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如何营造具有归属感的生态居住区景观

2017-06-06

山西建筑 2017年11期
关键词:动线归属感文脉

赵 娜 张 庆

(北京清润国际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北京 100176)



试析如何营造具有归属感的生态居住区景观

赵 娜 张 庆

(北京清润国际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北京 100176)

结合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现状,从利用基质条件、构建动线网络、创造多样性园林空间、建立雨水循环系统、塑造可识别景观五方面,阐述了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优化措施,从而营造出具有归属感的居住区景观。

居住区,景观设计,园林空间,水循环系统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保、绿色、低碳这些词的深入人心,居住区景观也打起了生态牌,似乎有了水景以及多层的植物配置就可以称之为生态居住环境了。但这些不过是宣传的噱头,在居住区环境中,本身就很难形成完整的生态体系,只能通过景观及生态设计手法,尽量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创造出生态宜居的园林环境。

居住区景观设计中普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缺乏归属感的可识别景观,盲目模仿国外的景观设计或是复制国内主流高端地产作品,都会使其丢失自身的特质,成为千篇一律的无趣景观。真正生态宜居的居住区景观,应该是尊重原有基质环境、具有复合功能、环境优美,能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亲密接触的户外空间,同时能够继承场所的历史文脉与文化内涵,是能使人产生归属感的本土化景观。

1 因地制宜,有效合理利用基质条件

优秀的居住区景观设计首先应该是最大限度的利用原有场地条件,进行最小的干预,而达到最好的效果。也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对基质进行有效合理的设计,充分利用不同场地的异质性,创造出变化多样的景观空间。

1.1 最大限度保留原有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往往比人工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和生态,所以应该尽可能的保留当地的一些乡土植物和自然景观,并且最大程度的保护原有的生态系统,使其保持自我恢复和再生能力,才能使得居住区景观具有一定的生态作用。

1.2 巧妙利用地形,形成特色景观

无论是坡地还是凹地,都不宜一律铲平或填平,应针对其特点加以利用,创造出功能各异、富于变化的异质空间,同时节约搬运大量土方的高额费用。坡地可以结合生态建筑设计,充分利用地形的特点,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个性建筑。也可以将其变成一个露天广场或舞台,提供小区的居民平时休闲、聚会使用。凹地可以就势设计水池、下凹式绿地,成为雨水回收、渗透的生态景观。

1.3 保留基质特质,对材料进行再创造

对有特色的景观可以进行保留,延续基质的场所精神,通过景观的二次设计,成为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形象。利用一些特有材料,在景观设计中进行再利用,成为具有标志性的特色景观。

2 构建多种形态与尺度的动线网络

要想形成生态宜居的景观环境,居住区的步行系统、车行流线、水系走向、鱼和野生动物的活动动线都应合理规划,根据生态需要、功能需求、景观效果营造的要求进行分隔及局部重叠、交叉,形成系统的动线网络。

2.1 采用合理的尺度与形式

针对不同主体,应采用的不同形式与尺度。车行景观与人行景观进行差别化设计,其尺度与形式必然不同。车行动线景观强调韵律与变化,形式宜整不宜碎;人行动线景观强调细节与质感,可采用多样而灵活的景观形式,以及亲切宜人的尺度。其他景观造景要素的尺度与形式,根据不同的景观主题与功能分别设置,如水系动线设计中,溪流可采用亲切的小尺度,生态的自然驳岸。

2.2 巧妙设置不同动线的分隔、重叠与交叉

在生态居住区规划中,应该强调水的循环和利用,水系往往也是居住区的重要景观,水系与人行系统的重叠、交叉,可营造出丰富的景观效果,对于需要进行生态保护的区域,则应与人行动线分隔。

2.3 构建安全通道

动物的安全通道、适宜步行的交通,都是生态居住区应该建立的安全动线网络。车辆进入小区尽快进入地下车库,是比较有效的分流方法,若无法做到车辆全部入库,则要规划好车行交通动线,充分保证行人和动物的安全性。

3 创造类型多样、功能复合的园林空间

3.1 创造多样的空间类型

在居住区环境中,应为不同的使用人群设计不同类型的园林空间,如适宜小型聚会、欢庆活动的开放广场、露天剧场、林荫树阵;适宜读书、冥想的林间小筑、溪边景石;适宜健身休闲的运动空间、慢跑小径;适宜老人、孩子活动的健身、游戏空间,适宜放松身心、亲近自然的林中花径、水中汀步、溪边栈道等。

3.2 注重空间的功能复合

很多居住区的户外空间往往并不是特别充足,在这种不利条件下,适宜设计功能复合型的园林空间,也就是强调多种用途的空间或混合用途的建构筑物。例如开敞草坪可以在作为观赏空间外,可叠加其他功能诸如雨水收集、户外活动;溪流水系可形成景观轴,结合步行系统,形成变化的景观序列;下沉空间可形成集会、观演、交流场所,同时作为雨水收集、展示、教育空间;景观廊架在作为休息场所的前提下,设计可遮雨、集雨的顶棚,形成雨中回家的安全廊道。

3.3 营造安全、舒适的运动空间

现在的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养生,居住区环境中应具有能满足多种活动类型的运动空间,针对不同的运动人群,设计不同运动类型的活动空间以及活动项目。如适宜老人使用的低强度运动器械广场、适宜大众的慢跑步道、适宜儿童轮滑、骑行运动的小型广场和跑道。这些运动空间设计必须强调安全性和舒适性,要选择安全的材料及器械、设计充足的夜间照明、活动区周围的植物配置要有视线通透性,并设置相应的休息设施、直饮水器等。

4 建立雨水循环系统来维护景观体系

在大力提倡发展海绵城市的前提下,居住区景观设计应建立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统,并在景观的日常维护当中,利用雨水循环来维护景观体系。将屋顶、道路、广场、绿地的雨水进行收集,通过净化处理,来进行灌溉和水景的营造,使雨水可以充分循环,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水能源的节约,同时避免出现暴雨雨水排泄不畅造成的种种安全隐患。

5 塑造可识别性景观,形成社区归属感

一个能产生家园感和归属感的社区,才是能被其居民认知为“家”的真正生态、健康社区。对场所自身历史文脉的挖掘并在设计中加以体现,或是通过巧妙的设计手法形成标志性景观,都可以使居住区景观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从而使居民形成社区归属感。

5.1 发掘历史文脉创造个性化的可识别社区

每个基质都有自己的特质,应深入挖掘场所的历史文脉与文化底蕴,并将其巧妙的应用到景观设计中,继承场所精神,使居民对其产生记忆联想与情感共鸣,从而形成彰显个性的可识别社区景观。如万科的天津水晶城,基质是原天津玻璃厂厂址,原有的植被、象征工业文化的小品、铁轨、烟囱、水塔等,以及老旧的厂房均被巧妙的保留下来,建成了中国第一个以保留工业时代历史遗迹为主题的大型社区生态居住区。立足于延续历史文脉的角度,保持原有建筑、构筑的历史风貌,并使其巧妙的融入现在的景观中。如保留600棵大树形成新的林下活动区;利用现代材料和形式将水塔、烟囱激活成为社区的标志性景观,如图1所示;将步行系统结合铁轨,形成特色景观,如图2所示。这样的保留与更新设计,使居住者对场地作为玻璃厂的工业历史产生回忆和想象,从而形成独具个性的可识别社区。

5.2 利用景观特色营造具有归属感的社区家园

通过灵活的景观设计手法,可以创造一个社区文化、社交与生态相融合的景观核心,形成良好的交流、休息、运动空间,使居住在此的人们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其形态可以是轴线性景观大道、开敞的社区广场、生态亲人的自然水系、郁郁葱葱的森林景观等。如上海中鹰黑森林小区,没有运用复层种植形式,也没有过度的堆砌植物,而是在社区内种植一万余棵香樟树,用乔木形成特色鲜明的森林景观,如图3所示。社区内绿化种植的70%为常绿植物,30%为落叶树种,形成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能起到降低噪声和粉尘,净化空气的作用,还成为最具标志性的景观形象,给居住在此的人形成强烈的归属感。

6 结语

在强调居住区生态性的同时,场所精神、文化底蕴、历史文脉在居住社区的设计中同样重要。生态宜居的居住区景观除了应具备生态要素外,设计师应对每个社区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与再设计,使每个居住区景观都成为唯一的、具有强烈个性和高度可识别性的景观,从而使居者具有强烈的归属感。

[1] 敬 威.社区归属感的营造与交往空间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6):70-71.

[2] 高 黑,倪 琪.当代景观设计中的生态理念与手法初探[J].华中建筑,2005,23(4):127-130.

[3] 俞孔坚,李迪华.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6):165-166.

Analysis on how to creating ecological residential community landscape with the sense of belonging

Zhao Na Zhang Qing

(BeijingQingrunInternationalBuildingDesignResearchCo.,Ltd,Beijing100176,China)

Combining with residential community landscape design status, starting from five aspects of using matrix conditions, building dynamic network, creating variety garden space, establishing rainwater cycling system and shaping distinguishing landscape, the paper describes residential community landscape design optimizing measures, so as to create residential community landscape with the sense of belonging.

residential community, landscape design, park space, water-cycling system

1009-6825(2017)11-0196-03

2017-02-06

赵 娜(1983- ),女,工程师; 张 庆(1978- ),男,工程师

TU983

A

猜你喜欢

动线归属感文脉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机械领域专利文献翻译中的语言“动线”探究
博物馆展览空间的参观动线设计研究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