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效应集结号

2017-06-06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6年46期
关键词:伯恩斯坦贝尔纳卡尔森

秃头悖论

秃头悖论是说,头上掉一根头发,很正常;再掉一根,也不用担心;还掉一根,仍旧不必忧虑……长此以往,一根根头发掉下去,最后秃头出现了,哲学上叫这种现象为“秃头论证”。

第一根头发的脱落,是无足轻重的变化。当这种趋势出现,还只是停留在量变的程度时,难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只有当它达到某个程度的时候,才会引起外界的注意,但一旦“量变”呈几何级数出现时,灾难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无论做什么事情,对于不该落下的“每一根头发”,我们都要仔细分析、研究、斟酌,及时采取防范措施,亡羊补“发”,决不能因为一种原因再掉下同样一根头发,决不能允许已经找准了问题又再出现同类问题。

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达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的事情,往往会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伦纳德·伯恩斯坦是世界著名的指挥家,但他最倾心的事却是作曲。伯恩斯坦年轻时和美国最有名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柯普兰学习作曲,附带学习指挥技巧。伯恩斯坦的指挥才能被当时纽约爱乐乐团指挥发现,一举成名,在近30年的指挥生涯中,伯恩斯坦几乎成了纽约爱乐乐团的名片。但在伯恩斯坦的内心深处,他更热衷于作曲。“我喜欢创作,可我却在做指挥”,这个矛盾一直折磨着他。伯恩斯坦是出色的,但并不是成功的,因为他的大半辈子都活在苦恼和矛盾之中,甚至最后也是带着深深的遗憾告别了人世。

“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只有这样才可能激发我们的奋斗精神,也才可以心安理得地做事。

拆屋效应

鲁迅先生曾于1927 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来,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

与人相处、沟通,我们必须注意掌握说话的分寸,处事的度,使对方乐于接受,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够一步一步地完善。如果口气过重或要求过严,超出了对方的承受能力,让他们丧失了自信,可能导致破罐子破摔的后果。

鸟笼效应

鸟笼效应:假如一个人买了一只空鸟笼放在家里,那么一段时间后,他一般会为了用这只笼子而再买一只鸟回来养,引申开去,也就是这个人反而被笼子给异化掉了,成为笼子的俘虏。

1907年,詹姆斯从哈佛大学退休,同时退休的还有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一天,两人打赌。詹姆斯说:“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卡尔森不以为然:“我不信!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没过几天,恰逢卡尔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礼物——一只精致的鸟笼。从此以后,只要客人来访,看见书桌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他们几乎都会无一例外地问:“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然而,这种回答每每换来的却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无奈之下,卡尔森教授只好买了一只鸟,詹姆斯的“鸟笼效应”奏效了。

实际上,我们身边的人,包括我们自己,很多时候不是先在自己的心里挂上一只笼子,然后再不由自主地朝其中填满一些什么东西吗?认识到这一点,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碍,很多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贝尔纳效应

英国学者贝尔纳是一位著名科学天才,但贝尔纳一生未能获得诺贝尔奖。有一种公认的回答是“他总是喜欢提出一个题目,抛出一种思想。首先自己涉足一番,然后,就留给他人去創造出最后的成果。全世界有许许多多的成就,其原始思想应归功于贝尔纳的论文……他一直由于缺乏‘面壁十年的恒心而蒙受了损失”。后人就将这种现象称为贝尔纳效应。

科学家贝尔纳思维敏捷,涉足领域广阔,在结晶学、分子生物学方面有重大贡献。贝尔纳发散型思维能力极强,在科学的各个领域都有灵感,有想法,但他在收敛型思维方面能力不足,未能专注于一个或几个课题深入地进行穷追不舍的研究。因而,他未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未能挖掘自己深厚的科学潜力,未能获取诺贝尔奖,未能进入一流的科学家的行列。

兴趣过于广泛,思维过于分散,不利于科学创造。在我们生活中,“样样皆知,样样不专”的现象,不也很多吗?做好一件事情,专注力是不可或缺的。

半途效应

由于目标选择不合理或者意志力不足,而在激励过程中达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对于目标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的目标行为的中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标行为过程的中点附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

半途效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制订的目标不够合理,目标制订得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二是执行这个目标的人意志薄弱,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

一方面,我们要注意磨练意志力;另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目标,并将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这对防止半途效应的发生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小步子,大目标,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进行反馈或强化,最终达到最后的大目标。

社会惰化效应

所谓社会惰化,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社会惰化效应,也叫社会干扰、社会致弱、社会逍遥、社会懈怠。

法国人马克斯·瑞格曼做了一个拔河比赛的实验,他要求被试人在分别单独的与群体的情境下拔河,同时用仪器来测量他们的拉力。结果发现随着被试人数的增加,每个被试平均使出的力减少了。一个人拉时平均出力63公斤;三个人的群体拉时,平均出力是 53.5公斤;八个人时是31公斤。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一种原因是因为团队成员认为其他人没有公平付出;另一种原因是责任的分散。所谓法不责众,因为团队的成绩不会归功于个人,个人的投入和团队产出之间的关系不明朗。这样有的个体可能成为“搭便车者”,依附团队的努力。换句话说,如果个体认为自己的贡献无法被衡量,效率就会下降。

猜你喜欢

伯恩斯坦贝尔纳卡尔森
加入“今天俱乐部”
卡尔森国象棋王遭遇挑战
不能忘却的“纪念”
论伯恩斯坦的精致语言编码与家庭教育
成功
贝尔纳代斯基,紫百合之光
海航收购卡尔森 全球化战略再下一城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党德国社会民主工党首建垂范
“四化”帮你学数学
驯虎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