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锋·引领·传承
——“2016年中国自动化领域年度人物”专题报道

2017-06-05

自动化博览 2017年3期

先锋·引领·传承
——“2016年中国自动化领域年度人物”专题报道

中国自动化产业年会旨在铭记和展望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历程,总结和表彰为其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团队与企业,全面展示不断革新的自动化产品,透彻分析成功的行业解决方案与应用案例,产学研用并重,以“公正、公平、公开、专业”的原则全面展现过去一年里中国自动化产业的不断进步与闪光点!

人是推动产业发展最核心的要素,自动化技术在中国一路走来更是离不开无数中国自动化人前仆后继的努力与耕耘。“2016年中国自动化领域年度人物”已经揭晓,希望这些活跃在中国自动化领域的先锋人物,可以用他们脚踏实地的精神引领整个行业的进步,并得到永续的传承。

2016 中国自动化领域年度人物

□ 刘一武

主要业绩:现任风云四号(FY-4)卫星副总设计师,负责姿轨控分系统和推进分系统的研制。FY-4卫星是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控制性能比肩欧美最新一代同类卫星水平,大幅提升我国气象观测能力,于2016年12月11日成功发射。姿轨控与推进分系统顺利完成卫星变轨、定点、位置保持等系列动作,目前自主稳定运行,为有效载荷提供高精度姿态和高稳定指向,在轨测试数据表明各项控制性能均优于设计指标。主要技术创新包括:

(1)为给角秒级需求的图像定位与配准提供高精度姿态数据,国内首次采用星敏感器多头融合姿态,通过实时估计与补偿各头部之间相对姿态变化,消除空间温度变化所产生的时变误差对定姿的影响,并设计了星敏感器相对有效载荷光轴的基准变化模型的估计与修正算法,统一星上姿态测量基准。

(2)提出大惯量运动有效载荷前馈补偿和反馈姿态控制技术,通过对干扰力矩在轨实时识别和动态补偿,克服了有效载荷大惯量扫描运动干扰,以及扫描频率与帆板振动模态频率相近而可能导致的共振问题,实现了平台高指向精度和高姿态稳定度设计要求。

(3)针对单翼帆板光压力矩积累大的问题,为了确保气象业务的全天时、不中断,减少地面干预,提出一种高度自主与可靠的动量轮组角动量管理和卸载技术,不仅自主计算和管理卸载时机、卸载量大小与喷气控制,而且自动适应动量轮构型变化、喷气参数变化与光压系数的偏差。该技术结合我们设计的自主故障识别与快速重构系统,实现了姿轨控系统的自主稳定运行。

(4)国内首次在轨运用高压气体旁路实现贮箱并联平衡排放、混合比控制和推进剂剩余量精确测量,技术指标国内领先。

获奖理由:刘一武长期从事航天器控制理论方法研究和型号研制工作,现为航天科技集团学术技术带头人,型号副总师。他作风严谨,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程经验,曾获国家二等奖两项,发表论文3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风云四号卫星姿轨控与推进分系统的研制历经10年,他潜心钻研,深入一线,提出星敏感器和有效载荷的姿态基准偏差估计与修正、冗余飞轮组角动量自主管理等多个具有创新性的方法,带领研制团队攻坚克难,专利授权数目达15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轨三轴稳定遥感卫星的控制技术方案,为中国新一代气象卫星成功发射和稳定运行做出了突出贡献。

□ 秦政

主要业绩:

在秦政的领导下,2016年西门子实现诸多产品和项目突破。

(1)产品突破

2016年西门子在驱动技术领域继续推陈出新,发布了首款实现从研发到生产和服务的全生命周期本地化,并符合西门子全球质量体系要求的中高端通用型变频器——Sinamics G120L,将Sinamics DCP最新一代双向直流变换器的输出功率增至480千瓦;并推出由Simotics FD电机和水冷型Sinamics S120变频器组成的环保型集成传动系统。

(2)项目突破

西门子向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顺利交付岸电变频电源系统:2016年3月3日,西门子为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盐田港)提供的船舶岸电系统工程用变频电源顺利通过验收,正式交付使用。盐田港岸电上船工程中新建的2套可移动岸电电源可同时给2个泊位的船舶提供岸电,并可覆盖5个泊位提供船舶岸电供电设施。

西门子与宝钢共同践行工业4.0推动智慧制造战略:2016年6月,西门子与宝钢集团正式签署《宝钢与西门子智慧制造(工业4.0)战略协议》,自2015年开始,西门子与宝钢建立了联合工作组,共同推进《宝钢西门子联合探索工业4.0 项目》。项目首先在中国国家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项目“1580热轧智能车间”上先行先试,进而共同建立中国钢铁行业工业4.0的标准。

西门子与杭汽轮签署分布式能源发电机战略合作协议:2016年8月,西门子与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杭汽轮)在杭州签署了分布式能源发电机战略合作协议,在与杭汽轮的战略合作方面拓展了新的业务范围,为杭汽轮未来的分布式能源项目提供最新的发电机产品,并且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产品及应用培训和售后服务。

西门子与河钢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携手开展智能制造:2016年10月,双方将在数字化工厂、智能制造、节能环保及冶金工艺改进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并积极致力于探索和实践西门子智能制造解决方案。针对中国“智能制造2025”重点项目河钢集团唐钢冷轧智能制造试点项目和河钢集团沿海新基地项目,双方将就数字化工厂、企业管理模式等领域开展紧密合作,共同打造河钢集团“工业4.0”智能工厂样板。

获奖理由:在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中,秦政带领团队在业务上凝心聚力,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凭借多年的专业领域经验和尖端产品,带领西门子大型传动部助力制造业企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秉承了西门子对高质量不懈追求的一贯作风。同时,充分发挥了自身跨行业的应用经验,取得了一定突破。

□ 范科峰

主要业绩:

范科峰带领团队在工业控制信息安全领域做出了诸多开创性工作。

(1)主持工业信息安全标准研制与验证、PLC安全仿真测试、DCS安全仿真测试平台建设等国家智能制造专项、工信部工控安全评估专项等重点项目7项,累计经费近4000万元。

(2)率领团队建设针对石化、轨交、城市管网等行业应用的工控系统信息安全仿真实验环境,获得推荐和批准“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标准与测评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3)主持研制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系列国家标准,作为第二起草人制定的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控制应用指南》发布,标准号为GB 32919-2016。主持研制基于GB 32919-2016的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标准符合性评估平台及漏洞检测等3项检测工具,针对浙能集团台州第二电厂开展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标准符合性评估,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提出整改方案,帮助该企业提高工控系统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4)作为第一作者在科学出版社出版著作2部:《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指南》及《信息安全技术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控制应用指南解读与实施》。

(5)作为中德智能制造标准工作组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项目组召集人,负责《中德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标准化白皮书》编制和ISO/IEC 27109的修订。

(6)作为第二完成人获2016年度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网络信息内容安全管理关键技术与应用”。

(7)申请发明专利12项(排名均为第一),获得授权专利1项,申请工控安全相关软件著作权5项,发表学术论文5篇。

获奖理由:范科峰在工业控制系统与网络安全融合的交叉领域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他率领团队在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技术与标准研究、测评工具研发,以及部级实验环境建设等方面均做出诸多努力。这些工作为促进自动化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起到助推作用。并担任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产业联盟秘书长职务,为工控安全产业发展和技术政策制定起到推动作用。

□ 亚文霖

主要业绩:在亚文霖的领导下,ABB机器人与运动控制事业部在中国取得了快速发展。旗下机器人、传动、电机与发电机及电能转换四大业务单元均在本土创新和市场开拓方面成就卓著。

2016年,ABB顺利交付其在中国制造的第5万台机器人,并凭借双臂机器人YuMi、SafeMove、RobotStudio等创新产品和系统积极开拓机器人应用新领域。

其领导的传动、电机及电能转换业务也在服务本土市场方面进展卓著,推出了一系列适合于中国市场的旗舰产品,如全能型通用变频器ACS580MV,满足中国最新电动汽车充电标准的Terra 53Ze快速直流充电桩等。

在亚文霖的领导下,其事业部业务不断加强在华布局,不仅实现了牵引电机和新一代伺服电机等本土生产线的相继落成,还在全国多座核心城市开设了服务及应用中心,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获奖理由:亚文霖所领导的ABB中国机器人与运动控制业务不断以创新的产品和理念开拓市场,以智能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帮助中国客户提高生产力,提升能源效率和产品质量,助力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

□ 史红卫

主要业绩:2016年,史红卫带领航天测控从自主可控的自动化测控设备、维修保障信息化装备、智能制造智能检测解决方案等方面为我国装备的自主保障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6年,史红卫带领公司研制的地面测试设备在火箭、航天器研制、生产、调试的各个阶段为其进行全面的测试与诊断,提供全方位的“体检”服务,圆满完成了2016年四次重要的航天发射的地面保障任务(包括长征七号、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首发任务及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等);

带领公司中标并承担了“北斗二代”系列卫星测试的多个大型相控阵天线自动化测试项目任务,为“北斗二代”系列卫星的研制发挥重要作用;

统筹并带领公司技术资源圆满完成多项卫星有效载荷自动化测试系统,用于多个卫星型号研制过程中多种试验和场地测试,极大地提升了卫星型号自动化测试能力和生产效率,某些系统的实现技术国内尚属首创,相关指标要求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带领公司为国产大飞机C919的研制提供并实施推进了PHM系统(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和试飞大数据平台解决方案的实现,为国产大飞机2017年实现首飞做出了贡献。

2016年,史红卫带领公司着力在智能制造技术及智能制造装备领域发展,面向国家电网试验测试和石化工业控制领域研制完成了多个DCS系统,提供多个基于智能仪器的自动化控制系统;面向高铁发展中主流高速机车生产线的数字化和自动化改造,论证并实施了多条标准动车组数字化调试线(机车制造调试MES)、分布式的整车电缆测试系统等制造调测自动化解决方案,为高速轨道交通工具的智能制造做出了贡献。

获奖理由:2016年,在外部经济形势压力不断加大的环境下,史红卫带领公司超额完成营业收入和利润等主要经营指标;顺利完成以载人航天发射保障任务为代表的各项重点科研生产任务;军品的通用自动测试平台和民品的智能制造产业合作等市场拓展取得了重要突破。

史红卫分管航天测控公司的空间工程业务,在历年的空间工程地面测试设备研制工作中,带领公司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在长征五号首飞任务发射保障任务中,带领团队针对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海南发射场进行发射以及高可靠性要求的特点,研制出了基于双机热备冗余测控技术和三防密闭技术的地面测控系统,大大提高了地面测控系统的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确保了在发射保障任务期间设备零缺陷、零失误、零故障,圆满完成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首飞保障任务,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 朱瑞苗

主要业绩:

2016年,朱瑞苗带领团队实现多项技术突破,具体如下:

(1)破解世界级难题:普光气田是我国最大的高含硫气田,其开发与控制是世界级的难题。他主持的普光气田集输、净化、外输应急联锁方案,解决了普光气田各大系统之间一、二级关断联锁的技术难题,为大型高含硫气田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技术保证。主持了天然气输气管道SCADA系统国产化研制,首次采用“田忌赛马+伯乐相马”的方式选择出了国内基础较好的SCADA系统,成功地将国、内外专家的智慧融入到控制系统中,为中国智造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2)设计国家计量站:主持了“国家石油天然气大流量计量站武汉分站”的设计工作。通过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带领团队成功地建成了“国家石油天然气大流量计量站武汉分站”,开发了专用的先进计量及控制软件,解决了计量检定系统中减少气容、原级天然气加热温度精确控制、一对一核查、大流量调节、计量检定算法与控制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填补了我国采用HPPP原级进行天然气实流检定技术的空白,项目已经顺利投产,原级的测试不确定度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3)潜心钻研铸匠心:编写的国家标准《油气田及管道仪表工程设计规范》在行业广泛使用。在多个学术会议上,做了“油田自动化设计行业如何贯彻国家标准”、“油气田及管道工艺自控设计分析”等学术报告,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参加了《石油化工企业仪表及运行管理手册》和《石油化工自动控制设计手册》编制工作。主持了中原设计公司国、内外多个重大项目的自动化方案论证及技术审查。组织了“LNG天然气处理及控制技术”等5次技术交流。进行了“智能楼宇系统设计” 等技术培训,解决了10项技术难题,带出了专业技术团队。注册完成了新型实用专利:“一种接触器”。

(4)扬名国际“中国苗”:曾冒着生命危险三进伊拉克,往返于号称 “死亡之路”的巴格达机场公路上,完成伊拉克市场开拓任务;四次往返苏丹以项目经理之责在苏丹连续工作15个月,圆满完成中原油田首个EPCC承包项目,开创了油田国际市场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成为具有国际资质的项目经理人。

获奖理由:朱瑞苗带领团队打造天然气实流检定及计量技术、SCADA系统国产化技术、应急联锁控制技术等十余项核心技术;宣贯自动化行业国家标准,编制多项国家标准和手册。解决了大流量调节、计量检定算法与控制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填补了我国采用HPPP原级进行天然气实流检定技术的空白。作为项目经理人培养和带领项目团队在国内外市场上奋力拼搏,三进伊拉克、四赴苏丹,顺利完成中原油田第一个国外EPCC地面工程项目,培养出了一批国际工程管理及技术人才。

□ 郭为民

主要业绩:

2016年,郭为民主持参与了电力行业诸多项目:

(1)主持开发了由省政府委托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建设的河南省火力发电厂环保监测系统,提升燃煤机组污染物排放监测水平,服务河南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2)提升发电自动化科研创新水平,主持的国网指南项目“火电机组励磁与调频动态性能在线评估及优化控制技术研究”顺利通过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督导;

(3)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负责人组织编制了我国首部火电厂智能化领域技术标准《火力发电厂智能化技术导则》,经专家评审,该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编制了国际上第一部DCS运行检修与试验标准《火力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运行维护与试验技术条件》(IEEE P1865规程);

(5)主持开发的一次调频综合治理项目、脱硫喷氨优化控制项目在河南省内大唐、国电、华润电力下属多家电厂以及贵州黔北电厂、湖北宜昌东阳光电厂推广应用,经济与社会、环保效益显著。

(6)作为主要完成人荣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名称“互联电网动态过程安全防御关键技术及应用”;

(7)作为主要完成人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名称“风电并网消纳与优化调度关键技术研究及系统应用”。

获奖理由:郭为民多年来一直从事自动化行业研究工作,在网源协调技术研究与应用、DCS推广、APS研发、国内标准编写、国际标准编写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曾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负责人组织编制了我国首部火电厂智能化领域技术标准《火力发电厂智能化技术导则》。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水下机器人研究室 总工

主要业绩:

刘健作为“十二五”国家863计划“深海潜水器技术与装备”重大项目的课题“4500米级深海资源自主勘查系统”总设计师,带领科研团队研制了我国首台面向热液硫化物探测的4500米级AUV(潜龙二号)。

在2016年参加中国大洋第40航次任务的过程中,首次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制的水下机器人(AUV)获得洋中脊复杂地形近海底高精度地形地貌三维图和近底磁力图,发现西南印度洋深海热液区多处热液异常点,同时获得热液区近海底高分辨率硫化物、玄武岩及海底生物照片。在试验性应用中,“潜龙二号”又完成了7个长航程探测任务。

“潜龙二号”取得了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在国际上首次采用全新非回转体立扁鱼外形设计,大大提高了复杂海底地形条件下的机动能力,实现了潜水器的水面遥控回收;在国内首次采用基于前视声纳的避碰控制方法,提高了障碍物的有效识别能力,大大增强了潜水器的避碰控制性能;国内首次在AUV装载的测深侧扫声纳中采用了水下实时信号处理技术,实现了深海近海底高精细地形地貌快速成图;国内首次在AUV上安装了磁力仪,攻克了磁校正技术的难题,实现了AUV高精度的磁力探测。“潜龙二号”试验性应用中探测的面积超过我国以往深海潜水器的探测面积,连续4个长航程成功探测成绩也创下了我国深海AUV之最。

获奖理由:为了国家科技和海洋事业,刘健数十年与科研团队一起奋斗在大洋海试现场的第一线。作为课题负责人,组织团队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实用型6000米级AUV“潜龙一号”,为我国结核区的深海资源评估做出了贡献。作为总设计师,完成中国科学院先导项目“深海热液探测AUV系统”等课题多项,均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并在多个领域实现突破。

□ 林善平

主要业绩:林善平所创建的虹润公司入选2016年福建省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上榜2016首届福建省100家创新企业、公司产品人工智能温控器/调节仪、无纸记录仪两大系列产品荣获2016“中国好仪表”称号、智能仪表产品NHR-M22温度变送器、NHR-M23配电器获得国际SIL2功能安全认证证书。公司产品被国家五部委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获得六项国家重点项目资金支持。

在林善平的领导下,虹润主持并积极参与制定了42项国际、国家标准,严格按照ISO9001标准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产品广泛运用各个领域,市场拓展卓有成效。虹润产品被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军工生产、核电高铁、采矿冶金、石油石化、食品医药、机械电子、装备制造、农业环保等领域。在国内市场包括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等40多家的航空航天企业,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等10多家军工企业,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等多家核电企业。在国际市场,已应用于美国微软、瑞士ABB、德国蒂森克虏伯、西门子、日本日立等10多家世界500强公司。

获奖理由:林善平从业30年来潜心钻研自动化控制技术,取得多项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和科技产品,成功创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为中国驰名商标、福建省著名商标“虹润”的企业主要经营者;带领虹润在显示控制仪表领域,已达到国内领先、世界一流水平,打破欧美日的技术与价格垄断,为促进国家重大装备国产化、保障国家重要部门信息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