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培育:课程改革的新高地

2017-06-05卢鸿鸣

湖南教育·A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育人核心

卢鸿鸣

随着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各种关于核心素养的理论阐述与实践探讨层出不穷。核心素养到底缘何而起,如何落地,怎样测评,需要哪些配套细则支持?亟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者和广大教师统一思想、取得共识。任何一项改革,都应谋定而后动,遵循教育规律,把握教育真谛,以期探寻科学适宜的实施路径和方法策略。

一、构建指向核心素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的最终载体,学校需要主动地结合本校历史、文化、资源创造性地构建属于个性化、校本化的育人模式,结合核心素养培育的新要求,从整体上系统规划学校的课程体系。

1.读懂新课程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基础。国家课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国家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而开设的基础课程,它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目前教育部颁布实施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同时启动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学校需要组织广大教师解读新课标,研究新教材,探讨教材内容背后的教育理念、设计意图与落实目标素养的关键点,通过灵活多样的课程实施,将静态、缄默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立体的、丰盈的素养。

2.讀懂学校是构建课程体系的保障。每所学校都是独一无二的,或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办学传统,或者有着寄予社区与家长厚望的新建学校的规划蓝图,如何将学校的教育哲学贯穿在课程体系当中,如何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如何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机落实到课程当中?没必要全盘否定、推倒重来,学校应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根据现有的生源基础、师资条件、课程特色等统筹规划、科学安排。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要尽可能综合考虑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对应的课程门类,让每一个孩子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学校也可以打破课程边界、教学边界,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校本化的整体设计,形成具有本校特色、有助于落实核心素养的课程结构与门类。

3.读懂学生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关键。过去,我们有太多为了创建特色、装点门面自上而下开设课程,很少思考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课程?基于学生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需要提供给他们什么课程?我们首先要读懂学生的身心发展与认知特征,读懂后喻时代学生的个性特点,读懂学生的兴趣与成长需求,读懂学生在核心素养方面的缺陷与不足,找到课程设计的起点。课程设置与实施应关注三个转变:从关注“我给”到关注“他要”,从关注“知识”到关注“素养”,从关注“学到了什么”到关注“每个孩子获得多少机会”。每一门课程的开发者与实施者应思考如何发挥每一门课程对人才核心素养的独特贡献?如何挖掘每一门课程的核心价值?

二、探索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学科教学范式

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完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在发生改变。各学科应根据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迅猛发展的社会现实,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与任务,加快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积极探索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的学科教学范式,促进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具体来说,需要综合考虑四个视角。

1.学科与教育兼顾。孔子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即育人,授业即教书,解惑即两者兼之。古人很早就对教师作出了如此精辟的阐释,这也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要兼顾的。课堂要牢牢地“踏”在学科和育人两点上。教师要把握好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育人功能与学科价值的有机结合,是学生学习该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比如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包含“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这里面均考虑学科与育人双重因素。因此,在学科教学中,要实现从“学科本位”向“人的全面发展”转变,从“知识教学”向“素养培育”转变。

2.知识与情境连接。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学科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将学生置于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进行深度学习,有效解决真实问题,实现知识到能力、素养的迁移。比如美国的DI(DESTINATION IMAGINATION)项目,关注的是根据任务情境来创意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的过程式教育,以此培养参与者有创意的、有判断性的思维,培养参与者学习并应用创意问题解决方法和使用工具的能力等,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现了跨学科、跨领域的特点,需要综合运用到数学、科学、工程、艺术、表演、文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3.学科与学科整合。每门学科都有培养核心素养的义务和功能。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让课程服务于人才核心素养的培育,关注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知识互动、综合运用,要敢于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促进人的整体发展。课程整合、跨学科综合课程等已不是新概念,但不是所有学校、所有老师都在认真落实,需要我们大胆实践。如清华附小提出了“1+X课程”结构,将原有国家课程中的各个学科分类整合,形成四大门类,即“品德与健康、语言与阅读、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这类整合有学科间的整合,也有超学科整合。

4.线上与线下结合。互联网时代,使得学校的围墙被打破,各种教育资源异常丰富。学生学习的空间更加开放,学习的时间更加自主,甚至于打破了学校和年级的限制。教师要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变化,学会运用各种云平台、教育技术,熟悉MOOC和翻转课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灵活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不仅能便捷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同时也促使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

三、搭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体验平台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显示,核心素养是个体实现成功生活与建设“健全社会”所必须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集合体。那么,要让学生实现成功生活和建设“健全社会”,必然要链接课内与课外的世界,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主动探究、合作竞争、实践体验,将学生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的概念和要求转化为学生鲜活成长的力量。

1.建立德育基地。学校德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毋庸置疑,学校要建立德育基地,带领学生走访革命圣地、各类纪念场馆,学军学农学工,参加家务劳动、生产劳动,有系统、序列化地开展德育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如组织研学旅行,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扶弱助残、爱心义卖、环境保护、义务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度,促使学生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现代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3.实施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潜力,促使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懂得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从而能主动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成为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学校可以将职业规划纳入课程体系,包括个人发现、职业体验、职业素质培养、就业形势分析等内容。

四、建立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质量评价体系

核心素养带来的是研判未来人才标准、精准定位培养目标等一系列思考维度,目标在变,标准在变,评价也应随之改变。我们需要树立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本的质量观,准确把握学业质量标准,建立基于核心素養的评价框架体系。

1.把握内涵,明确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教育部即将出台新的高中课程标准,将新增核心素养以及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制定出来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系统阐明学生在普通高中阶段素养发展水平及其具体表现特征,教师需要系统研读,准确理解不同水平描述的具体含义,以此作为考试评价的价值方向和水平依据。

2.以校为本,建立自觉自律的学校质量监控机制。学生素养发展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学校作为提高质量的主体,应以校为本,从每一份教案、每一节课、每一张试卷、每一次活动入手,建立起自觉自律的内部质量管理、监控与反馈机制。借鉴PISA的测评方式,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状态进行诊断与分析,获得有效的数据和信息,以此改进学校的课程与管理,改进教师的教育与教学。

3.多元评价,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对核心素养的科学评定通常需要收集较多的证据和资料。在评价主体上,可采取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评价方式上,可采用观察、实践作业、作品展示、小组任务、成长记录袋、自我总结、纸笔测验、上机操作等多种形式。对于评价结果,教师可及时跟学生反馈,甚至交流看法,对有价值的核心素养目标达成共同认识,同时起到激励学生后续学习的目的。

(作者系长沙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育人核心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