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年科技名家风采录

2017-06-01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吴孟超

【热点引入】

一直以来,我国科技界都涌现出许多功勋卓著、深受人们爱戴的科技名家,他们求真务实,不断创新;他们刻苦钻研,拼搏奋斗;他们爱国奉献,淡泊名利;他们甘为人梯,言传身教。他们代表了一种时代精神,这种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素材展示】

欧阳自远:嫦娥系列就像自己的女儿

歐阳自远,1935年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名字“自远”二字取自“有朋自远方来”,而他的一生似乎注定与遥远的星空结缘。2015年9月28日,科技名家风采录独家专访欧阳自远,前后多次“叨扰”,却换来满满的尊重与呵护。

近两个小时的采访,欧阳院士耐心又真诚,回忆了嫦娥系列卫星的研制发射,情动之处,眼中甚至泛出了泪花。谈及“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时,他动情地讲起了当时的场景:“突然,报告说被月球抓住了,就是嫦娥一号没飞掉、也没撞上,被月亮抓住了,能绕月亮飞了。我们两个老头抱头痛哭,这是我经历的应该说是在嫦娥一号当中最难忘的一个时刻了,因为它渡过了难关,渡过了危机,它平安地进入到它正常人生发展的轨道。就像女儿一样,她已经能够自立了,而且已经按照她生命的前景自己在努力,在完成她的使命。”

在谈到科学家做科普时,欧阳自远感慨颇多。他说,近十多年,自己一直坚持做科普报告。他的听众层次多样,从小学生到中学生,从大学生到官员,连院士的版本都有。讲座现场,大家的反响很热烈,事后,还收到各种各样的来信,让他觉得很满足,很值得。他说:“正是这些反馈,让我总觉得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去做科普。”

吴孟超:走不完的医者路

吴孟超,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肝胆外科创始人,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2006年,吴孟超荣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1年5月,中国将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

吴孟超常常这样告诫年轻人:医者就要凭良心,缝愈术后伤口靠的是技术针线,没必要偷懒让患者痛苦,额外还多花卡子等材料钱。

他也的确固执,谁说退休就要离开临床?医生讲究传教帮带,不仅需要一旁指导,手艺更要手把手教出来。他说长寿他自有高招,跑步锻炼浪费时间。看病、查房、门诊,精力用在治病上面,心情舒畅自然身强体健。人人都说他是“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是了不起的肝胆外科学家。而他却说自己只是一名军人,尽着军医应有的本分。尽管已是90多岁高龄,吴孟超却总是坚定地告诉自己:“不管年龄多大,每天两台、三台手术,我行。哪一天在手术台上倒下了,那时会感到幸福。”

刘先林:用最少的钱干最多的事

刘先林,1939年4月出身于桂林,是我国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也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一次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刘先林说,测绘工作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大家手机里使用的地图,而他的工作就是把地球搬回家。

上世纪60年代,国家急需1:10000大比例尺地形测图,刘先林主动请缨,短短一年便研究出了“坐标法解析辐射三角测量”,解决了原来图解式平面加密方法精度低的难题。之后的几十年,刘先林用很少的经费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并结束了中国先进测绘仪器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

刘先林笑称自己是被“保送”的院士,因为他几乎不写论文,也不太注重申专利。他说,需要是发明之母,我搞的研究都是从国家需要出发,从测绘生产的需要出发。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张继贤也这样形容他:“每当国内的测绘业发展到瓶颈阶段,老刘就会跳出来解决这个问题。”

位梦华:我曾到过曹雪芹笔下的天堂

1982年,位梦华首次踏上南极,成为最先登上南极大陆的少数几个中国人之一。不曾想到的是,极地的神奇却从此牢牢抓住了这个不甘寂寞的人,看着其他国家的同行在这片冰雪世界的成就,位梦华暗自着急:“要真正认识地球,必须认识两极。西方国家已经研究了几百年,中国人却站在‘圈子外面,这对子孙后代而言是说不过去的。”

两极科考的艰辛,在大多数人看来,有点难以想象。可是在位梦华这里,却总能够“苦中作乐”,他几度徘徊在生死边缘,却为自己能见识“天堂之美”而感到庆幸;差点成为北极熊的“猎物”,他却依然被它的可爱征服;在他的眼里,企鹅是最善良的动物,与它们交往,只有满心欢喜,就连在帐篷里因为温度太低,呼出的气瞬间变成雪花,在他的描述里,也成了浪漫的瞬间。

崔之久:我应该像个勇士,死在冰川上

崔之久,我国地质地貌学家,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冰川学研究的先行者。

2015年8月14日,科技名家风采录栏目独家采访了崔之久教授。也正是这次访谈,崔之久那些不曾为人知道的经历与心迹让记者一行为之触动。

崔之久研究了一辈子冰川,写了一辈子文章,这里面,既包含了他对冰川倾注一生的激情,也有断指伤眼、失去队友的撕心之痛,更有因为忙于事业却忽略了对家庭照顾的万般亏欠和愧疚,而这一切,只因他无法告别雪山冰川。

在崔之久看来,从事冰川研究就像是和虚空对话,是用人类的智慧去推敲大自然摆下的无声谜题。面对曾无数次擦肩而过的死神,他说出了这样一段话:“我怕死,我怕死在病房里,我怕死得不值得,我应该像一个勇士,死在去科考的路上,死在冰川上。”

喻树迅:活在棉田里

喻树迅,我国著名的棉花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

你要问他什么活计苦,他会毫不犹豫地说,种棉苦,他自小随大人劳作,收花、打药、捉棉铃虫,劳动量大不说,还有丧命风险。你要问他什么活计乐,他会毫不犹豫地说,种棉乐,他带领科研团队攻关,增产、抗虫、创新模式。

他出生于湖北农家,怀着让农民富起来的朴素愿望,在棉花研究领域一干就是30多年。种棉周期缩短了、虫害问题解决了,百姓乡亲以他为荣,国家也拥有了自主种棉的领先技术。

但谁又能没遗憾呢?长期的外出考察调研实验,家庭的责任担得少了,父子的关系也生疏了。直到中风倒在棉田里,醒来时看见儿子焦急的脸,他流泪了。

徐星:化石不会说谎,科学家就要忠于真相

徐星,1969年出生于新疆伊犁,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師,世界著名恐龙学家。1999年,徐星提出并纠正了美国《国家地理》“古盗鸟”的错误报道,对此,他说,化石不会说谎,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就要忠于真相。

徐星的研究成果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他和同事首次发现的四翼恐龙被认为是和德国始祖鸟一样重要的物种,为鸟类飞行“树栖滑翔起源说”提供了第一份坚实的物证;首次发现单指恐龙;发现世界上已知体型最大的带羽毛恐龙;发现世界上最早的角龙类、最早的恐爪龙类、最早的镰刀龙类、体型最小的兽脚类恐龙和体型最大的窃蛋龙类;他的有关鸟类起源及羽毛和飞行起源的研究,被誉为“里程碑式的成果”。

徐星被称为古生物界的“中国星”,《自然》杂志2012年曾为他写下过这样的评语:“徐星革新了恐龙进化研究,帮助中国成为古生物学的动力室。他已经给60多个物种进行了命名,比今天其他任何一个在世的脊椎动物古生物学家所命名的都多,并且他今年只有43岁。”

王乃彦:奋不顾身的“氢”色岁月

王乃彦,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为核武器的设计、实验、改进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在我国开辟并发展了粒子束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

在参与我国第一颗氢弹科研工作期间,只要是王乃彦参加的实验,他都戴着防毒面具,冒着辐射的危险去回收试验设备。氢弹的威力让实验场的路都变得坑坑洼洼,里面尘土飞扬,都是放射性物质。但他说,自己“没有害怕,当时就是想着完成任务。”有一次,一个同事告诉他放射源丢失了,王乃彦紧张地四处寻找,竟在棉花里将放射源抓了出来。如此近的距离,是严重的超剂量了。被送到医院检查后,发现他的转氨酶和白血球升高了不少。医生让王乃彦好好休息补养,然而还没到一礼拜,他就不顾妻子的阻拦又回去工作了。

即便如今已80岁高龄,王乃彦仍心系科研和科普,一刻也没有停歇。他不仅从没退下科研一线,每周都去北京郊区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上班,还频繁地参加全国各地的青少年科普活动。王乃彦说,他很幸运,在成长的道路上一直有良师相伴,自己才走到今天。正因如此,他明白引导对青少年的重要性。他说,自己的“小手”是老师的“大手”拉过来的。如今他会尽自己所能,帮助、引导青少年,把他们带到科学研究里面。

石元春:伴随他一生的是对农业深沉的爱

石元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我国著名土壤学家。他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和生产第一线,为发展中国土壤科学、建立一支自己国家的土壤科学队伍和为黄淮海地区农业开发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80年代以来,他应用系统科学、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提出了对区域不盐调节和旱涝盐碱综合治理有重要实用意义的“PWS区域水盐运动监测预报体系”。他著有“黄淮海平原的水盐运动和旱涝盐碱的综合治理”“盐渍土的水盐运动”“区域水盐运动监测预报”“节水农业应用基础研究进展”等学术著作7部,发表论文80余篇。曾获国家和部委奖十余项,主持的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项目,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个人曾获陈嘉庚农业科学奖和王丹萍科学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石元春长期从事农业高等教育,感染熏陶着莘莘学子。在课堂上,不拘泥于已有理论和知识,有分析评述,有自己丰富研究资料的补充,提出了地学综体等分新观念。研究生和大学生说,“听石老师的课内容丰富、讲解清晰、富于启发性。在我校研究生院开设的博士生学位课‘生命科学进展中,他是最受欢迎和期待的科学家之一。”

郝吉明:老师和学生之间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

郝吉明,大气污染防治专家。现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经过30年的系统研究,在酸雨控制规划方面取得的成果,为确定我国酸雨防治对策起了主导作用。

“老师和学生之间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而教学是维系这种联系的纽带,也是老师和学生沟通理解的途径。”这些年来,郝吉明教授在春季学期开设研究生课程,在秋季学期开设本科生课程,一次也没有间断过。他时刻与学生们保持通畅的交流,不仅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也始终站在教书育人的一线讲台上。

他很忙,但是只要是学生们找他,他从来都热情接待;他很辛苦,但是即便是坐飞机专程赶回来,他也要及时出现在课堂上。只要是为了学生,郝教授从来不计较投入与付出,因为在他看来,学生始终都是第一位的,学生的质量和学习成效才是清华之所以为大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结语】

在各个领域里,都会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科技工作者。他们所研究的对象不同,但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科技精神是相同的。他们敢为人先,他们开拓进取;他们勇于探索,他们不畏艰辛;他们淡泊名利,他们宁静致远。像欧阳自远,心系嫦娥系列,坚持不懈;像吴孟超,医者仁心,攻克医学领域的难关;像郝吉明,无私奉献,甘为人梯……他们让许多不可能的事情变成现实,他们用心守护着科技工作者的精神之光。

猜你喜欢

吴孟超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吴孟超越院士简介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养生之道
吴孟超院士简介
96岁吴孟超院士的长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