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第三次“抵消战略”全面解析

2017-06-02岳松堂童真

现代兵器 2017年4期
关键词:超高速炮弹战略

岳松堂++童真

随着中俄等国军事实力不断提升,美国认为自身军事优势正在被逐步削弱。为夺取新一轮大国军事竞争的绝对优势地位,从2012年逐步走出伊拉克和阿富汗反恐战争泥潭的美国,于2014年推出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发展“改变未来战局”的颠覆性技术群为重点的第三次“抵消战略”。

第三次“抵消战略”的提出

2014年8月5日,美国国防部常务副部长罗伯特·沃克在美国国防大学发表演讲,提出美国需要制定新的第三次“抵消战略”以维持技术优势。9月,国防部长哈格尔宣布美国将制定第三次“抵消战略”。10月20日,美国政府对外宣布正式启动《超越抵消:美国如何保持军事优势》项目,探讨美军如何通过保持技术优势以弥补国防预算大幅削减造成的经费不足。10月底,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公开发布了《迈向新“抵消战略”:利用美国的长期优势恢复美国全球力量投送能力》的研究报告,详细阐述了新“抵消战略”的基本内涵、整体构想与具体措施。

2014年11月15日,国防部长哈格尔在里根国防论坛发表演讲时,明确提出以第三次“抵消战略”为内涵的“国防创新倡议”。

第三次“抵消战略”是美国在加速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背景下提出的,旨在通过发展新的军事技术和作战概念以“改变游戏规则和未来战局”,使美军在未来几十年内与主要对手的新一轮军事竞争中保持绝对优势,主要针对中俄等国日益提升的军事能力,特别是所谓的中国“反进入/区域拒止”能力(“反进入”即防止敌人将美军阻挡在作战区域之外,“区域拒止”即防止敌人在作战区域内限制美军的行动自由)。

与前两次“抵消战略”的异同

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共提出过三次带有“抵消”性质的战略。第一次是面对1953年朝鲜战争后的財政危机和苏联威胁,美国提出以核技术优势抵消苏军压倒性常规军力优势的“新面貌”战略。但随着苏联核能力的提升和苏美核均势的形成,第一次“抵消战略”失去了作用,事实上是以失败告终。

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针对越南战争后的困境、特别是苏联的常规军力优势,美国提出以精确打击技术为龙头、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抵消战略”。美国依靠在技术和工业领域内的优势地位,大力投资研发新信息技术以实现“技术赋能价值”,通过运用卫星侦测平台、全球定位、计算机网络、精确制导等技术,大大提升已有武器平台的作战效能,开启了第二次“抵消战略”,同时也促进了科技创新。第二次“抵消战略”被认为成功加速了苏联的战略衰退,并导致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

美军三次“抵消战略”的相同点是,这三次“抵消战略”的思想一脉相承——都是在战争结束初期,国力相对下降、大国挑战加剧的背景下,谋求以技术创新来支撑并拉大军事优势的长期竞争战略。

F-14“雄猫”和图-95

但与前两次相比,第三次“抵消战略”自有其鲜明特点。

一是战略对手不同。前两次都是明确针对苏联,旨在赢得美苏争霸。而第三次“抵消战略”是在全球战略格局深刻变化、国际安全环境日趋复杂背景下提出的,名义上针对所有可能对美国构成威胁的大国,实际上主要瞄准中国。

二是更加强调主动战略预置。虽然三次“抵消战略”都带有战略预置性,但前两次“抵消战略”提出时,美苏军力对比下,美军并不占优势甚至略处下风,不得不被动扭转局面。而第三次“抵消战略”却是在美国军力明显优于对手背景下提出的,更加突显其着眼于未来长期竞争以确保绝对优势地位的前瞻性和危机感。

三是运用的技术形态层次更高。如果说前两次“抵消战略”的实质是核技术优势和信息技术优势,那么第三次“抵消战略”的实质则是谋求凭借能够“改变未来战局”的颠覆性技术群优势制胜。

四是战略目标有别。美国在前两次“抵消战略”中谋求的是全面超越对手,而第三次“抵消战略”则更聚焦于对对手的相对优势实施精确对冲,利用非对称手段使对手“长板不长,短板更短”。

第三次“抵消战略”的主要内容

美军第三次“抵消战略”旨在通过技术创新发展,运用非对称手段抵消对手的相对优势,增加对手军力发展成本,特别是全面破解对手“反进入/区域拒止”能力,以确保在大国军事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技术为先——研发颠覆性先进技术武器 美军第三次“抵消战略”的核心是通过综合集成创新发展颠覆性先进技术武器,主要抵消对象是中国和俄罗斯,具体体现为四大突破:

一是作战概念创新突破。突出信息主导,推出“作战云”概念、“水下作战”概念以及“全球监视和打击”概念等。

二是技术发展创新突破。以计算机、人工智能、3D打印等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推动定向能武器、电磁轨道炮、士兵效能改造、自动化无人武器系统、智能武器、高超音速武器等新概念武器发展。

三是组织形态创新突破。以新技术、新作战概念与新作战样式牵引编制体制优化,建设一支更加精干、高效的联合部队,采取更多组合模式,以科技装备创新发展催生更多的新质作战力量。

四是国防管理创新突破。在国防预算持续削减背景下,更加注重战略规划与优化资源配置,支持军工企业改革创新,确保国防工业基础的可靠性和灵活性,利用最优秀的思想和尖端技术推进国防部的创新及运作方式。具体措施包括:改进国防部使用多年的“计划、项目、预算和执行系统”;制定包括机器人、自主系统、小型化、大数据和3D打印等在内的先进制造业领域的长期研发计划;推出“更优购买力计划3.0版”,优化采办流程;在武器装备研发、采办和运用过程中,注重模块化和开放式系统架构,通过军民一体化方式推动对新武器和新技术的研制等。

美军以第三次“抵消战略”为内涵的“国防创新倡议”表明,美军试图率先进入军事革命新阶段,由此掌握军事竞争的主动权,继续占据优势地位。

战略升级——多手段生成复合式威慑能力 “国防创新倡议”表明,美国与其他大国的军事竞争战略有了新发展,虽然本质上仍然是追求绝对优势的战略,手段上仍然是非对称抵消,但思维上有了新变化。

一是新的威慑思路。即改变以往基于直接攻击威胁、通过传统联合作战行动实现目标的常规威慑战略,更多强调“拒止式威慑”和“惩罚式威慑”。首先,明确对手和目标。美国并没有试图寻找一种普适型的“抵消战略”来应对美国及其盟国所面临的每一种可能威胁,而是量身订制,将战胜潜在对手的“反进入/区域拒止”威胁作为其明确目标,将恢复和保持美国的常规力量投送能力作为威慑基础。其次,从“劝阻式威慑”战略向“拒止式威慑”和“惩罚式威慑”战略转变。为提升常规威慑力,美国改变传统“简单粗暴”式的威慑战略,转而选择发展使对手知难而退的能力,以及通过威胁对手进行非对称报复性打击,增加对手发动战争的预期代价。“拒止式威慑”强调具备生存能力和可靠作战能力的前沿存在以及全球反应能力,而“惩罚式威慑”则被称为“伤害”能力,要求有能力和意愿来发现并摧毁高价值目标,不管该目标身处何地,防御如何。

二是新的联盟作战思路。与一直以来美国注重盟国参与有所不同,第三次“抵消战略”强调的是对盟国的保护。一方面,要求日本和澳大利亚等美国亚太军事盟友必须在维持稳定的军事平衡中扮演重要角色。另一方面,更加强调打造美军自己的全球监视和打击力量。美军强调在威慑框架失效的情况下,通过快速打击来阻止对手的进攻行动。

三是与核战略相配合。尽管美国官方宣布将减少对核武器的依赖,但哈格尔在“国防创新倡议”中宣布将全面改革核力量,包括实施耗资巨大的大规模核力量战备程度维持、建设与发展计划。改进核战略配合新“抵消战略”,形成了一个新型复合式威慑战略,或将成为未来美国国防战略的重心。

能力生成——大力构建全球监视与打击网络 美军作战使用的基本方式是战略投送。但它认为,潜在对手正在部署自己的侦察和打击网络,以挑战美军的力量投送方式。第三次“抵消战略”的直接目的,是利用美军在无人作战、远程空中作战、隐身空中作战、水下作战、复杂系统工程集成与运用等领域的绝对领先地位,将地理上分散的多种平台(如长航时无人机、远程隐身战机和水下系统)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全球监视和打击(GSS)网络,以破击对手的“反进入/区域拒止”网络,为美军的力量投送消除障碍。

这一全球监视和打击网络具有四大优势:一是平衡性,由适应各种威胁环境的低端和高端平台组合构成;二是适应性,可在地理上分散部署,最低程度依赖抵近基地,最少限度触及敌方防空措施;三是响应性,可在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实施监视和打击;四是可拓展性,可同时在全球多个地方扩大规模并影响局势。全球监视与打击网络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针对中度到高度威胁环境而配置的所有要素都能在威胁程度更低的环境中运作。

“标准”-6导弹发射瞬间

为最终形成基于全球监视与打击网络的新的作战能力体系,美军制定了近期和中期实施计划,涵盖太空作战、水下作战、空中作战、无人作战、导弹攻防等领域共计13项具体措施,并提出配套的国防预算分配调整方案,削减部分项目以集中投入全球监视和打击网络建设。具体内容包括:缩编空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有人战术航空部队,减少采购F-35战斗机,并最终被海军型无人空中作战系统取代;撤编至少1艘航母;减少采购大型水面战舰;缩编陆军旅级战斗队及其现代化项目;组合采购浮动前进补给基地和聯合高速船;取消采购两栖作战车等。

第三次“抵消战略”的具体实施

第三次“抵消战略”被视为前任国防部长哈格尔的重要战略遗产,其实却是时任国防部常务副部长即现任国防部长卡特极力推动的战略构想。卡特副部长曾于2012年设立了秘密部门——战略能力办公室,赋予其“利用已有基础应对高端威胁,提供颠覆性能力”的使命,以应对中俄等对手的挑战,这其实是第三次“抵消战略”的前奏。2015年,卡特接任国防部长后积极推进第三次“抵消战略”,并将战略能力办公室视为未来颠覆性军事技术研发的关键部门。

F-15战斗机

战略能力办公室目前的使命定位是:探索利用现有武器系统的新方式,在批量采办之前设计现有系统的改进原型机并验证概念,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系统的潜能,获得对手无法预料或难以与之竞争的颠覆性能力。2017财年国防部为该办公室申请了9.02亿美元经费(远高于2014财年的1.38亿美元),其中36%用于海军项目,24%用于空军项目,18%用于陆军项目。战略能力办公室目前正在开展的颠覆性技术项目,可以视为美军实施第三次“抵消战略”的具体举措。

战略能力办公室采用的创新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它是一个逆向过程,即“从现有系统到作战需求”,而非“从作战需求到未来系统”,这样做既有效利用了此前的军事资产,又为未来新技术的应用争取到更多时间。更重要的是,该办公室使国防部在解决长期问题过程中保持创新的紧迫感,考虑硬件和软件的约束,明确项目终止的准则,不做长期项目投资,以快速形成颠覆性能力。该办公室成立以来共启动了15个项目,涉及23种能力;到2016年年底,有6种能力实现转移,目前为止尚未出现转移失败的案例。

战略能力办公室的创新机制主要有3种方式。

一是改变系统的用途。即把为实现某一使命而设计的某种系统,用于实现完全不同的另一使命。例如:通过改装软件使海军“标准”-6舰载防空反导导弹具备反舰作战能力,使海军有可能在2017财年获得超过600枚攻防兼备的“标准”-6导弹;作为“打击扩展”项目的一部分,升级美国陆军的“陆军战术导弹系统”,与陆军合作研制验证作战原型,未来可赋予陆军多种下一代火力能力;利用海军电磁炮项目的弹丸和先进复合材料,战略能力办公室联合团队正在原型化具有低成本导弹防御和远程火力打击潜能的“超声速防御”技术,使其能使用陆军155毫米榴弹炮和海军127毫米舰载炮发射;在F-15战斗机雷达基础上,与导弹防御局合作研制地基雷达改型原型机,用于保护前线阵地免受敌人导弹突袭,并提供对抗超高速炮的移动传感器等等。

二是将系统集成为协同编队。依靠编队内各有所长、各司其职的多个系统,协同编队能经受住单个武器或一种武器无法承受的对抗性环境。战略能力办公室利用跨军兵种和国防部机构,将一些最为成功的系统集成于协同编队项目。正在进行的项目包括“武库机”、“第三只眼”、“海上蜂群”等。

“武库机”。隐身战机是为穿透防御系统而设计,但却牺牲了武器装载能力。前沿侦察机通过与防区外的“武库机”组成编队,可以持续对目标实施监视和打击,无需中途着陆进行武器补给。战略能力办公室与美国空军合作,将在2020财年以前研制并试验一种作战原型机,赋予空军一种扩大空中力量的全新方式。

“第三只眼”。“第三只眼”项目旨在与多个军兵种合作、创建弹性“杀伤网”,“杀伤网”中的传感器和射击武器能建立更紧密的项目联系,目前已将不同资产纳入实弹验证,研制成功后将通过破坏敌人的某个单独节点以破坏整个杀伤链,从而增加敌方拒止美军联合行动的难度。

“海上蜂群”。海军舰船搭载高价值的传感器、武器,也搭载水兵,是作战中的关键保护对象。让战舰成为“海上蜂群”的母舰,与小型蜂群舰只组成系统编队,可以在监视危险地区的同时,避免将水兵置于危险之中。战略能力办公室与海军合作,正在研制基于商业技术的套件,以将现有船只转变成自主航行“海上蜂群”。海军研究办公室近期已使用1艘长11米的刚性充气艇成功开展了800千米的运输工作。

目前正在由战略能力办公室和海军研究办公室联合开展的“海上蜂群”项目还有“水面无人系统蜂群”项目,旨在开发无人水面艇蜂群技术,验证无人水面艇开展不同任务时的态势感知和协作特性。2014年8月,美国海军使用13艘无人水面艇(5艘为自动控制方式,8艘为遥控控制方式),利用舰载传感器网络,成功由护航模式转变为对敌拦截模式,验证了自主任务模式。该项目2016财年计划转入样机试验阶段,完成1艘无人水面艇在开放水域的远程自主航行,验证软硬件可靠性,同时对5艘无人水面艇蜂群子系统进行验证。2017财年计划开展无人水面艇蜂群的单项战术任务验证,研究复杂联合任务能力,如自主搜寻和识别、先进负载运输等。美国海军的“低成本無人机蜂群项目”(LOCUST)于2015年2月启动,旨在利用新型激光炮在1分钟内连续发射30架“郊狼”(Coyote)小型一次性可变形无人机,形成蜂群优势,无人机彼此共享信息、彼此协同,穿透雷达和拦截系统,识别并准确命中目标。2015年3月的演示验证中,9架“郊狼”无人机发射并进行了自主编队协同飞行。2016年6月,31架“郊狼”无人机在40秒内依次发射并编组飞行,完成了利用发射管发射模块化无人机、无人机自主蜂群飞行、机间感知和精确编队等技术验证。

2017年1月8日,美军战略能力办公室主任罗伯作为新闻访谈嘉宾,首次曝光了美国国防部使用战斗机在高速状态下发射蜂群无人机的试验情况:在美国海军的中国湖武器试验靶场,由3架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每架的机翼下挂有2具类似弹药布撒器的装置)组成的编队,以接近音速的速度(0.9马赫)发射出100多架“珀耳狄克斯”(Perdix)微型无人机,无人机随后组成蜂群进行巡弋。该无人机翼展不到3厘米,全重仅0.45千克,既可扰乱敌方的防空系统,亦可执行侦察任务,载荷换成微型战斗部后还可迅速转变成微型巡飞弹对目标实施攻击,目前已进行150多次试飞,其中72次为战斗机发射,计划2017年开始服役。

三是吸收商业使能技术。智能技术领域的商业革命正在快速改变世界,并在加速蔓延至国家安全领域。美军正在快速采用这些外部技术,以使自身处于相关领域的最前沿。使用商业技术及灵活的制造技术升级现有军用资产就是一个开始。战略能力办公室目前正在开展的项目包括先进导航、信息通用作战图、“山鹑”微型无人机等。

战略能力办公室目前正在开展的颠覆性技术项目还包括美国陆海空军合作开展“超高速火炮武器系统”(HGWS)和“超高速炮弹”(HVP)项目。2016年3月28日,战略能力办公室主任罗伯透露,该办公室正在与美国陆、海、空军合作开展“超高速火炮武器系统”,以加速“超高速炮弹”相关火炮系统、炮弹、传感器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并将“超高速炮弹”与海军、陆军大口径火炮结合,扩展常规大口径火炮的任务范围,使其具备防空反导能力,从根本上降低导弹防御成本。

“超高速炮弹”是下一代通用低阻力制导炮弹,能使用127毫米舰炮、155毫米舰炮和电磁炮发射,是美国海军电磁炮“创新性海军样机”项目第二阶段的重点之一。2013年,BAE系统公司被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选为“超高速炮弹”项目的主承包商。2014年起,战略能力办公室联合海军研究办公室开始研发“超高速炮弹”的闭环火控制导系统,旨在提高射程和与海军、陆军火炮系统的通用性。2015年,海军研究办公室和BAE系统公司完成了“超高速炮弹”关键部件设计、炮弹飞行模拟、毁伤效能评估、弹载电子器件开发等工作。

战略能力办公室于2016年2月在2017财年预算申请中新设立了“超高速火炮武器系统”项目,并申请2.46亿美元预算。该项目将在电磁炮和“超高速炮弹”目前研究的基础上,加速“超高速炮弹”在海军常规大口径火炮上的应用,使其同时具备防空反导、反舰、对陆打击、火力压制等多任务能力。

BAE系统公司在2014年展出的“超高速炮弹”炮弹模型采用次口径通用化弹体设计,不装备火箭发动机,仅利用低阻外形实现高速、远程飞行,通过弹体内的紧凑型GPS制导装置和姿态控制系统实现精确打击。炮弹尾部有2片固定弹翼和2片用于控制炮弹飞行的活动弹翼。“超高速炮弹”弹体外部包裹4片铝制弹托(未来可能采用更轻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通过更换不同直径的弹托可由不同口径的火炮发射,如现役的127毫米MK 45舰炮(发射常规炮弹最大射程仅24千米)和陆军155毫米榴弹炮以及未来的155毫米“先进舰炮系统”和电磁炮。使用电磁炮发射时,除配备专用弹托外,还需在炮弹底部增加电枢。“超高速炮弹”包括动能型炮弹和高爆型炮弹。动能型装药量不超过100克,主要用于打击空中目标,通过装药炸裂壳体,形成大块破片,并利用破片动能杀伤目标;高爆型装高爆炸药约900克,主要用于打击水面目标,炮弹在击中目标前爆炸,利用大量破片杀伤目标。由常规火炮发射“超高速炮弹”炮弹时,初速约5马赫,射程超过90千米;由电磁炮发射时,初速约7马赫,射程超过180千米。

作为颠覆性技术项目,“超高速炮弹”项目及“超高速火炮武器系统”项目的颠覆性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大幅提高美军常规火炮的作战效能。“超高速炮弹”发射质量小、飞行速度快、反应灵活,可通过制导系统改变飞行路径,使常规大口径火炮不再局限于对陆打击,还具备防空反导和反舰能力,服役后将使美国海军和陆军的大量传统火炮平台具备颠覆性作战能力,提升美军整体作战效能。二是将大幅降低作战成本。美国海军和陆军分别发展了155毫米精确制导炮弹,即海军的“远程对陆攻击炮弹”和陆军的“神剑”,其目前单价分别约为40万美元和6.8万美元,而“超高速炮弹”的单价仅为2.5万美元。三是将可能使现有防护措施失效。由于“超高速炮弹”全程超高速飞行,留给敌方主动防御系统的反应时间极短,且炮弹体积小,进一步增大了拦截难度。同时,“超高速炮弹”更多地依靠自身动能摧毁目标,而不是传统弹药所依赖的炸药内能,现有的被动防护措施对“超高速炮弹”的防御效果将可能会大打折扣。因此,“超高速炮弹”的服役将对未来平台防护设计产生重大影响。

波音AH-64E“阿帕奇·卫士”武装直升机

此外,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沃克近期还宣布,将在2017财年投入120~150亿美元用于支持第三次“抵消战略”,并明确驱动此轮“抵消战略”的五大关键技术领域:

一是自主学习系统。未来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系统应能够近实时处理大规模数据,能够甄别新涌现的模式和模型,并在基于数据、模型与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分析建议或做出决策。

二是人机协作系统。将决策人员与软件使能支持系统进行编组,以探索更好、更快决策的能力。

三是人类作战行动辅助系统。使用诸如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等辅助系统、软件使能系统加强人员作战效能。

四是先进有人/无人作战编队。创新有人和无人系统间协作,提供新型作战能力。在先进有人/无人作战编组技术领域,随着OH-58D“基奥瓦勇士”武装侦察直升机的逐步退役,美国陆军已决定组建有人/无人混编陆航营,为现役师属战斗航空旅的攻击直升机营编配24架最新改进型AH-64E“阿帕奇·卫士”攻击直升机和1个MQ-1C“灰鹰”无人机系统连,为重型攻击侦察营编配24架AH-64E和3个RQ-7B(V2)“影子200”无人机系统排。首个重型攻击侦察营已于2015年3月组建完毕,计划到2019财年完成10个营的组建,并全面具备有人/无人协同作战能力。

五是针对网络(攻击)及电子战环境进行加固的网络赋能自主武器系统。发展在通信拒止环境下能够保持沟通、调整并提升行动有效性的武器系统。

第三次“抵消战略”的本质

第三次“抵消战略”试图“改变游戏规则”,以使美军在未来几十年内保持技术优势。然而,无论是美军的常规优势领域如导弹技术、空间系统、精确打击武器等,还是美国智库提出要在第三次“抵消战略”中大力发展的无人作战、远程空中作战、隐身空中作战、水下作战和复杂系统工程集成与运用等领域,美国都处于技术优势地位。那么,面对潜在对手的技术劣势,美国到底要抵消什么?该战略的本质是什么?

MQ-1C“灰鷹”无人机

试图抵消“对手”的地缘优势 按照美国防务官员和专家的逻辑,他们认为尽管美军目前整体军事技术优势仍然显著,但以中国为代表的国家一直在进行大规模军事投入,大力发展反舰、防空、太空反制、网络、电子战和特种作战等能力,不断缩小与美国的技术差距,使美军感到威胁的增加和军事行动自由度的降低,“抵消战略”就是要防止这种不利局面的恶化。

那么,所谓“使美军感到威胁的增加和军事行动自由度的降低”的地点在哪里呢?就在亚太地区,就在中国等所谓对手的领土领海周边。也就是说,美军所谓的由潜在对手军事技术的相对接近而引起的“使美军感到威胁的增加和军事行动自由度的降低”等论调,都是在别人家门口才能成立的。因此,美军第三次“抵消战略”实际上要抵消的是“对手”的地缘优势。

这种妄图用高科技来“终结地缘优势”的发展思路,深刻体现了美国追求绝对安全的执念与对他国战略的臆想。而地缘条件的限制,恐怕不是高科技就能轻易抵消掉的。

追求绝对安全的执念 美国地处北美大陆,东西有两大洋为天然屏障,南北无强邻,地缘条件之好在世界大国中独一无二,作为全球经济和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美国无疑比其他国家拥有更多捍卫国家安全的资本,按照惯常逻辑,它也就相应地具有更充足的安全感。

但美国一贯习惯于追求绝对安全,总是在寻觅外部的不安全因素和潜在的“敌对国家”,并尝试以各种方式遏制甚至消灭之。在美国看来,最理想的敌人莫过于在意识形态上与美国不同、在种族和文化上与美国存在较大差异、在军事上又强大到足以产生威胁的国家。

冷战结束后,美国率多国部队打赢了海湾战争,随后又领导北约打赢了科索沃战争,一时国力、军力、威望均达顶峰,无人望其项背。但9·11事件却使美国本土安全神话彻底破灭,越来越深地卷入反恐战争;而十年反恐战争后,美国又开始把战略重心转向了主权国家。从“空海一体战”到第三次“抵消战略”,美国选择把中国、俄罗斯和伊朗等国作为假想敌,寻找其军事安全防范的对象。为了应对所谓的“反进入/区域拒止”威胁,美军已于2010年2月正式提出了以西太平洋地区为主要战场的“空海一体战”理论。2015年1月8日,美国国防部正式将“空海一体战”理论更名为“全球公域进入和联合机动”理论,以安抚在“空海一体战”理论中“受伤害”的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

国家安全本身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在人类历史上不曾有任何一个大国存在所谓的绝对安全。当你处于绝对安全时,就意味着其他人处于绝对不安全。因此,美国根深蒂固地追求万无一失安全环境的安全战略既无法实现,也势必会引起其他国家在安全领域的极大反弹,最终是害人更害己。

“罗斯福”号航空母舰(CVN 71)正在引导航母战斗群进行机动演练

对他国战略的臆想

美國习惯于从自身角度去解读其他国家的安全发展,因此常常得出南辕北辙的结论。美国提出第三次“抵消战略”,明里暗里都透露着是针对中国的。有美国专家提出,美国应该对第三次“抵消战略”进行量身订制,把战胜中国的“反进入/区域拒止”能力作为其更为具体的目标。

在美国看来,中国过去十几年的军事现代化建设对其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海上霸权构成了威胁;认为中国军事战略的目标就是阻止美国进入中国近海地区,使美国没能力在台海、东海或南海事态恶化时实施干涉行动,因此还发明了“反进入/区域拒止”这一新名词强加于人,提出了“空海一体战”构想,并认为中国要在亚太地区挑战美国的军事存在。然而,我军“应对强敌干预”明显是被动措施,不是美国理解的主动采取行动阻止美军进入西太平洋地区。

美国按照自己的理解,将他国基于维护自身领土领海主权的军事现代化,异化成针对美国的“反进入/区域拒止”威胁,这必将进一步加剧中美两国的安全困境并将导致亚太地区安全形势更加复杂。看来美军真正应该抵消的,是自己内心追求绝对安全的执念和对他国战略的臆想。

实施第三次“抵消战略”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美军第三次“抵消战略”能否实现预期效果,将主要取决于美国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国防工业支撑能力和国内政治因素,以及潜在对手的相对实力和战略博弈等因素。

有利因素

一是创新能力方面:从战略体系角度看,第三次“抵消战略”是在美国国家战略框架下统筹军事和经济力量的国防创新发展战略,而创新驱动始终是美国战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创新方面,美国拥有最高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强大的军民一体化国防工业基础,为实施第三次“抵消战略”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二是综合国力方面:相比前两次“抵消战略”,第三次“抵消战略”是美国在综合国力明显优于潜在对手情况下推出的,总体上更具优势。

不利因素

一是国防预算削减压力: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经济虽有复苏,但与其臆想的潜在对手相比并不占突出优势,且其国防预算自2012年以来一直处于逐年削减状态。

二是美军不再占据“主场”优势:冷战时期,美军实际上是依赖北约在欧洲打一场防御性的“主场比赛”,而今美军需要将力量远距离投送到数量有限、大部分没有良好防御的前沿基地,不再占据“主场”优势。

三是美军面临的威胁相对冷战时更为复杂多变:前两次“抵消战略”对手明确,而今美国面临来自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领域更为复杂的多样化威胁。

(编辑/王路)

猜你喜欢

超高速炮弹战略
树上长“炮弹”
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装填炮弹
“炮弹”表妹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
积木炮弹
安捷伦推USB3.0超高速物理层一致性测试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