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声音元素烘托专题片的情感

2017-06-05郭纪明

关键词:口语化专题片抒情

郭纪明

电视专题片不能没有画面,也不能没有声音。这里所说的“声音”,是指专题片创作过程中所使用的语音、效果及音乐。其中,语音又包括对白、旁白和解说,它是专题片声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专题片叙事和抒情的重要手段。而效果和音乐,则是对专题片声音形式的一种补充,在烘托情感、表达主题方面能发挥很多特殊作用。

用解说词直抒胸臆

利用解说词直接表达某种情感是一种常见的创作手法,它的主要作用是扩展画面的容量,为情节深入做铺垫,还有就是单纯为了表达需要。

首先是扩展画面容量。画面是具体的表象,但在直接抒情上有一定局限性,往往需要借助解说来加以扩展。《世界文明之瑰宝中国古代科技》(以下简称《世》)中有这么一组镜头:一棵苍翠的古柏,树前石碑上的碑文是“轩辕柏”。如果只看画面,得到的印象就是:这是一棵黄帝种植的古老粗壮的柏树。现在给它加上这么一段解说:“这棵七个人才能合抱的古柏,相传是黄帝亲手所植。它在这里默默地站立了几千个春秋,历尽了人间的沧桑、时代的变迁。它以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唤起我们对文明古国的无限追念。”有了解说的铺陈,我们不仅看到了一棵古柏,知道了是谁种下的,而且还获得了两个更深层的含义:一是使无情的树木变得有情。树本来不会说话,没有动作,所以用“站立”来描写它的“形”。二是以古柏的顽强生命力来反衬民族的不屈性格。一个“默默站立”和一个“唤起追念”,既描述了“形”又表达了“情”,对画面容量起到了扩展作用。

其次是便于画面的铺垫导入。还是《世》片,在铜车马出场前,编导用了这么一段解说:“啊,铜车马来了。伴着悦耳的铃声,带着当年的风采,风度翩翩地来到了我们的面前。”这段绘声绘色的解说,仿佛为这乘世界珍奇的铜车马设计了一个隆重的出场仪式,为之后对这乘铜车马的具体介绍做好了铺垫。

此外,专题片有时需要直抒激情。比如《世》片中关于长城的介绍:“在那飞沙走石的戈壁滩,在那北风呼号的大沙漠,在那荒凉寒冷的崇山峻岭,在那渺无人烟的林海雪原,我们几十万祖先在那里用肩扛人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了这伟大的长城!多少人的白骨掩埋于长城脚下,多少个孟姜女痛哭失去的亲人。这长城包含的民众血汗,这长城凝聚的人民才智,这长城显示的民族毅力,仅仅用‘伟大两个字能概括得了吗?”这段直抒激情的解说采用了大量的排句,前面四个排句描述了长城的气势,后面三个排句是对民族的讴歌,使人产生一种激越之情。

用声音以实代虚

专题片都有其教育目的,因而不能让观众只停留在对画面的浅层感受上,而要从画面中揭示出一定的道理,引导观众产生更高层次的理性认识。虽然专题片的声音大多是感性元素,但如果运用方法得当、与画面协调充分,就能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

首先是解说词的抒情化。为了让中外人士领略中国古代制瓷的生动场面和瓷工的绝妙技艺,瓷都景德镇在市郊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古窑”,它的格局布置、组织机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完全是仿古的。为了让观众在看这段画面时能产生一种置身远古时代的感觉,创作者把开头介绍古窑环境的镜头处理成三个缓慢运动的长镜头:从茂密的松林摇至古窑大门;由院门上两个篆体题字“陶苑”摇下,然后推进到幽静的院内;沿松林小径,用跟拍的方式直达作坊。这三个长镜头的特点是:长、慢、动。在这种舒缓的节奏中配以一段抒情的解说:“走进这座清静幽雅的院落,仿佛来到一个遥远的世纪。在这古朴的建筑里,看不到电动机,听不到马达声,出现在你眼前的是古代作坊的规模和那古老的生产场面。这里在进行物质生产,同时也在创造艺术之美。”

其次是叙事的口语化。口语化的叙述朗朗上口,给人以亲切流畅的感觉。《预防儿童牙颌畸形》是一部科教专题片。为了使科学道理易于被少年儿童接受,解说采用了口语化的手法。比如讲到不该用牙咬铅笔时写道:“喏,这孩子默写不出课文,就使劲地咬铅笔,好像这样能给他帮点什么忙似的。”又如讲到常嗑瓜子也会损坏牙齿时写道:“女孩子爱吃零嘴儿,尤其喜欢嗑瓜子。”“喏”是口语中的语气词;不用“帮忙似的”,而用“帮点什么忙似的”;不用“零食”,而用“零嘴儿”。这些词句都很口语化,读来顺口,听来顺耳,易于被观众接受和记住。

最后是描述的形象化。解说的形象化是对画面形象的补充,以便声画同时作用于观众,产生更强烈的情感效果。解說形象化的第一个方法是恰当地运用形容词和动词,使之“活”起来。苏州是有名的江南水乡,城内水网交错、景色宜人。《江南水乡》中的一组画面渐次展现小桥、流水、倒影、小舟及船妇洗菜和少妇洗衣的水乡景色,解说道:“苏州城内河流纵横,条条水流穿大街进小巷,静静地流过窗前,悄悄地淌进后院。这奇特的水乡景色,使苏州赢得了‘东方威尼斯的雅号。”这里用了“穿大街”“进小巷”的动词和“静静地”“悄悄地”的副词,使那纵横的水流活了起来,生动地描绘出了“东方威尼斯”的风情靓影。描述形象化的第二个方法是运用比喻。《选择·竞争·改革》是一部关于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专题片,它介绍了以招聘的方式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取代过去统一分配的尝试过程。解说写道:“招聘一改过去统一分配的条框,就像从‘父母包办的婚姻中挣脱出来,赢得了‘自由恋爱的权利。”这种通俗的比喻增强了人们对招聘工作的感性认识。

用音效升发情感

电视专题片经常运用现场效果声。效果不仅使声画更容易实现同步,而且还能创造出一个更真实的氛围。不过,专题片不单需要真实氛围,还需要艺术氛围。这时,一般就会用音乐来制造这种情绪。

《秦岭深处炉火红》开头是对秦岭硅铁厂的环境交代——山峦迭起的秦岭山脉粗犷、绵延,很有气势,可是解说却很抒情:“青山巍巍,绿水依依,在那凝重壮美的秦岭山脉深处有一个山洼,那里竖立着两根烟囱,烟囱上面冒着轻烟,烟囱下面炉火通红,这是一个冶炼硅铁的场所。”这样的解说需要念得轻柔抒情,而这样的念法又表达不出秦岭的气势,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只有求助于音乐了。一段高亢嘹亮的小号声把画面与解说结合起来,互为陪衬、互为补充,刚中有柔、柔中有情,使观众一下就能进入一种特有的氛围中。该片的结尾处还有一段描写干部和工人夜战的内容。画面是:皎洁的明月挂在当空,月光下树影婆娑;夜幕笼罩下的炼铁炉,炉火雄雄,映衬出炉前工紧张操作的剪影;灯光明亮的办公室里,厂领导班子在开碰头会。解说是:“夜深了,夜班工人正在炉前奋战。厂长办公室里依然灯火通明,这一班人正在讨论如何迎接下一个黎明。”这段画面中炉前工操作和干部开会都有同期声,但这是一个极为抒情的段落,这里需要的不是马达轰鸣、钢铁撞击和人们说话的真实氛围,更需要表达人们不辞劳苦、奋力夜战以及领导与工人一条心的情感氛围。于是,编导抹去了所有的同期效果声,改用贝多芬的《月光曲》贯穿全段。那紧张劳作的剪影,那热烈讨论的场面,虽然都失去了它们本来的声音,但借由那悠扬舒缓的琴声,我们却从画面中感受到了更多触动心灵的情感共鸣。

(作者单位为黑龙江省蚕蜂技术指导总站)

猜你喜欢

口语化专题片抒情
如何寻求口语化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口语化歌词语言的长处
春 日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会抒情的灰绿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浅析对电视专题片节奏的把握
简论抒情体
莫言《红高梁》的语言艺术特色
浅谈新闻及专题片中的同期声采访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