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话回访在献血不良反应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17-05-31卢丽霞黎添华张倩伊曾娟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不良反应

卢丽霞 黎添华 张倩伊 曾娟

[摘要]目的 研究电话回访在献血不良反应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番禺区中心血站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的献血者4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0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于献血后第1、3、7天进行电话回访,比较两组献血反应后和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及再次献血行为,以评价干预效果,并调查实验组对电话回访服务的评价。结果 干预前,两组不良心理状态及对照组常规护理前、后不良心理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实验组干预前、后的不良心理状态和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再次献血人数比对照组多,不再献血人数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电话回访服务给出了高度评价,家人支持再献血评价选择是的占97.5%,增强献血者安全感和对血站信任感评价选择是的占98.0%;增加再次献血的信心评价的占99.0%,其余五个选项选择是的均为100.0%。结论 对献血不良反应者进行电话回访,是一种有效且简便易行的护理服务形式,可疏导献血者不良心理,消除献血反应带来负面情绪,并得到献血者充分认可,促进其再次献血。

[关键词]电话回访;献血;不良反应

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一般为1%,它是献血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应激反应,因献血者的生理、心理及采血环境、医护人员工作态度、技术等相关因素引起的以血容量急剧下降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面色苍白、四肢无力、出冷汗,严重者可出现惊厥、抽搐等。出现过献血不良反应献血者大部分心理上会出现一定负面情绪,甚至有部分认为献血有害健康。为了消除他们顾虑,我站采取电话回访护理干预方法,建立血站和献血者的互动空间,提高献血者对血站信任度,消除献血顾虑,以增强献血者再次参加无偿献血的信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選择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广州市番禺区中心血站出现献血反应的400例献血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1)符合卫生部颁发的《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参考标准》;(2)年龄为20~55岁;(3)体健,意识清晰;(4)依从性强,愿意接受本课题研究。将入选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00例,对照组200例,实验组中男96例,女112例,平均年龄(36.2±10.3)岁,体质指数为(24.65±3.46)kg/m2;对照组中男98例,女102例,平均年龄(35.6±10.2)岁,体质指数为(24.7±3.4)kg/m2。两组献血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献血不良反应常规护理:饮温开水,采取头低脚高位,头偏向一则,擦汗、保暖,必要时遵医嘱口服葡萄糖溶液或者注射50%葡萄糖注射液。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于献血后1、3、7d实施电话回访干预措施:(1)第1天电话回访:了解献血者献血后身体及心理情况,解答献血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再次宣教献血知识,进一步消除顾虑。对部分仍有疲惫、头晕或全身不适感的献血者,嘱其饮食上适当增加营养及注意调整好休息时间,不要熬夜,如不适感加剧可随时致电回访护士工作手机号码。(2)第3天电话回访:大部份献血者身心已恢复健康。回访时对他们勇于献血帮人的行为表示肯定及感谢,让他们回忆想帮助有需要病人而献血的初心,建议他们在网上看看第五届广州市道德模范伍志伟成为番禺区无偿献血冠军的事迹,这有助于他们克服恐惧再次献血的心理阴影,鼓励他们再次加入献血队伍。而对于部分献血者受家人或朋友影响,认为抽血后会把人血液的精髓抽走,导致其心理上总觉得人很疲惫、无精神及全身感到不适。此时,护士在回访时要耐心听他们诉说身体状况及内心顾虑,及时用关心、和蔼态度对他们诉说情况作出科学合理解释,并邀请他来血站观看已多次献血的献血者献血经过及对献血的看法,以消除他们疑虑,尽快恢复身心健康。(3)第7天电话回访:告知献血者血液检验结果及番禺、南沙两区临床用血供需情况。针对献血者这次献血出现不良反应原因建议下次再献血时应注意事项(如睡眠要充足、不宜空腹献血、紧张的可找曾献过血的朋友陪同献血等),可避免下次献血出现献血不良反应发生。(4)建立微信群:在第7天电话回访过程中征询献血者同意后,邀请他们及家人、朋友加入微信群,告诉他们血站会定期在微信群中发放血液相关知识及献血的信息,如他们有疑问可在微信群中提出,我们会及时作出解答。微信群可促进献血者们进行交流互动,通过互动还可以帮助某些献血者尽快脱离不良心理,重新建立再次献血的信心。

1.2.2评价方法 (1)献血不良反应者的心理状态。自行设计“献血不良反应者心理状态调查表”及做信度及效度检验,该表的内容效度为0.82,Cronbach's α系数为0.72,重测信度为0.85。在实施电话回访前,对两组的精神紧张、担忧、有恐惧感、献血对身体有害及害怕再献血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及比较;实验组实施电话回访干预6个月后,对实验组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和实验组干预后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及比较,调查表的有效回收率为100%。(2)献血行为。实施电话回访6个月后,对两组不再献血及再次献血人数进行调查观察及比较。(3)实验组对电话回访服务评价。自行设计“实验组对电话回访服务评价调查表”及做信度及效度检验,该表内容效度为0.88,Cronbach's α系数为0.78,重测信度为0.82。通过该表了解实施电话回访6个月后,实验组对8个项目的评价:有必要电话回访、电话回访有被关怀的感受、电话回访能消除不良心理疑虑、电话回访体现以献血者为中心的现代服务理、增强献血者安全感和对血站信任感、增加再次献血的信心、家人支持再献血、对电话回访的服务是否满意。调查表的有效回收率为100%。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2.1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后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两组干预前及对照组常规护理前、后精神紧张、担忧、有恐惧感、献血对身体有害和害怕再献血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实验组干预前、后的不良心理状态及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干预6个月后两组献血行为的比较

干预6个月后,实验组再次献血人数多于对照组,不再献血的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6个月后实验组对电话回访服务评价

干预6个月后,实验组对有必要电话回访、电话回访有被关怀的感受、电话回访能消除不良心理疑虑、电话回访体现以献血者为中心的现代服务理念及对电话回访的服务是否满意这五方面评价选择是的均为100.0%;家人支持再献血评价选择是的占97.5%,增强献血者安全感和对血站信任感评价选择是的占98%;增加再次献血的信心评价选择是的占99%。见表3。

3.讨论

由于每位献血者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不同,对献血知识及献血注意事项了解情度不同,导致部分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现象,出现不良反应后献血者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紧张的心理,为减少因献血给献血者带来的心理负担和压力,我站对献血不良反应者实施献血后第1、3、7天电话回访护理干预。电话回访是一种随着医学模式转变而出现的开放式、延伸式的护理服务形式,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随访过程能省时、省力,且较为经济、快速,是血站走向社会、节省资源的护理延伸方式。本研究护理干预措施可消除献血者产生假性不适现象,重归献血队伍。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心境)有一致性效应,当人们处于一种恐惧、不安的情绪状态时,倾向于选择和加工与该种情绪相一致的信息,而心理状态及配合程度密切相关。一个有不愉快献血经历的献血者会将他的献血经过与家人及朋友分享,我们要保留住献血者及避免献血负面信息扩散,关键是要为献血者提供超越献血者期望的优质护理服务。从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后,干预前两组不良心理状态及对照组常规护理前、后数据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实验组干预前、后的不良心理状态和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实验组献血行为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实验组献血者对电话回访服务给予充分的肯定,100.0%认为有必要进行电话回访,具体数据见表3。从以上数据说明,献血反应是献血者献血时的生理、心理以及采血环境、采血工作人员的态度和技术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综合不良反应,真诚地对待每一位献血者,这样可以消除献血者的顾虑,鼓励再次献血行为。电话回访再次架起护士与献血者沟通的桥梁,提高了护士的专业水平和健康教育的质量,其护理干预模式以献血者为中心,事事为献血者着想,着实解决存在问题,给献血者带来受重视、获得尊重和满足感,并获得了献血者及其家人的一致好评,真正服务于献血者。为更好地发展无偿献血工作,医护人员需针对影响献血反应的因素采取有效措施,这种有针对性地影响献血者心理和行为特点护理,是优质护理模式的延伸。

综上所述,电话回访护理干预研究是以提供超越献血者期望的优质护理服务为目标而开展。它使血站的护理模式不只局限于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期间,在后续护理过程中让护士和献血者之间建立共同信任关系,在法、情、理各方面进一步有效地拉近护理人员和献血者的距离,让献血者思想上对血站出现归属感,排除影响再次献血的相关因素,树立血站良好形象,使他们重新加入献血队伍,为献血队伍建立和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本措施值得血站广泛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不良反应
不同剂量黄体酮治疗无排卵性月经失调的对比分析
综合护理干预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抗凝药治疗的影响
32546例疏血通注射液医院集中监测研究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