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阅读之把握句意

2017-06-06杜波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6年41期
关键词:诗家诗句意象

杜波

优秀的古代诗词,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或哲理,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练含蓄,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耐人寻味。品诗,就是含英咀华;读词,就能探骊得珠。在品读中,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情操。

诗的语言形象、凝练,富有较强的表现力。诗词的鉴赏,主要是把握诗词用语的艺术,领会诗词生动传神的特色和含义。理解句意,恰是解读诗歌的突破口。下面结合教学经验和考题实践谈谈古代诗歌理解句意的方法。

一、品味“诗家语”

王安石将诗词中词语的某些特殊表达称为“诗家语”,意思是说诗词有韵律的限制用语,有时和散文不一样。诗词的语言要求精练、含蓄,避免直说,创作上强调想象和联想,在句式的衔接上有跳跃,有省略,不严格遵守语法和表述上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于是就出现一些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诗家语”句式乃至诗篇的异常整合格式。

“诗家语”的表现形式有以下三种:

倒装式。由于格律的限制,或为了突出某些词语、某个意思,在表述中使用变式句,即將某些语法成分不按常式句排列,有前后颠倒的现象。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按正常语序应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改动之后,先闻其声,次见其动,再见其人,更真实地表达了诗人追求感觉的过程,也给空山宁静的秋夜增添了几分生气。

省略式。诗句中的省略式是为了使句子更加凝练、集中。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句,十个字十个名词,组合成六个意象,没有一个动词,却有声;没有一个形容词,竟有色。其中“鸡声”“茅店”“人迹”“板桥”这些作定语的名词都有诗意的具体感,诗行不依靠动词,仅靠名词内在的联系,使情境和神韵完美统一,客体凄冷的情调和旅人悲愁的情绪相互渗透,感人至深。若按照正常句意应为:闻鸡声出茅店但见弯月一轮,上板桥踏秋霜留下一串足迹。加了动词,句意完整了,但诗意荡然无存了。

互文式。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即诗中两个词本来要合在一起说,如“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但因音节字数受诗体限制,于是前面省去了“汉”,后面省去了“秦”,说成“秦时明月汉时关”,解释时要合起来讲。互文见义,是古诗的一种特殊结构。

二、紧扣主旨,吃透语境

文学作品类的命题和答题往往遵照主旨辐射原则,关注上下文,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句意题型的解答亦如此。诗人在描写人、事、景、物时,都注入了自己的喜怒哀乐,注入了自己的思想和态度。以2016年全国卷Ⅱ诗歌鉴赏为例,第8题考查把握句意: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读完诗歌,我们能够知道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这部分内容中赞美曹霸的高超画技。因此,作为节选部分的压轴句,“一洗万古凡马空”的意思是曹霸画的马,能够超越所有凡人俗匠画的毫无灵气的马,诗人在比较中,盛赞曹霸画技。理解第二问时,要在诗歌语境上做文章,五、六句写道:“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澹经营中。”曹霸听命展开素绢作画,认真观察琢磨,用心思考作画,一会儿的功夫,如“九重真龙”一样的马就跃然于画卷上,远远超过了普通画匠们的匠气之马。对主旨的宏观把握,为诗句的微观解读提供了基础和方向。

三、解读意象,体味寓意

“诗言志,诗言情”,但古诗又往往忌直贵曲,诗人大多是借助一定的景、物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各种景、物有了自己固定的含义象征、感情寄托,这就形成了意象。诗词中的形象,尤其是自然景象,总是浸透了作者的情感。鉴赏时,意象就是解读诗句的突破口,其中一些意象本身就反映了一种传统的审美心理。在柳永的《雨霖铃》中,诗人在开头写道:“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寒蝉”“长亭”“骤雨”三个意象就所见所闻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在诗歌鉴赏的备考中,我们应熟知一些常见的意象,并把握其寓意,对诗句理解至关重要。

四、关注手法,品悟诗意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要想准确地解读诗歌的内容,就必须理解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方法。如2015年高考四川卷有一首骆宾王的《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第一题要求赏析诗歌的颈联“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此联在表现手法上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上句从听觉入手,用风声衬托山谷的幽静,下句从视觉入手,用月光深远衬托山谷的空阔,从而描绘出风声划破山谷的寂静、月光遍洒山谷的幽寂景色。

此外,在把握句意时,我们还必须着力分析句中的动词、修饰词语和一些特殊词语(叠音词、颜色词)的妙用。

猜你喜欢

诗家诗句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周改红
桂花
六一来了
来自林间的风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