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历山自然生态风景区的开发利用

2017-06-07王洪涛

山西农经 2017年5期
关键词:历山风景区旅游

□王洪涛

(山西农业大学 山西 太谷 030801)

山西历山自然生态风景区的开发利用

□王洪涛

(山西农业大学 山西 太谷 030801)

历山自然生态风景区位于晋东南,集生态保护、旅游休闲、科研考察于一体的风景区。通过梳理国内学者的相关文献和实地调查,介绍了历山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价值,采用SWOT方法对历山旅游风景区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以及威胁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其问题提出了发展历山旅游的相对对策和建议。

历山自然生态风景区;SWOT分析;资源整合;优化路径

2016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借助于当地特色的旅游资源,推动当地经济的协调发展;垣曲县政府响应中央的号召,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着力提升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积极扩展旅游新业态。将旅游元素融入到农业产业、美丽乡村建设等各项工作之中,丰富旅游内涵,推动旅游产业融合。那么历山旅游资源如何整合、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将成为我研究的重点。本文将以历山自然生态风景区为例,深入探究其旅游资源以及与当地特色产业的融合。

1 旅游资源的概况

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保护历山旅游资源,客观合理地进行评价,在大量收集各种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参照国家《旅游资源调查,独立与评价》,将旅游资源进行分类:

1.1 自然地理概况

历山自然生态风景区位于晋东南,垣曲的东北部,处垣曲、阳城、沁水、翼城四县的交叉处,也位于山西、陕西、河南的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总面积为24 800hm2,为AAAA级景区,是山西省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山西省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1.2 自然旅游资源概况

历山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3年,1985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被称为“动植物基因库”。据历山旅游局统计资料可知有野生观赏性植物656种,按其观赏类型可分为观花类622种,观果类56种,观叶类有10种;还蕴藏着华北地区仅有的一片原始森林。

该地地质资源奇特,舜王坪上有333.33hm2的高山草甸,站在山顶能将历山全貌尽收眼底;白云洞是由许多的钟乳石组成千姿百态的岩溶景观,是我国北方至今为止规模较大的纯天然大溶洞。该地具有适宜的环境条件,根据垣曲县气象局资料,最热月气温为27℃~28℃,最冷月为-1℃~2℃,极限温度为32℃,是避暑、度假休闲的好地方;还有丰富的泉水资源,是由岩层内喷发而出,甘甜清澈,适宜发展矿泉水。

1.3 人文旅游资源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文中的历山就是指此地的历山。历山意在治历明时之山,寓意华夏文明初期治历明时的尧舜时代之山,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

下川村是主要古人类文化遗址中心,经科学家测定距今已有16 000~23 000年的历史,是典型的细石器文化的最佳遗址;历山舜帝陵的祭祀活动,简单地反映了民众爱憎好恶之意,也蕴含着令人民敬佩的德孝文化;佛龛,位于云蒙山熊洞腰后,古人古时候建的庙宇,即佛龛。已有千年的历史,每逢农历四月初八,来自各方的游客前来朝圣。

1.4 发展现状概况

我国旅游市场规模稳步扩大,经济发展出现新常态。根据国家旅游局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40.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5%。全国国内旅游收入34 195.1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3.0%。2016年上半年旅游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6年上半年,我国旅游市场规模继续稳步扩大,其中,国内旅游22.3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0.47%。

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利用,山西历山自然生态风景区旅游开发已初具规模,景区的多项工作已基本完成,接待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客流量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根据垣曲旅游网发布的旅游旅游局局长的讲话,历山旅游风景区2013年全年接待游客的数量为13.6万人次,历山旅游收入及相关产业达到9 615.78万元;2014年,垣曲县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山西垣曲梅花石推介会”,荣获山西省“梅花石之乡”称号以及历山自然生态风景区入围“美丽中国”十佳度假区和全国首批优选旅游项目库,全年就实现了游客量16.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亿元;2015年已突破30万人次,增长了将近两倍,旅游直接收入达到5 000万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近4亿元。其中旅游客流量主要集中在“五一”、“十一”黄金周和暑假期间。历山自然生态风景区的发展带动了餐饮、交通、咨询、娱乐、购物等行业的发展,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还改善了当地的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的人文素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2 SWOT旅游资源分析

2.1 优势

2.1.1 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综合性强。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利用,历山旅游产品已涵盖观光旅游、生态旅游、森林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文化旅游等,已基本满足游客的多样化、差异化需求。百草遍生的舜王坪,山顶有333.33hm2的亚高山草甸;奇形怪状的白云洞,由许多钟乳石组成的天然溶洞;尚未开发的原始森林,既有“天然氧吧”的功效,也能开发森林旅游探险活动;具有良好的环境条件,其大气环境、水环境均优于国际大气环境标准和水环境标准一级标准,是旅客休闲、避暑、放松心情最佳地方。

2.1.2 历山人文旅游资源种类丰富,价值高。下川村是主要古人类文化遗址中心,已被列入《中国大辞典》,是典型的细石器文化,经科学家测定距今已有16 000~23 000年的历史,对于研究旧石器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资料,是现代人了解古代以渔猎为主的经济文化的最佳遗址。目前正在建设文化遗址博物馆,复制和建设一批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供游客了解;历山舜帝陵的祭祀活动,通过祭祀、庙会活动,将民族文化与舜文化相结合,发扬优秀的德孝文化。还是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赵树理的故乡,他开创的“山药蛋派”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

2.2 劣势

2.2.1 缺乏全面规划,发展不合理。旅游开发商对历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发展模式没有明确的目标。该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资源利用比较单一,主要侧重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却忽视了人文旅游资源的价值。如:田园生产、农家乐生活、传统的生产方式等。在自然资源的开发上,生态观赏价值被过分重视,其特有的健康体验价值、科考教育价值、休闲等价值没有得到深层次开发,降低了历山旅游的价值和品位。

配套服务设施与景区发展不协调。景区内基础服务设施薄弱,停车场,宾馆、娱乐设施等不足。历山旅游多为自驾游,停车场规模小,存在乱停、乱放等现象,影响旅游区的形象。目前该区容纳客流量有限,服务设施不足降低了客流量,从而降低客源市场。

2.2.2 旅游设施薄弱,降低游客吸引力。资金影响限制其后劲发展。资金是旅游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尤其是开发大型的、上档次的旅游自然保护区。历山旅游资源种类丰富,项目类型多,规模小,且较为分散,景点集群性状况较差,要建设集住、行、食、游、购、娱等一体化的综合旅游服务景区,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然而现实情况是垣曲县经济基础薄弱,财政入不敷出,对历山旅游风景区的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与此同时,历山风景区由于本身实力较弱,缺乏自身与外在支持导致了基础设施薄弱。

交通不畅通,可进入性有待提高。交通成为垣曲县旅游业发展的一大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历山旅游景区位于距离县城较远的乡镇,有84km,需时2.5h,距离最近的省道(S335)到历山风景区需要1.5h,高速公路(S88)华峰高速口到历山风景区需要2h的路程,距离较远,并且省道S335王横线常年修路。二是从高速公路、省道到景区的道路为盘山公路,受天气状况影响大,遇到雨雪天气危险性大;三是连接县城到景区的公共交通只有大巴,且车次少,错过了时间,只能靠租车前往或者自驾游,交通的不便。因而,交通不畅导致客源市场缩小。

人才不足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各种专业性人才的支持,为其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垣曲县旅游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各种人才极度缺乏,仅有的人才中本科生及以上学历只占20%,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该地区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员工缺乏专业知识培训,导致员工整体素质偏低;由于公司实力和知名度低,吸引外来人才的能力弱,制约了公司的长远发展。因此,景区会出现肆意开发、不注重整体形象、管理混乱等问题。

2.3 机会

政策支持,为其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垣曲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把旅游业作为全县的支柱产业来发展.由于历山自然生态风景区入围“美丽中国”十佳度假区和全国首批优选旅游项目库,未来的发展潜力较大。政府要把历山旅游打造成垣曲县的重点产业,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人才、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政府将会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据垣曲新闻报道政府举办垣曲旅游推介会和旅游风光巡回展活动,并在周边50个县(市)设立旅游专卖店;在2014年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加大,高标准制作了垣曲旅游风光画册,成功举办了中央网媒采风、望仙帐篷音乐节等活动;2015年省旅游局投入1 000万元在长晋、晋焦、运三、运风、晋侯等高速上建设旅游交通标识牌,并用中英文标注景区图、方向及公里数,为游客提供旅游标识服务。

国家开发银行山西分行将进一步与历山旅游公司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将大力支持历山旅游公司的全面发展;当地村民将利用自己的房屋改造为超市、饭店、招待所、农家乐,优化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服务;翼城县人民政府于历山旅游公司在2013年合作,投资3.1亿元,打造5A级风景区。

2.4 威胁

旅游市场竞争力大。历山保护区地处河南、山西、陕西的交界处,因此历山保护区与这些地区的旅游资源形成特定的区域关系。其中比较有名的是运城的关帝庙、死海、鹳雀楼、五老峰,临汾的大槐树,晋城的皇城相府,蟒河自然保护区;还有济源市的王屋山等自然区;西安兵马俑,华山等景点。以上景点中五老峰、蟒河自然保护区、王屋山、华山景点与历山相似,其中华山为国家级5A景区,距离历山将近350km,距离较远,但是其为世界性著名景点,且交通便利,会分流一部分旅客;五老峰距离历山260km,距离较远,而且同为国家级景区,抑制效应不明显;蟒河自然保护区为省级保护区,影响小;王屋山距离历山仅120km,是道教圣地,世界地质公园,并且紧邻二广、长济高速以及243、245、312国道,交通便利,会在很大程度上替代历山自然保护区,形成河南客源市场。

3 建议与对策

3.1 SO战略——整合资源,坚持全域发展

全域发展是发展理念的创新,是发展模式的变革、发展路径的转变、发展格局的扩大。旅游开发者树立“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开放发展”的科学理念,整合资源,以各个风景区为基点,将各个景点连接为一个整体,即“线”,以线带动整体的发展,实现由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的转变。全域发展由区内发展向区际发展的延伸,继续深化“黄河·历山”生态游品牌,加强历山风景区与黄河风景区、望仙景区以及古城国家湿地公园的合作,打造历山——黄河——望仙——湿地公园一条线景区;依托“黄河金三角地区经济协作区”,对区域的旅游资源进行统一的整合、包装,并有效地利用多元化的营销方式和公共信息平台,扩大对外宣传力度,树立区域形象,打造“晋陕豫”大品牌,提升旅游综合竞争力,从而丰富历山风景区的客源市场,使更多的人了解历山、喜欢历山。

表1 SW O T发展战略

旅游路线规划:从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方向来的游客。

3.2 ST战略——全方位、多层次深度开发景区内旅游资源的价值

首先要正确认识景区内旅游资源的价值,注重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协调开发,深挖旅游资源,着力开发人类始祖寻根游、原始森林探险游等人文旅游活动。然后扩展旅游项目,延长旅游季节。由于历山海拔高,山上温度比山下温度低3~5℃,夏季适宜开展避暑休闲;冬季温度更低,积雪厚,适宜开展冰雪旅游项目,从而缩短旅游淡季,增加客流量;最后,根据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构建适合本区发展的最优旅游发展模式,建立自然生态景观与健康体验模式,农业观赏与农家乐体验模式,科研教育与会议度假模式。

3.3 WO战略——健全和完善旅游设施,提高游客吸引力

政府牵头,为历山旅游发展搭建融资平台。政府应当提高对旅游业经费在全县的投入比重,并由旅游主管部门出面,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鼓励个人资金、集体资金、金融资本流入旅游业;但是旅游企业本身的融资也不能一味的依靠政府,也要积极寻求外资,共同开发。

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游客舒适度。政府应引导和鼓励垣曲县金融租赁的发展,对外来游客提供租车服务,或者旅游公司和政府积极协调,成立从垣曲到历山的公交车团队,使游客到达垣曲县城,就可以快速到达历山风景区,提高通畅度。完善服务设施功能,按照适度超前、综合配套、集约利用的原则,加强风景区的供水、供电、通信、污水垃圾处理、公厕、道路以及道路的交通标志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服务功能,并加快五星 服务中心建设。

3.4 WT战略——控制运行成本,深化品牌意识

控制历山风景区的运行成本,健全和完善旅游设施,突破发展遇到的瓶颈;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加强旅客对历山品牌的认识度,形成品牌连锁效应。建立健全高效有序的旅游开发管理体制,从构建“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旅游格局出发,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建立一套统一性、权威性、科学性的新兴管理体制,为该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管理与服务。

总之,历山自然生态风景区具有旅游资源丰富,资源价值极高的特点,且开发潜力巨大。综合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分析,我们应该着眼于风景区本身拥有的特色性和多样性的旅游资源,构建自身的旅游发展模式,坚持全域旅游,让内部条件能够适应外部条件的变化,从而提升旅游区的整体实力。

[1]吴宏耀.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之一——用新理念引领农业农村发展[J].2016(03).

[2]李剑锋.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分析[J].发展,2011(05).

[3]毛巧晖,民间传说的记忆与民间信仰——以山西运城舜帝传说为例[J].民俗研究民间文学,2012(02).

[4]郭静佳,常佳,王煦晔,王广斌,金华旺.生态性“美丽乡村”村容村貌探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07).

1004-7026(2017)05-0069-03

TU984.18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05.042

猜你喜欢

历山风景区旅游
舜乡恋歌
亚历山大 战无不胜的征服者
真绅士
明月湖水利风景区的水文化挖掘与诠释
GIS在风景区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应用——以威海市圣水观风景区为例
旅游
用“尚方宝剑”保护沙澧河风景区
“舜更历山”到“舜耕历山”的传说演变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国家水利风景区(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