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洪再生

2017-06-05洪再生

世界建筑 2017年5期
关键词:建筑师装配式挑战

洪再生

HONG Zaisheng

1962年出生

1980年入学天津大学建筑系(学士、硕士)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院长

《建筑评论》主编

《城市 空间 设计》主编

2016年第十三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住宅小区工程)金奖

2015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传统建筑)一等奖

2015年中国建筑设计奖(建筑创作)银奖

2013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

2013年教育部优秀勘察设计评选一等奖

选择某一所大学、某一个专业,在今天会有很多人来研究,特别是家长。而在上个世纪的1980年代,对许多考上大学的学子来说,也许只是“一念之差”。我选择的天津大学建筑系,就是我个人的“独断”:翻看厚厚的一册中国大学招生指南时看到,天津大学建筑系城市规划专业,是为中国的城市建设培养高层次的规划管理人才。来到学校才知道,当年城市规划专业没有招生,只招“建筑学”专业,所以我们40位同学组成了80级的一个“建筑学”专业班。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大学语文”课,提高了我们建筑学80班的文学修养,反正在1983年《建筑师》杂志(当时我们能看到的几本权威杂志之一)举办的全国首届建筑系学生论文竞赛中,天大的成绩是最好的,而主力就是我们80级。学“城市规划”的情结,一直存留心田,毕业后读取了沈玉麟先生的城市规划研究生,而在日本神户大学攻读的博士课程,也是城市规划:研究城市更新课题。

1《城市 空间 设计》(主编)2 庆王府保护修缮设计项目3 邯郸市东区中央商务区城市设计

建筑文化传统与新技术

发展了两、三千年的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融入许多中国的文化与中国的智慧,而且在每一个历史朝代,都有不同的发展与贡献。当然,近百年的现代建筑的兴起与发展,中国的智慧似乎贡献不大,现代的装配式建筑,会不会给我们提供一个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与体现中国智慧的机会呢?

答案应当是肯定的。如果说近百年的现代建筑的发展,我们是缺席者和失语者的话,在中国当今发展装配式建筑,可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找回自信和挽回颜面的机会。

首先,装配式建筑可以展示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体现与缩影,是可以构件化和分解的,并且有 “法式”与“则例”加以规范。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在做现代建筑的构件化与分解,也需要有与之配套的现代的“法式”与“则例”,所以说,发展装配式建筑,可以展示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之美。

其次,装配式建筑可以体现中国智慧。

中国高速的经济发展,包括新近出炉的打造“雄安新区”的宏伟蓝图,注定我们会有大量的建设。毋庸讳言,我们的建筑建造的水平、质量包括理念都存在大量的问题,所以我们许多建筑的寿命的确不长,以个体的、手工的方式,以秦砖汉瓦的建造方式去建造今天的建筑,注定我们的建筑是低质、低效的。如果把“中国智慧”的中庸理论与关注“法度”的理念用于推动当代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应是中国智慧对当代的贡献。

当代建筑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当代建筑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当代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我个人的解读是挑战来自于文化、生态、科技三大方面。

首先是文化的挑战。尽管有学者提出,当代社会中文明是趋同的,而文化应是不同的。但事实上文化趋同势不可挡,从现代主义建筑出现以来,一直扩张到今天。我们需要做的是在这一现代主义框架下的建筑文化大背景中“同中求异”或者是“存大同求小异”。因此,继续深入地研究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和地域文化,对其进行保护和汲取,进而打造中国不同区域、不同城镇的文化地标,可能是体现城市差异性、文化差异性的最佳路径:让我们看到不同的“文化地标”,就能够感受到不同城市的文化追求和鲜活的带有地域特征的文化印记。这些文化地标的设计,是许多优秀建筑师所应当关注并精心创作的力作。这些文化地标也应当是少数的,是占据城市中20%空间的建筑,运用经济学中的二八法则,其余80%空间中的功能性建筑,应当是以当代的技术、材料,当代的审美营造出的比较和谐的建筑,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图底”建筑。这类建筑需要有专业修养的建筑师来完成,不需要所谓的“大师”,不需要领导的高度关注,而是要建立圈里与圈外、内行与外行的对话平台,基于对城市的爱和文化的认同,有专家、领导与市民的互动与参与,相信不会有太大的偏离。

生态的挑战,其实准确地说是生态的课题,需要我们认识到,生态是脆弱的,如果我们不去过分夸大建筑的伟大作用,而是以一种谦卑的姿态去设计建筑、去融合生态,换一个角度切入设计,从生态的角度看建筑,从建筑的角度看生态,这是实现建筑与生态融合的第一步。

科技的挑战,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但在我们的建筑上,并没有看出有这么多的进步与变化,本质上说,好的建筑更多依靠的是匠人精神,而不是科技的力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建筑师对科技的进步不够敏感,对科技的力量缺少认知,所以互联网的技术、物联网的出现、智慧城市的创新都需要建筑师的推波助澜。使科技服务于建筑,高科技的建筑会让生活、工作、使用变得更为舒适。绿色建筑更多的体现出科技的介入和科技的力量,但是不可忽视的现实是建筑师在绿色建筑中的作用,远不如设备工程师发挥的充分。

挑战无处不在。归结起来,当代建筑的发展,需要建筑师面对文化、生态与科技的挑战。面对文化,需要我们增加自信,做好“化用”;面对生态,需要我们心怀敬畏,研究“融合”;面对科技,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猜你喜欢

建筑师装配式挑战
装配式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胖胖的“建筑师”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装配式建筑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研究
关于装配式建筑的几点思考
当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第52Q 迈向新挑战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