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防灾减灾理论的城市广场公共安全规划研究

2017-06-06郝冰洁

山西建筑 2017年12期
关键词:公共安全防灾减灾

孙 明 郝冰洁

(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基于防灾减灾理论的城市广场公共安全规划研究

孙 明 郝冰洁

(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基于防灾减灾理论,分析了城市广场的建设背景,阐述了目前我国在城市广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上分别进行了论述,提出进行城市广场公共安全规划研究,对提高我国城市广场的公共安全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防灾减灾理论,公共安全,广场,微观层面

城市作为人类生活的集中区域,公共空间的安全规划是城市防灾减灾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城市广场具有较大的开敞空间、较高的绿地率、较好的可达性等特点,面对突发的城市灾害,既能做到临时避难,又能起到紧急疏散的重要作用,还可以预防可能出现的二次灾害。但在现阶段我国针对广场公共安全规划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缺乏完善的城市广场公共安全体系[1]。

1 相关理论

1.1 防灾减灾理论

城市防灾减灾理论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既包括城市学又包括灾害学。主要指的是对灾害事故的预防理论[2]。

1.2 公共安全

公共安全指的是市民生活在城市中所处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一切对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危险的因子都视作风险因子。通过对广场致灾因子的优化,可以增大广场的安全性。

1.3 公共安全规划

公共安全规划就是在分析不同城市广场的灾害风险的基础上,对不同灾害做出不同处理方法,以提高广场安全能力为目的进行的规划。我国还缺少相应的广场专项公共安全规划,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给其带来一些参考意见。

2 城市广场公共安全规划现状问题

2.1 忽视了城市广场对城市防灾的重要作用

与国外有关方面的研究相比,我国城市广场的防灾减灾建设还有很大的差距。首先,我国对城市广场的防灾建设研究较少,在广场的规划设计中并没有注重广场的防灾减灾功能;其次,针对不同类型的广场也没有对应的安全规划对策,缺乏灵活性和应变性;再次,对于在规划设计中考虑到防灾减灾功能的广场,也仅仅是增加了一部分指示标识等公共设施以及扩大空地面积用来紧急避难等,缺乏整体性,建成后的实际效果并不如预期。

2.2 “平灾转换”问题

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建设中没有足够的空间来规划出专门用于紧急避难疏散的防灾广场,这就要求针对已经建成或者正在建设中的城市广场进行改造,使其具有防灾减灾的功能,可以在城市灾害发生时作为紧急避难疏散场所使用。但是我国对城市广场平时、灾时相互转换机制的研究较少,缺乏相应的理论方法指导。我国城市广场“平灾转换”不到位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在现阶段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中,放在第一位的是城市广场以及周围建筑环境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为了增加经济效益,在设计中只考虑日常功能而忽视防灾功能,不能顺利完成广场的“平灾转换”;其次,在广场规划设计初始就没有对防灾功能进行足够的重视,使广场不具备完善的防灾设施,这就导致了在灾害发生时,广场起不到预期的作用;再次,由于资金不充分、组织管理不到位,在广场设计中“平灾转换”并不能真正的实施起来[3]。

2.3 缺乏具体设计方法的指导

我国城市现行建设法规、政策不够完善,目前还没有已成体系的广场公共安全规划。广场的设计、建设和使用机制不健全,没有系统性,缺乏完备的城市广场灾害风险应对法律体系。对于广场的防灾规划,大多都是根据防灾要求,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层面上进行设计,在具体设计中没有相应的理论方法指导。

3 防灾减灾理论及运用

3.1 防灾减灾体系

城市的防灾减灾建设包括很多领域,如果领域之间联系不够紧密,那么会为建设带来很多问题,例如在发生灾害时处理不及时等。通过建立系统性的防灾减灾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各领域之间的合作从而更好的抵御灾害(见图1)。

3.2 公共安全规划体系

防灾减灾是我国抵御城市灾害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在城市灾害越来越频发的情况下,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已成为我国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的公共安全规划相辅相成。通过分析城市的灾害风险,预防可能出现的灾害,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从空间、设施、应急三个方向构筑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体系[4]。

4 基于防灾减灾理论的城市广场公共安全规划对策

4.1 宏观层面

从宏观层面上看,要建立完善的城市综合防灾机构与预警制度,在城市广场灾害风险分析与评估的基础上做好灾害发生后的应急对策。我国在广场的规划设计中并没有注重广场的防灾减灾功能,在不同功能类型的广场设计中,要结合自身特点将防灾减灾作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进行建设。保证在灾害发生前、灾害发生时和灾害发生后都能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来应对不同的城市灾害风险。

4.2 中观层面

从中观层面上看,城市广场综合防灾的空间布局和城市广场防灾体系自身布局在公共安全规划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针对广场用地面积、道路面积、绿地面积等进行设计来完善广场的公共安全规划。在规划时应当从平时、灾时两方面考虑其功能,争取做到平时的功能与灾时的功能和谐统一、相辅相成。

首先,在广场及其周围建筑环境的整体分析基础上,了解土地、人口、生态等影响广场安全的重要因素,在整体上对广场做出防灾减灾规划;

其次,广场内部的各类水系除了美化环境也能够起到防灾减灾的作用,合理的设计和利用使其可以“平灾转换”,增强广场的安全性;

再次,广场内部的各类植物不仅提供了休闲空间,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善广场的生态环境,在广场植物选择时,针对不同地区的灾害特点选择对应防灾属性的植物是两全其美的方法。

4.3 微观层面

从微观层面上看,具体各项防灾设施在城市广场上的布局也起到重要的作用。针对不同类型城市广场的特点,要坚持安全性、通达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可持续发展等原则来布置防灾设施。

首先,广场中的建筑要考虑防震耐火需要,层数不宜过多,面积不宜过大。建筑的外部和内部装饰的材料应选取耐火材料,建筑周围可以结合小规模的绿地,以有利于防火和灭火。

其次,防灾设施用地应具有较好的内外可达性,并考虑内部交通分流。有条件的广场可以分别设置输送、救援、消防、服务性出入口等专用出入口,避免产生矛盾。

再次,在不同区域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建设合理的防灾设施数量,对广场防灾设施进行必备的日常维护,保障设施坚固性。

5 结语

我国处在全球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洪流中,城市的公共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进行公共安全规划建设,增强城市御灾能力。本文通过防灾减灾理论与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结合,找出我国城市广场现存的公共安全规划问题,并针对不同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对未来防灾广场的建设出一份微薄之力。

[1] 于亚滨,张 毅.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体系构建探讨——以哈尔滨市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0,11(26):49-54.

[2] 王绍玉,刘 佳.城市洪水灾害易损性多属性动态评价[J].水科学进展,2012(3):334-340.

[3] 王 琪.基于城市防灾的广场地面地下一体化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5.

[4] 孙 明,朱天宇.城市社区公共安全规划研究综述与对策[J].山西建筑,2013,39(29):1-2.

Research on city square public safety planning based o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theory

Sun Ming Hao Bingjie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 Chin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square construction, and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main reason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square. On the basis of this, it is discussed from the macroscopic mesoscopic microcosmic view, and the study of public security planning in the city square has som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public safety of the city squar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theory, public safety, square, micro level

1009-6825(2017)12-0008-02

2017-02-13

孙 明(1975- ),男,博士后,硕士生导师,副教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 郝冰洁(1992- ),女,在读硕士

TU984

A

猜你喜欢

公共安全防灾减灾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在公共安全面前别任性
人脸识别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中的应用
大数据背景下的城市公共安全应对机制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
减灾就是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