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辟人之士和辟世之士

2017-06-07俞静

新课程·下旬 2016年12期
关键词:隐士孔子

俞静

摘要:孔子是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为了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孔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长达十四年之久。在此过程中,孔子多次与隐士交锋,体现了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

关键词:孔子;隐士;文本赏析

《长沮桀溺耦而耕》选自《论语·微子》。它记载了孔子周游列国时派子路问津的一段小故事,写出了当时社会中处世态度不同的两种人物形象。故事的开头是这样的:

长沮桀溺耦而耕。

先解释下这两个人物:“长”和“桀”都是形容人的形象的。长,高大;桀,魁梧。“沮”和“溺”指身浸在水中。金履祥在《论语集注考证》中说:“子路问津,一时何自识其姓名,谅其以其物色名之,如荷篑城门、荷葆丈人之类,盖二人耦耕于田,其一人长而沮洳,一人桀然高大而涂足,因以名之。”

耦而耕:两人各执一掘土的农具,彼此配合着并耕。

广袤的田野,两个高大魁梧的农夫在泥泞中劳作着。“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孔子和子路路过这里,他们迷路了。于是,孔子派子路去問路。一段有趣的对话开始了。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子路的到来,打破了田野的宁静,一般情况下,面对一个外地人彬彬有礼的问路,应该很热情地回答才是,但是听到子路的问话后,长沮却反问子路,那个手拉缰绳驾驭马车的人是谁,这样一来,问者成为被问者,被问者成为问者,故事向前发展了一步。听了子路的回答,长沮继续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老老实实地回答。长沮问什么,子路就答什么,一步步远离了“问路”的话题,不由得让人揣测长沮的居心何在,长沮桀溺一步步追问,子路始终恭恭敬敬,这样的话,也许会得到一个答案吧?出乎读者意料的,在搞清楚子路的身份后,桀溺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我们都知道,春秋末期,正是天下一片混乱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国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孔子周游列国,正是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桀溺一语双关,将当时的社会现状比作洪水横流。他的话的意思可以这么理解:天下到处都是滔滔洪水,你们到哪里去找得到真正的渡口呢?这个社会,你们是找不到出路的。“二人一讥孔子为知津,一以天下滔滔莫非津也,语意妙极。其不告津者,正所以告之也。”(方存之《论文章本原》)

桀溺接着对子路说:“且尔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辟人之士,指的是躲避与自己志趣不合的人,由于季康子等人专权,孔子在鲁国无法施展抱负,只能离开鲁国去卫国,又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说孔子的坏话,于是又到了陈国。多年来,孔子到哪里,哪里就有坏人与他作对,可以说,孔子周游列国的过程,就是一个逃避坏人的过程。说完这话后,长沮桀溺“梗而不辍”。“程”有这么两个意思:

1.农具名,形如大木榔头,用来捣碎土块,平整土地。

2.播种后用来平土,掩盖种子。

可见“援”是个细活,这两个人正是要通过自己很认真地在劳动表现出自己喜欢劳动的样子,表现出隐士耕种之乐,以显示出对孔子的不屑。故事到这儿,发展到了高潮。

长沮桀溺没有给子路答案,子路只好回来,把事情经过告诉了孔子。故事急转而下。“夫子怃然”,怃然,两字有如下解释:

怃然,失意貌也。

怃然者,犹怅然也。

怃,一日不动。……盖人失意,每致寂然不动,如有所失然也。

孔子听到了这番对话后,竟然表现得如此强烈,为何?可以想象,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遭遇到多少嘲讽、刁难,现在怎么能不让他怅然呢?但不管道路多么艰难,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不和这世间众生在一起,又和谁在一起呢?他一方面对长沮等消极避世的人表示了极大的蔑视,另一方面表达了自己要坚决走积极人世之路的决心。孔子的一番话,充分表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盖圣人之来斯世,明知乱世昏浊而来救之,非以其福乐而来享之也。故治世去之,乱世救之,特入地狱而救众生。斯所以为大圣大仁与!恻隐之心,悲悯之怀,周流之苦,不厌不舍,至今如见之也。(康有为《论语注》)

这一章的语言,结构也值得欣赏。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长沮与子路的对话。

第二部分:桀溺与子路的对话。

第三部分:孔子的独白。

第一部分

长沮日:“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日:“为孔丘。”日:“是鲁孔丘与?”日:“是也。”日:“是知津矣。”

第二部分

桀溺日:“子为谁?”日:“为仲由。”日:“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日:“然。”

第三部分

日:“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尔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这两段句式基本一致,句意大体相同又不尽相同,在松散中见整齐,整齐中见变化。再穿插必要的叙述交代及动作、神态点染,就把两种不同的处世态度和心情勾勒得很鲜明,颇具文学色彩。此外,人物语言富于哲理意味,含蓄深长,正如方存之《论文章本原》所评:“记二人(指长沮、溺)傲倪、孤高如画。记孔子一叹,深情至切。”

猜你喜欢

隐士孔子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从句容的“容”到茅山的“隐士哲学”
隐士塞尚的十八封信:我每天都在进步 尽管百般艰辛
寻访竹林隐士
隐士的文艺范儿
DOWN TO EARTH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