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孵化中的冥想

2017-06-05严荼

大众摄影 2017年6期
关键词:画幅肖像摄影

青年人拍照,经验来自学院教育或更复杂的社会生活。专业院校学生的作品,更多受到学院教育的影响,语言整齐,脉络清晰,但往往没有“社会青年”的摄影来得生猛有力,但其中有些作品,在有意与无意之间,以精当的语言提炼独特的个体经验,仍可以看出创作者的特质与潜质。严荼的这些环境肖像作品拍摄于大学期间,拍的是个体,但被赋予某种共同的气质。这些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学生在照片中处在沉思状态,有非现实的精神气息,似乎孕育力量,也可解读为在建立认知,或许还有抗拒与撕扯。虽然青涩,但这种味道,也是饱经社会的人拍不出来的。在近期的照片中,主人公已经来到现实的城市街道,头顶奇幻的光线,被更复杂的信息围绕。希望他继续拍下去。

我接触摄影,始于高中二年级,为艺考学习的需要,借来一台佳能EOS 40D和50mm镜头,并未迸发出少年灵感的火花。从技术的懵懂和社区发图的冷宫里慢慢走出来,大概用了两年的时间。对于一个中学生而言,自学摄影能有多严谨?教我们摄影的是语文老师,他不讲技术,但会启发我们用心观察一切,现在想来,那似乎是一种通感教育。在各种论坛里摸着石头过河,纪实扫街频繁,彼时盛行的小清新摄影风格也在当时的日常习作中留下烙印。那时候爱的摄影师是滨田英明、川内伦子、肉腾腾、王远凌、韩冲。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大概就代表我所谓“初心”吧。

我在大学的专业是影视摄影,科班的好处是有足够的时间和心境,接触更完整的摄影类型生态。大一期间,我做了半年东坝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志愿者,拍摄日常细节和人物肖像;后来学《Humans of New York》在北京街头做了两个月的陌生人肖像与采访;也研究过水滴入水的高速拍摄方法,拍了4000多張照片;为了尝试昆虫微距的布光方法开始养螳螂,并迷恋上昆虫分类和标本制作;到大二下半年时这些混乱的个人尝试都告一段落,才有这个以我个人意志为中心的创意肖像项目。

这些照片,是我在2015年5月份开始的创意肖像项目——原本只是计划一年的创意技巧练习,没想到却是迄今为止我持续时间最久的拍摄。这些肖像作品中,有些只是纯粹风景中的人物状态,另外一些包含创意效果。拍摄灵感直接来源于拍摄对象。漂亮或是有趣,遇到这样的人,就会想给他拍照。如果朋友真的特别交心,他们就会不断地出现在我脑子里,推演成画面,具体到每一个细节。

“肖像”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凝视的题材。安静的人物状态,是我在王远凌的作品《十八梯》中领悟到的,照片里大多数人的眼睛不看镜头,而是看向某一个方向,于是我懵懂地追逐那种仪式感。尝试让他们在特定的环境中放空,为自己想象一个处境,并在在他们不经意间按下快门。画面中我的朋友看上去像在冥想,他们的安静反过来又浸染他人的情绪。

另一方面,北欧和南美的天才摄影少年们(M?ller Bitsch、Ronny Garcia)教会我用离奇诡谲的想象力元素打破消极的静态,我尝试在照片里加一些具有灵性的元素。受父亲影响,我偏爱自然和废墟之类的环境现场,也喜欢绍兴老家和北京郊区的山林,痴迷于植物和昆虫分类学,自己饲养也会到野外收集标本。于是我将“模特”带入山中拍摄,并将自然生灵或人为气氛的元素加入画面,选择环境和考察路线所消耗的时间,往往要比准备道具、饲养“搭档”、构思创意的时间更长。

很多人觉得这个系列有一种“胶片感”,我想大概是因为我在创作时采用了一种接片的技法,我想用方画幅表现更多的环境,又不想在竖幅照片中截出方图,于是在景深、焦距不变的情况下,用三张135画幅接出中画幅的尺寸。我使用索尼A7搭配一只光圈T1.4的蔡司50mm手动定焦头,在拍完人之后,再在左、右两边各拍一张,通过后期技术拼在一起,最后在拼合的大照片上截出一张构图最舒服、环境信息最多、人物状态最好的方形画面。同样的景深效果获得了更大的场景,相当于是用中画幅在拍。当然,接片的效果和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场景越繁复,越难以看出接片的痕迹。

我处理图片的流程是:先完成接片和素材拼贴,然后调整曝光和白平衡,最后处理颜色。我很少从网上直接拿素材用在画面里,这样看起来会很假。画面中满天的泡泡、爬来爬去的青蛙、错落有致的蝴蝶……都源于大量的实拍素材。机位固定好后,我会尽可能多地去拍这些不可控的因素,这样能在同一光照条件下获得更丰富的素材,一幅作品常常要拍摄几个G甚至十几个G的素材文件。

色调方面,我喜欢偏阴郁的氛围感。暗调、消色的处理,也是我从王远凌的作品中领悟到的。Flickr上一些国外摄影师对于色调的处理也对我影响很大。绿色的调整很重要,胶片的绿色很特别,而数码中的绿色掺杂了大量浮躁的黄。我拍摄自然环境偏多,绿色的比重很大,就把绿色的饱和度降到很低,色相调整偏青,明度提高。调色没有教程,就是根据感觉慢慢尝试的过程。

环境给了我最多的灵感——所以我能够理解“爬楼党”的心情,能够理解“极限运动爱好者”和“航拍爱好者”的意志,图像制造的过程是一种狂欢体验,照片或许只是保留了余味。众人簇拥的环境,我也不再愿意去凑热闹;而在我似乎已经很熟悉的北京,又悄悄地发现我自己觉得是奇观的风景。

在我看来,创作过程中有一种冥冥的难以描述的东西其实最为重要,也许是“诚恳”。同样是动用后期合成,繁琐地去准备道具,挑选场景,一定比直接购买或下载素材产出的画面更容易令人心生亲近,技术上说也许只是“真实感”的完成度问题,但我一直坚持,冥冥中的“诚意”有它的作用,其中大概还包括我对拍摄对象,所有我的朋友们的熟悉与尊重。

现在我不再上街抓拍,更加倾向一切元素在我控制之中的拍摄方式,摄影对我来说是一种表达和阅读工具,是一种自带吸引力的语言。这些“肖像”仍然是关乎自己的拍摄,有了脑洞或情绪,就着手去拍,无所谓周期规划。我越来越分不清“作品”和“产品”或“纪念”的界线,全部的趣味支撑,似乎只是因为被朋友们的个性感动,并想要外化自己的感动和想象力。大概当摄影停留在最自我和纯粹的时候最好,我希望那是一种能够体现人与自然超然、和谐的影像。

猜你喜欢

画幅肖像摄影
大自然的肖像
大自然的肖像
1000人数据大调查
1000 人数据大调查
地毯肖像
全画幅机身
PAUL GALL AGHER 大画幅黑白风光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