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鲤粉条

2017-06-02赵长春

金山 2017年3期
关键词:妮儿爹妈粉条

赵长春

红薯,低调的庄稼。芽苗儿被随手插在麦茬地里,少许水甚至不浇水,也能蔫巴着活。雨一下,就立马格整了身子,扎下了根,展出了枝叶。夏天,秋天,秧子被翻来翻去,叶子被牲口啃来啃去,身子被车辗来辗去,依然故我地长着,并且把果实埋在土里,等霜降后,被刨出了土,一嘟噜一嘟噜地惊人、喜人,人们才觉得太对不起红薯了。

在红丽心里头,她特别有这样的感觉:红薯真好,铁茬子庄稼,不挑地不拣肥,不吭不哈地长。等长成了,叫人觉得可对不起。

红丽也如红薯。兄妹三个,上面一个哥一个姐,都考上了大学,都在城里了。红丽高二没有上完,就在地里干活了。爹妈太累了,供哥、姐上学,在城里找工作,买房,事连着事,不容易。红丽就不上了。

爹说:“小妮儿,你会后悔的。”

妈说:“小妮儿,你可别后悔。”

爹说妈说:“小妮儿,你就去上吧,要不然,俺们会后悔的。”

红丽对爹笑笑,对妈也笑笑:“我不后悔。你们太累了。”

红丽想,都去城里了,地没有人种咋办?没人种地了,吃啥喝啥?

红丽想,袁店河的地多好啊,种啥长啥!不种就太可惜了。

红丽真的心疼爹妈,还心疼这地。不上学了,红丽也不出去打工。她就想陪着爹妈,把地种好。一年又一年,风里来雨里去,红丽就这样走过了。壮壮实实的她,就把爹妈的老相衬出来了。

爹说,妈也说:“小妮儿是朵花,一点一点地开了,也像她的笑,羞羞地笑,笑着笑着就笑圆了。”他们说这些时,常在地的这一头,看着在地的那一头的红丽。

红丽好像有感应,回头冲爹妈一笑,可好看。比槐花好看。比棉花好看。比豆花好看。比芝麻花好看。比红薯花好看。

红薯也开花。粉的,白的,紫的,被绿油油的叶子衬得更好看,像吹奏的小喇叭。这些年,红丽引种了各地的红薯。以前,红薯开花很稀罕。现在,红丽种的红薯,好多都开花。

红丽种的红薯,不光开好看的花,还甜。生吃,脆脆的,多汁水,像是地下结的水果。切成红薯片儿,晒干了,和玉米或者小米一起煮,粥又香又甜。做粉條,不用添滑石粉或者其他添加剂,色鲜,筋道,味正。

红丽种的红薯,也就在半岗的地里,也是袁店河的风吹着,也是在霜降后出地的,没有与别人家的有啥不同,可就是好吃。

霜降后出红薯是袁店河上下的老规矩。

一过霜降,红薯甜了,白菜甜了,萝卜也甜了。这些庄稼和菜们经了霜打后,才能透出最好的味道,同时,它们在地里的日子也收场了。

虽然现在霜少了,可是红丽也坚持等到霜降后,再出她的红薯。她试验过,红薯虽然在地下藏着,但过了霜降后,确是好吃,更甜。

红丽这样做,最主要的是为着“红鲤粉条”。

袁店河出粉条,家家户户都开粉房。粉条圆圆的、长长的、筋筋的,名气大,“袁粉”。袁店河的边坡地多,长红薯。红薯吃不完,就做粉条,比红薯能多卖钱。粉条经放,长年不坏,炖菜,家家离不了,饭店也要得多。当年,爹妈就是靠这供他们兄妹上学的。后来,人们嫌做粉费事,种红薯的少了,做粉条的更少了。爹妈坚持着。爹妈说,人老几辈子了都靠这门手艺,传儿、传媳不传女的好手艺。他们不想在他们的手里给丢了。可是,在城里的儿子、媳妇根本就看不上这个。他们就教给了红丽。

红丽也想把做粉条的手艺学好。从小,她就给爹妈打下手,看爷站在锅台前漏粉条——左手里一把大大的铜漏勺,勺底好多眼儿;粉团子放在勺里,右手用一根光滑的木槌子捶,粉条就一扭一摇地晃落进热水锅里……听爷说,袁店河上下有王家粉、赵家粉、李家粉,各有绝活,自家的更绝。后来,县里让统一成“袁粉”,成了“保护地产品”了。再后来,人们都出去打工了都进城了,“袁粉”没有人做了。不过,人们记住了“红鲤粉条”。

霜降后出红薯,出了红薯就做粉。得先洗干净红薯,就在袁店河里洗。秋深水稳,红薯们在水里浮沉晃漾,阳光一折,像一条条大肚子的红鲤鱼。红丽就把自己家的粉条叫成了“红鲤粉条”。谐音又响亮。爹说,你还怪能哩?搁以往,咋做粉只能传给你哥你嫂子,你是泼出去的水……爹还没有说完,妈眼一瞪,红丽的脸一红。爹就不再说了。

爹不再说了,因为红丽的脸红了。好在妈没有再接着爹的话说下去:“死老头子,闺女这水不泼出去了,就叫她守着咱哩……”

红丽出了粉房。红丽知道,她一出去,妈就好把憋在心窝子里的话说出去。妈发愁,闺女大了,“红鲤粉条”做得再好,也得找婆家。妈舍不得她。那两个都去城市了,小妮儿再一走,心里头可没有劲儿啊……

妈还是叹了一口气,往锅里压了半瓢凉水。出粉条,水温很关键,得快开不开,在这样的水里滚出的粉条才绵软柔韧。

走到院子里的红丽还是听到了妈的叹息。她迟疑了一下:“妈,我去地里瞅瞅。”就走出了院子。

太阳落得早多了,黄昏的炊烟让人感到了风的凉意。毕竟,霜降了,明天,最迟后天,就该出红薯了。十多亩地的红薯,还得用机器出,还得雇人在后面拾,还得一车一车地在河里洗……这些,爹妈都交给了她。

想着这些,红丽就走出了村子,走到了红薯地头。星星已经出来了,这儿一颗那儿一颗,一闪一闪的,像那个人眨动的眼。那个人前年、去年都来收“红鲤粉条”,往超市供货。那个人眼睛亮亮的,红丽越来越不敢接他的目光了,可是那个人却更胆大地看她了。前些日子,红丽还和那个人到几家超市里看过,然后一起在大街上走,走着走着,那人拉住了她的手,另一只手一晃,一朵玫瑰,红红的!

那个人和姐都是在农业大学毕业的,只是比姐晚了好几届。没有找到工作,就自己创业了。那个人说,“红鲤粉条”可以起个更好的名字,“红粉”。那个人说,他愿意来袁店河。那个人说,将来扩大规模,机械打粉、漏粉、烘干,连包装都自动化。那个人说,多品种加工红薯,薯条、面条、红薯叶……

那个人哪!

地里好多虫子在叫冷,嚯嚯嚯嚯,嚯嚯嚯嚯,嚯嚯嚯嚯,像要把人抬起来。从豆地到花生地到玉米地到棉花地,虫子们最后都跑到了这红薯地。庄稼都收完了,红薯地成了它们最后的歌唱舞台。红丽想到那个人的这个比喻,心里一笑,到底是大学生,学问大。接着心里又一沉,人家是大学生呀!

红丽就往家的方向走。爹说过,妈也说过,咱就找个咱袁店河的人吧,那个大学生,可不中。爹说起那个大学生,妈说起那个大学生,都说是“那个人”——“那个人,可别把咱给坑了。”

可是,红丽觉得,那个人不坑她。红丽觉得那个人给她玫瑰时,眼睛迎着她的目光,眨都不眨,咬着厚实的嘴唇。

那个人哪!

红丽点点头。红丽摇摇头。月亮上来了,红通通的,像是红丽红红的脸。风凉凉的,红丽抱一下肩膀,前面,月亮地里,有个人!

像是那个人。

就是那个人!

那个人走过来,再走过来,望着她笑:“想你……就要在这月亮下走。”

“你吓死我了。”红丽的声音并没有害怕的感觉,只是多了喜欢,是盼望的和意料的喜欢。

那个人从怀里取出一个杯子:“你喝口热水吧。我考察好几天了,我决心来袁店河!”

杯子不热,水很暖和。

那个人握住了红丽递杯子的手,没有丢开……

抱着暖和。抱着暖和。抱着暖和。细听,虫子们像在这样喊,可着劲头喊。

猜你喜欢

妮儿爹妈粉条
该往哪边读?
带上爹妈来北京
猪肉炖粉条
天阳6FT自动蒸熟粉条机
“小黑妮儿”
看闻折挑出好粉条
谎言也是一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