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家埠风筝谁做轻鸢壮远观

2017-06-01

旅游 2017年3期
关键词:潍坊年画风筝

在千姿百态的风筝世界中,潍坊风筝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和生动的传统气韵。早在明代末年,杨家埠艺人就把年画艺术巧妙地糅合在风筝的制作上,尤其是在风筝的造型结构和绘画色彩上,借用了木版年画的工艺和国画的传统技法,形成了造型优美、扎工精细、色彩艳丽的风格特点,使杨家埠风筝具有了“挂在墙上是年画,飞在天上是风筝”的独特魅力,与京式风筝、津式风筝交相辉映,鼎足而立,成为中国传统风筝三大流派。

秋冬印年画,春天扎风筝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干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这是郑板桥在《怀潍县》一诗中描述的风筝放飞情景。当时的潍县,就是现在的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相传夏代寒浞在此立国,史称古寒国。汉王莽改古国为亭,寒亭因此得名。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潍县做过县令,解放战争时期以“潍县战役”闻名全国。杨家埠是潍坊市寒亭区的一个行政村。它东依浞河,南靠206国道,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是潍坊风筝和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发祥地。

据史料记载,杨家埠风筝和木版年画起源于明代,发展繁荣于清代,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千姿百态的风筝世界中,潍坊风筝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和生动的气韵。早在明代末年,杨家埠艺人就把年画艺术巧妙地糅合在风筝的制作上,尤其是在风筝的造型结构和绘画色彩上,借用了木版年画的工艺和国画的传统技法,形成了造型优美、扎工精细、色彩艳丽的特点,使杨家埠风筝具有了“挂在墙上是年画,飞在天上是风筝”的风格。与京式风筝、津式风筝交相辉映,鼎足而立,成为中国传统风筝三大流派。2006年,杨家埠年画、潍坊风筝,双双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风筝,是我国的国粹之一,几根竹条,一张毛边纸,飞上天空的不仅是心情,还有人们童年的回忆。在上千年的历史中,风筝开始只是人们自产自用的表达心愿的工具和娱乐嬉戏的玩具。后来,虽然出现了一些风筝的工匠,并将风筝上市,但也只是人们空余时间的一种消遣。“春到寒食六十日”,这时气温升高,风和日丽,阳春三月开始。寒食后的清明节,又俗为“踏青节”,山东潍坊一带,每逢清明节,家家户户煮鸡蛋分发青少年男女,作为踏青游春的食粮。读书的由老师领队,村童们由长辈带领,游冶于村郊、河旁、园林、山岑,踏青,观光,这时以风筝助兴,自然给人极大的乐趣。杨家埠年画艺人,在长期的木版年画生产中,早已学会按照人们的心理要求,迎合民俗、节日活动需要,设计制作畅销对路的民间工艺品的本领。他们扎制的风筝问世后,随着清明节踏青游春活动的盛行,很快就从自我欣赏、馈送亲朋、炫耀技艺方面转化为商品生产,并把杨家埠风筝集散地设于潍县县城,批发零售多数在那里成交。到了清代,杨家埠风筝和年画、扇子一样,成为杨家埠农民家庭中三项主要的副业生产之一。他们秋冬印年画,春天扎风筝,夏天糊扇子,一年四季都不得闲。为了生产、运输和销售的方便,风筝骨架全部改为竹制,产品多以硬翅人物为主。在近千年的历史岁月中,匠心独运的风筝艺人,在厚重的历史积淀基础上,用银线串起了历史与现代,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打开了新的民间艺术世界。

家家会点染,个个擅扎鸢

初冬时节,我们走进杨家埠,作為全国首批传统村落,杨家埠不仅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古街和古建筑,最为出彩的无疑是“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个个擅扎鸢”的文化范儿。在古老的村庄里游走,风筝博物馆、风筝扎制车间、年画印制作坊、古店铺一条街、明清四合院浓厚的民间风味、乡土气息扑面而来,随处可见的年画、剪纸、布老虎,将整个村落烘托出一种节日的氛围。我们惊叹于各式巧夺天工的风筝。风筝题材广泛,种类繁多,既有象征吉祥如意的鱼虫鸟兽,也有很多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风筝店里工人们一边招揽生意,一边扎制点染。他们介绍说,风筝按工艺分为硬式、软式、板式、串式、立体和特技六大类型,六十多个品种。从设计、选材、下料、扎制、裱糊、绘画直至最后放飞工艺繁多,制作一个完整的风筝则需要经过22道关卡、61道工序。杨家埠风筝以做工考究、绘制精细、起飞高稳而闻名,形成了“硬翅风筝为主,长串蜈蚣为最,软翅鱼虫为巧,筒子风筝为奇”的风筝体系。几代风筝艺人除了相传已久的几种风格,还设计制作了许多独出心裁、形式新颖的风筝,如“仙鹤童子”、“雷震子背文王”及“鹰人”、“燕”、“鱼”、“蝴蝶”等软翅风筝。

在村前的民俗大观园里,一年四季都有风筝放飞表演。提线放飞是一种特别快乐的体验,各色风筝轻盈飞天,翅膀、尾巴随风飘动,犹如鹤翔蓝天,鱼游大海,蝴蝶争春,别具一种飘然如真的风采。特别是老鹰形状的风筝,形似真的老鹰,有的时候,还会引来雄鹰共舞,堪称一奇。“盘鹰凌空多娇姿,雄鹰共舞显神奇。引得游人多醉客,放飞天上第一奇。”从古到今,这放飞的乐趣从来没有变过!

自古传法,薄如悬丝

口传心授是民俗文化特有的传承方式。它是建立在血缘、地缘的宗亲基础之上的。风筝和其他民间工艺品一样,以前传承主要通过血缘和地缘代代相传。过去人们拿技术当饭碗,技术上留后手,轻易不肯示外人,这就使得民间工艺品世代传承,形成了许多世家。我们找到了著名的风筝世家出生的杨红卫,她是杨家埠风筝的代表性传承人。杨红卫的爷爷杨同科是中国风筝王,关于他的传说很多很多。他继承和发展了潍坊杨家埠风筝的创作方法,潜心研究风筝起飞难的问题,改进了双翅的比例和尺寸,减轻了骨槊重量,使杨家埠风筝能够一级风起,五级风不折;他一生制作精品风筝10万余只,有300多米长的龙头蜈蚣,也有火柴盒大小的蝴蝶。1986年3月,他与儿孙共同创作了一条350米的龙头大蜈蚣风筝,扎制灵巧,图绘精致,被誉为世界之最。放飞时一辆载重八吨的东风牌汽车拉着才能放飞,立身摆尾直插霄汉,宛如巨龙凌空,拨云驱雾,逶迤翻滚,场面极为壮观,震撼国内外,成为第三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场上的特大新闻。

如今老艺人虽已作古,但孙女却把这项技艺传承发扬。我们眼中的杨红卫清丽质朴而不失时尚,有着山东人特有的热情好客。别看杨红卫是个弱女子,她却从小就跟随着爷爷杨同科学习扎制风筝,耳濡目染,再加上自己的爱好,很快便掌握了扎制风筝的绝技。她以女性对风筝的独到理解,在绘画和设计上不断进行尝试,制作出的风筝不仅个个精美绝伦,而且保证每—个都能飞上蓝天。如今,杨红卫已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潍坊风筝代表性传承人。

巧手扎出岁月惰

杨红卫的工作室里,琳琅满目,墙上挂的,桌上摆的,各色精品让人大开眼界。想不到—个小小的风筝也能如此精致,以至于我都不相信这只是风筝。一把雕刻刀、一支上色笔,一盏酒精灯,厚薄适度的真丝缎面,刚柔相济的竹骨架与丝质布料,纷繁复杂的几十道工序,杨红卫一边娓娓道来,—边灵巧地演示。风筝的制作主要是扎、糊、绘、放四个步骤,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是非常难的。—个风筝工人至少要实际操作三年以上才能达到熟练,才能扎出合格的风筝。从选竹料、打弯、劈条到扎制、蒙纸、绘图、上色等60多道工序,一丝一毫都需要细致。比如第一步破竹材,粗壮的竹子至少需要半年至一年的时间阴干才可以用,然后根据所需宽度、长短劈成织毛衣针粗细的竹篾,又脏又累的不仅仅是这一步,反反复复地削竹材工作,同样是在重复和枯燥中的坚持,只有这样才能把竹条修成合适的粗细,并保证均匀,其中的繁重对于任何一女性都是考验。接下来需要一手拿工钳,一手捏—根竹丝,将削细的竹条在酒精灯上反复烘烤,在火焰中细竹很听话地弯曲成型,就像变戏法一样,这叫弯竹材,这就看出了灵巧。杨红卫告诉我们,其实竹料打弯也是有要求的,必须向竹青—侧弯曲,这样弯曲后的竹料不容易回弹。缺点是容易拗断,浪费竹材,很多作坊也已经不这样做了。

打好弯的竹料就可以扎制成各种形状的风筝了。细线缠绕固定,简洁的骨架周周正正、左右对应、上下对称,再复杂的造型也一目了然。在这里风筝几乎人人会扎,但出于降低制作成本,提高制作效率等因素的考虑,很多人逐渐忽略了传统的文化内涵。能遵循古法的人越来越少,很多必要的细节,因为太繁琐被省略掉。比如这最简单的扎线,很多作坊嫌麻烦,不再使用线绳,而改用胶粘,这样表面上看风筝是一样的,其实很容易造成脱胶。而杨红卫制作的骨架精益求精的态度几十年如一日。我們看出来了,这细细的线绳里也倾注着艺人对风筝的热爱。

接下来刷糨糊、裁纸、贴糊、拉伸、微调、抚平,每一步依然是纯手工打造。杨红卫说她每天都是这样繁琐中的重复,但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每个细微之处彰显出艺术的非凡品质,也就是说她为每—件风筝赋予了灵魂。在杨家埠,风筝由机器加工的越来越多,经济效益增长明显,尤其是很多厂家纷纷采用印制风筝面,把高科技引入了风筝制作,成本和工艺降低,产量提高了,但高效率的流水线却很难让工艺透出精致。杨红卫依然坚持每一个风筝都用绢丝手工绘制,她的风筝有骨有肉,更有神。她的绘画艺术是另—种绝技,我们见证她用流畅的线条、鲜艳的色彩、对比性强的风格为每个风筝赋予了独特的生命。我们也赞叹这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最让人称赞的是《百子呈龙》,它属于长串风筝。每一节画面都不一样,每一幅都是她精心选取的民间故事,每一件都是蕴含颇多国学文化的艺术品。构图和色彩中带着潍坊木版年画的影子,喜庆而又生动,而那龙头,更是精品中的精品,色泽鲜艳,栩栩如生,好似即将腾云驾雾从她的手中飞出来的感觉。这样的风筝飞上天,真是不折不扣的“飞上天的年画”。

风筝主要是通过血缘关系代代传下来的,每一代的传承者又或多或少地根据个人的审美趣味,发挥各自的创造性,进行了加工变化,形成了推陈出新、精彩纷呈的风筝谱系。艺术需要传承,优秀的传统也要坚持,但是在坚持传统的同时也要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在杨红卫的工作室,她向我们展示了最近完成的作品:把老鼠娶亲的传统民间故事,制作成一个筒子风筝,以前的筒子风筝造型多宫灯为主,在她的手中,一抬大花轿为主体,抬轿的,还有羞涩的老鼠新娘,一个不少,就这样热热闹闹地呈现出来,花轿上面的宫灯还能在风中转动,真是妙趣横生。为了带出去展览方便,她专门改变传统设计,让风筝可折叠,可插接,既方便包装运输,又可快速拼装,这风筝不仅精巧喜庆,最重要的是仍然可以轻盈地翱翔蓝天。“一级风起飞,五级风不折”是风筝的质量写照,这样震撼心灵的不光是风筝,更是对风筝的匠心精神。

在杨红卫的工作室,也陈列了很多的获奖证书,这大放异彩的风筝,为杨红卫带来了诸多荣誉,她被众多赛事展览邀请,参加比赛。她的工作室,也不断地有参观者前来一探风筝艺术的魅力。我们采访时,恰好遇上—批北京的大学生,这些天之骄子们也被这最朴实同时也是最华丽的艺术而折服。我们感觉到这不只是风筝,更是—种传统民间文化。作为民间文化的继承者,近几年她更多的还有作为民间艺术家的传承和担当。于是她和她的风筝走进校园,走入社区让更多的人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她也带着风筝走出潍坊,走出山东,带到世界各地。这种跨越代际和地域的传播,使潍坊风筝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其意义远大于制作出精美的风筝本身。如今,杨红卫风筝已名扬海内外,“杨氏风筝”愈加焕发活力。

猜你喜欢

潍坊年画风筝
马可·波罗与潍坊风筝
809名实习师生乘“定制”专列回家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风筝之都潍坊
学做风筝
羊年画羊缪印堂
缪印堂的“年画”
潍坊和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牛年画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