对于第三条史料,若刘平国为汉人在西域为官则与后文“秦人孟伯山、狄虎贲、赵当卑……”发生逻辑上矛盾。若刘平国西域人,则以汉文书写此碑当是向汉朝展现其功绩的石刻,则似乎不应该向汉称秦人孟伯山、狄虎贲、赵当卑……若解释为秦时逃亡到匈奴的秦人,则不会出现上述问题,解释更为通顺。但仅仅凭借“秦人”一词使用情境判断词义,在此处说服力不是很强,因此对“秦人”一词词义的判断我们还应该从其他角度去探索。

有幸的是居延出土文献中发现汉代有“秦胡”这一称谓,这为“秦人”词义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一些新的材料。方诗铭《秦、胡考》否定了颜师古秦时入匈奴亡人的看法,认为秦指中国,对内而言;胡指少数民族,对外而言。[7]而之后初师宾《秦人、秦胡蠡测》对方文进行有力的反驳。初师宾从情理、文法两方面分析,列出五条证据认为秦人之秦不能做汉、中国解释。[8]可以说初师宾一文较为圆满的解释了秦人是否是汉人自称这一问题。但笔者认为还有其他一些观点可以支持汉时汉人不用秦人作为自称。理由有以下几点:

其一,汉政权对秦的厌恶

初师宾发现汉匈交往中汉朝称汉、汉天子、汉人、汉军、汉吏、汉使、汉边、汉塞而不称秦、秦民的现象。这种不用汉人不用秦作为自称现象当有其政治、心理原因。汉朝是灭秦而建立的,为了证明汉朝“天命所归”因此汉朝统治者非常强调秦的残暴不仁,当然其中会掺杂了不少妖魔化秦朝统治的成份。为了纠正秦的错误汉朝许多方面是,许多方面汉自认为与秦相反。如秦尚黑为水德,汉尚黄为土的;秦施暴政,汉施仁政……正因为汉朝强调其在许多方面(至少在名义上)与秦不同,因此不会用秦、秦人称呼自己。[9]

其二,秦之亡人自称为“秦人”的归属感

汉朝建立之前匈奴就有不少秦人逃亡到周边地区,比如《后汉书·东夷传》记载:“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适韩国,马韩割东界地与之。其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为徒,有似秦语,故或名之为秦韩”。再者楚汉相争之时,匈奴重新夺取河南地。而此前移居此地的秦人就被包含在匈奴国家之内,由于汉朝尚未建立,那么此部分人则被称为秦人而不会是汉人。之后汉朝建立后,由于历史延续性,此类人子孙仍被成为秦人。另外不能排除一些秦人不愿受汉朝统治而迁徙到边地,由于自身不认同汉王朝的统治自然不愿自称汉人。如宋人自称为殷人、割据台湾的郑氏政权民众自称明人、现在台湾人自称中华民国国民。因此这种历史心性会造成秦之亡人自稱为“秦人”。

另外,汉朝建立后也有许多汉人由于种种原因逃亡到匈奴国内。汉简中就发现了一些追捕、防备汉民逃入匈奴的简牍。汉代的官员也认为烽遂亭障不仅是防备少数民族的,也是用来防备汉人逃亡的。和平时期如果大量接受对方逃亡人员显然会引起双方外交纠纷。那么把这些新近逃亡的汉人称为秦人可以起到一种隐藏作用,可以起到保护亡人避免外交纠纷的作用。这也就造成匈奴国内秦人数目不小,因此卫律才提出筑城让秦人守卫建议。这样匈奴国内秦人之中势必有一些汉人,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类汉人是以秦亡人的身份存在的,至少在人们观念中如此。所以这种类型的秦人有别于汉人,秦人称谓理当不能作为汉人的自称。

其三,秦人本身包含范围较广

汉朝建立之后,不仅在边疆地区而且在内部居住着不少少数民族。以西北而言,今天陕西关中以北、以西之地仍为许多少数民族居住。这些人与秦人在生活习俗有许多相似之处,至少在西周时,秦人被华夏族归入此类,视为“夷狄”。进入春秋以后,秦人又进行不断地向外扩张,融合了许多少数民族,如在秦穆公时就“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10]这就造成这一地区民众身上非华夏成分较重。而民族的界限与政权的界限有时不完全吻合,会出现一个民族属于两个或多个政权。因此这些人的身份较为特殊,尤其在第三者看来。秦汉大一统政权建立之后,赋税、兵役、历法等观念性东西造成国民对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进一步加强。本来习俗相似的民族之间差异性也会逐渐扩大甚至超过之间共性。可以想象河西诸多民族本来与周边汉人差异不是很大,由于汉朝的建立使之差异扩大,而却与早期秦人较为相似,因此在与周边其他少数民族、汉朝交往时,可能会被当作秦人或自称秦人。

【参考文献】

[1]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4750;辞海编辑委员会主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953;郑天挺,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2343;杨宽等主编:《中国通史词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516.

[2] 《资治通鉴》卷二十二《汉纪十四》、卷四十七《汉纪三十九》引胡三省注.

[3] 周伟洲.周人、秦人、汉人和汉族.中国史研究,1995.2.

[4] 徐杰舜.从秦人、汉人、唐人到汉族族称的确定.广西民族研究,1995.2.

[5] 班固.漢書.卷九十四上《匈奴传》引颜师古注.

[6] 碑刻内容转引自王炳华.“刘平国刻石”及有关新疆历史的几个问题.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1980.3.

[7] 方诗铭.秦、胡考.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1.

[8] 初师宾.秦人、秦胡蠡测.考古,1983.3.

[9] 唐人用汉人有时作为自称情况与之不同,汉唐中间相隔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不存在更替,并且唐人也没有用隋、隋人称呼自己.

[10] 司马迁.史记.卷五《秦本纪》.

【作者简介】

杜育波(1985-)男,山东广饶人,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历史教师,本科,历史学学士,研究方向:春秋战国秦汉史.

猜你喜欢

汉人汉代
西夏汉人研究述评
清代民国的汉人蒙古化与蒙古人汉化
汉代的“汉人”称谓与“汉人”认同
合肥出土的汉代熊形铜器足小考
汉代岭南的贡纳情况述略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敦煌汉简字体特点研究
论汉代女乐繁荣的原因
汉代儒学独尊地位探析
民族整合与文化认同:努尔哈赤汉人“恩养”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