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在壮族音乐器乐曲中的应用

2017-06-01段雯心卓静

艺术评鉴 2017年5期

段雯心++卓静

摘要:广西壮族文化历史悠久,人民多才多艺,有很鲜明和独特的民族特色。为进一步从理论上去探讨广西壮族器乐作品的成功实践经验,笔者选取了广西壮族音乐改编的器乐曲《壮族人民歌唱新生活》,通过对其和声手法并结合广西壮族音乐素材特点进行分析,从中总结一些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在壮族音乐器乐曲的应用。

关键词:五声性调式;和声应用;壮族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4-0052-02

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人口超过1500万,在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上,壮族的人数占得最多。他们同汉族一样,创造出了很多独特的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每个民族的那些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里比较典型的两个类型就是民歌和器乐音乐。歌曲的创作要有民族性,这早已成为了作曲家们的共识,民族化是我们的优势,浓郁的乡土气息,又有时代感。此作品并没有采用当地的传统乐器来演奏,而是选择了西洋乐器。西洋乐器与民族特色相结合的艺术特色以及民族特色音乐创作中和声理论实际的应用情况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一、作品的改编

(一)曲调与素材。民歌改编一般有两种手法,第一是在传统的民歌曲调中填写新词,第二是用传统曲调加以重新编写,这两种手法都用得较多。器乐曲,当然就是采用了第二种方法。通过之前对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了解,在广西民族音乐的创作中,那些特色的民族音调、音乐素材都是从广西德保和都安壮族民歌中提取出来的,并且在改编创作中对于调式交替变化这种创作手法的使用也相当普遍,这种写法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

《壮族人民歌唱新生活》的作者便采取了壮族音樂素材改编成了一首钢琴与大提琴的重奏。音调是以五声结构为基础,主题动机节奏特色鲜明。整部作品热情洋溢,欢快大气,具有很强的代入感。

(二)乐曲编配上的特色。这首乐曲大提琴演奏主旋律部分,钢琴为伴奏。壮族人民能歌善舞,喜欢用歌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展现自己的生活。所以这首器乐曲的编配就像是用器乐在演唱一首欢快的歌谣。改编者尹恒利用大提琴沉稳的音色与宽广的音域,将旋律改编得非常优美,中间有用模进的创作手法。在中间两处出现了在d羽上的断奏部分在g羽上模进。同时也有装饰音的应用,例如倚音和滑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伴奏部分由杨通八编配,此伴奏和声织体丰富,情感充沛,充分体现出了壮族人民生活的那种浓厚的乡土人情,同时通过钢琴的弹奏将壮族人民喜悦的心情,聚在一起歌唱生活的场景生动的表现了出来。能让听众仿佛置身于此。而且作者也运用了一定的复调写作技法,像对比式这种技法运用到民族音乐中就会很有特点。节奏、旋律和音区之间的对比变得很鲜明,相对来说,旋律的独立性也比较强了。模仿式、横向移动式在这首乐曲中也有体现。“广西多声部民歌中复调技法的运用和它的和声技术一样,在民间的歌唱实践上已形成了规律性的形式手法 , 反映了本民族的歌唱爱好和审美习惯。这些技法的运用有些有别于西欧的传统专业复调技法”。1s这样的写法是非常具有本民族特色的。

(三)旋律的形态。这首乐曲因为是描述壮族人民的喜悦心情,所以节奏是很自由潇洒的,旋律比较跌宕起伏,很多地方运用了跳进。乐曲的旋律进行同音反复和级进用得比较多,四度和五度的跳进也很常见。偶尔也会看到六度倒八度的上下大跳进行。

二、作品的和声特点

广西地区因为少数民族种类很多,因而产生的地域和民俗性的差异也较大,正是因为这点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广西的民族音乐一直是多风格发展的。因此,这些多风格音乐里的和声也是很丰富多彩的,甚至还有民族性很强的、独特的和声现象。广西壮族音乐独特的音调,优美的旋律,无论是声乐歌曲还是器乐音乐都为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带来了美丽丰富的和声音响。这首乐曲了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在壮族音乐器乐曲中的应用。

(一)调式运用。广西壮族音乐对于调式的运用是很丰富的,可以分别从音级数量和调式色彩上看。音级数量角度的话,有七声、六声、五声性调式以及四音、三音列结构。调式色彩角度的话五种都有,不过这些调式在使用的频率上是有差异性的,而且使用次数最多的是徴调式。广西壮族音乐在调式使用上的一个很突出的风格就是调式交替,大概有三种类型:同主音交替、同音列交替、不同主音又不同音列的交替。从调式间的关系上看,主要发生在宫、商、徴、羽四种五声调式中,有四、五度关系的“近关系交替”也有大二度关系“远关系交替”。

这首作品充分的体现了这典型的创作风格特点,采用了宫、商、徴、羽四种调式,调式交替的使用也是很频繁的,其中有多处g羽G宫的调式交替以g羽和G羽的调式交替。在乐曲的中部有一处升四级与之后的还原四级形成了色彩的对比,上行用大三和弦推动,下行用小三派落。大提琴和钢琴在这样的运用下时而感觉是独立的个体像歌者一一表达自己的情感又时而融合在一起,一起歌唱。

(二)同根音不同和弦的复合。所谓“不同结构和弦的复合”,这里包括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指同根音而则不同结构的三和弦或七和弦的复合;另一种是指不同结构原则和弦的复合。

这首作品里就出现了“同根音不同结构和弦的复合”这种情况。虽然这种三和弦或者是七和弦的复合已经是含有变音而超出了自然音的范畴,但总体上也可以说是在同一调性的范畴内。使用这种和弦的效果是很有特色的,这样演奏出来那些不同和声色彩的复合效果会比较明显。

(三)非三度叠置和声的应用。广西壮族民族音乐是具有典型的五声性特点的,所以对于四度、五度、二度结构和弦的运用在这些音乐作品里的应用是很多的,七度的和弦结构也会出现,次数相对较少,一般是出现小七度音程那么一两次之后转到另外的音程上。在这首器乐作品里,八度以内的音程为主,运用得最多,然后其他的就是运用了四度和五度较多。

(四)使用八度音程加厚声部。在这首乐曲中,八度重叠这种手法也运用得广泛。像有些民族音乐作品,它所使用的一些少数民族乐器的音量相对比较弱,所以在壮族民族音乐里我们会发现使用八度音程来加厚声部以达到或者提高理想的音响效果。这首作品钢琴伴奏部分织体丰富华丽,多处使用了八度音程的叠置,这样使乐曲的音响浑厚响亮。整个效果很饱满大气。

(五)结尾处采用不同调性里的和弦。这首乐曲的结束部分采用了不同调性的和弦,c羽里的和弦、c宫里的和弦和c徴里的和弦,最后终止在c徴上结束。这让乐曲的结尾变得很有特色,听完让人回味无穷。

三、作品的多样化处理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很多艺术作品也都体现出了与民族特色的融合,音乐作品就更常见了。该作品采用中西结合,用西洋乐器演绎民间曲调。大提琴以诉说的方式演奏乐曲的主旋律,钢琴伴奏丰富优美,并且迎合大众的审美方式,通俗易懂,这种新的演绎方式使民歌充满了时代节拍,赋予了民族音乐全新的文化内涵,这样的方式更能利于本土音乐的传播。人们听音乐的习惯已经在慢慢改变,不仅是专业音乐工作者,大众的审美观念也是在快速提升的,单一的聆听民族音乐显然已不能满足大众,人们现在更喜欢多元方式演绎的民族音乐,比如说中西音乐家的碰撞,以各自的方式演绎各自的本土作品,或者是用戏剧的方式来演绎民族的东西等等。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于此作品的分析与研究,让人充分感受到了这首壮族音乐器乐作品鲜明的民族特色。正是因为这些优美的元素,壮族的民族音乐才能在长期的发展中很好的传承至今,并且在音乐的交流传播上也发展得越来越好,更多的人知道并且欣赏喜爱壮族民族音乐,这正是因为广西地区的经济发展让各歌地方之间的交流传播频繁起来,这也让大家学习到了更多的新新型演绎形式。这让广西的民族文化变得丰富,同时也促进了广西民族音乐的进一步传播发展。但是,当然所有事物都是有另一面的,在发展得这么好的同时,壮族音乐作为广西最大的特色这里面蕴含着很多民族文化的精髓,这些民族音乐中的精华是不能舍弃的,所以需要更加努力维护这些独特的传统音乐文化,同时再学习更多的值得学习借鉴的东西,促进壮族音乐文化的再一次大繁荣。

参考文献:

[1]梁甫基.广西民歌复调技法探析[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2]樊祖荫.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周玉娥.论广西民间音乐的和声特色[J].歌海.2012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