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方多粘菌素B应用肛周脓肿术后切口的临床观察

2017-05-31王昆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2期

王昆

[摘要]目的 通过复方多粘菌素B乳膏外用于肛周脓肿术后切口,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包括切口面积及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分析其临床使用价值。方法 筛选我院肛肠科2015年1~12月住院部收治68例临床确诊为肛周脓肿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4例,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均给予常规抗生素药物静滴(奥硝唑注射液)抗感染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后换药使用复方多粘菌素B乳膏外用进行9d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换药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外用治疗,通过观察治疗每3天后的肛周脓肿手术切口情况进行效果评价,观察指标包括切口面积及复查血白细胞计数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达82.35%,同比对照组患者的52.94%,临床结果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切口面积及白细胞计数,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复方多粘菌素B乳膏应用于肛周脓肿术后切口,可以有效的抑制切口表面细菌繁殖,减少创面分泌物,起到快速消除炎症,干燥创面,加速切口愈合时间,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复方多粘菌素B;莫匹罗星;肛周脓肿切口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指在肛门和直肠周围的软组织间隙中发生的化脓性感染;这些脓肿最终在肛门附近的体表形成肛管或直肠下段与会阴部皮肤相通的慢性感染性窦道,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肛肠疾病中的常见病,发病高峰年龄在20~40岁。西医认为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肛隐窝腺体感染导致,位于齿线并开口于肛窦的6~10个肛腺,腺管向外下方伸展于粘膜下层,有一部分腺管穿过内括约肌,由于肛窦内容易积存肠道细菌和损伤,是造成感染的诱因,感染由肛腺管进入肛腺,并通过腺体的走行方向和穿行范围向周围扩散到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形成各种不同部位的脓肿,肠道细菌通过肛腺引起括约肌间隙感染,感染灶沿下行的纵肌纤维引起低位括约肌间脓肿;沿下行的纵肌纤维引起高位括约肌间脓肿;向后可以穿过肛管后部薄弱的MIMOR三角形水平位间隙形成深部脓肿,脓肿还可以向一侧或两侧坐骨直肠窝扩散而形成单侧或双侧坐骨直肠窝脓肿。而导致肛周脓肿的细菌种类多为链球菌及大肠埃希菌,葡萄球状菌,魏氏梭形芽孢杆菌和其他厌氧菌,多为混合感染。此外,肛管直肠外伤,克罗恩病,结核,肿瘤和肛周手术均可以导致直肠肛门周围脓肿。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此病属于古代文献中的脏毒,肛痈,悬痈,盘肛痈,鹳口痈范畴,其病因病机多为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厚味,引起湿热内生,热毒结聚而致;或因肌肤损伤,感染毒邪,淤血凝滞,经络阻滞,血败肉腐而成,也有因肺脾两虚,湿热乘虚下注而致。在治疗方面目前行之有效的临床手段是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方式,其手术方式的选择又需要以肛周脓肿发生的部位,脓肿的范围及脓腔位置的高低深浅具体分析,尤其以高位肛周脓肿的手术最为复杂,手术切口要保证彻底引流通畅,往往切口较大,或因脓肿范围广泛,引流切口较多,都使创面愈合的时間延长,并且因肛门为特殊区域,为重度污染部位,手术方式又多以切开旷置引流为主,术后切口因粪水污染,或粪渣残留创面而加重切口感染,导致切口延迟愈合,甚至长期不愈,给患者心理和经济上带来严重影响,笔者为进一步了解复方多粘菌素B对肛周脓肿术后切口影响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5年1~12月收治的肛周脓肿患者68例,其中观察组34例,男22例,女12例;年龄19~60岁,平均(39.5±1.2)岁,病程为0.5~3d,平均(1.51±0.21)d,高位肛周脓肿6例,低位肛周脓肿28例,对照组34例,男23例,女11例,年龄为20~61岁,平均(40.2±1.3)岁;病程为1~4d,平均(1 78±0.22)d,高位肛周脓肿5例,低位肛周脓肿29例。对本次研究选取患者的基本资料展开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所有实验对象均知情同意,且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症状符合肛门周围肿块红肿热痛临床表现。(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3)脓肿穿刺可抽出脓液。排除标准:(1)存在糖尿病、结核、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影响伤口愈合的疾病;(2)合并其他肛肠疾病如痔,肛裂,肛瘘等。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后均采用抗生素静滴(奥硝唑注射液)抗感染对症治疗,患者常规用药1周,2次/d,每日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外用换药2次。观察组患者手术前后除用抗生素静滴(奥硝唑注射液)抗感染对症治疗外,每日换药2次,每次外用复方多粘菌素B乳膏(浙江日升昌药业有限公司,H20061269),均匀涂于创面,适量。

1.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及切口愈合面积情况变化分析

观察组治疗前白细胞计数为(20.15±1.38)×10/L,治疗后白细胞计数每3天变化为(15.31±1.52)×10/L,(10.63±1.27)×10/L,(6 46±0.52)×10/L,对照组治疗前白细胞计数为(20.11±1.52)×10/L,治疗后白细胞计数每3天变化为(18.31±1.22)×10/L,(15.76±1.23)×10/L,(11.31±1.52)×10/L,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白细胞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每3日变化对比,观察组白细胞计数较对照组每日显著下降(P<0.05),疗效评定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切口愈合面积术后测量结果对比分析,观察组每3天数据分别为(10.12±0.35)cm2、(8.26±0.28)cm2、(5.10±0.72)cm2、(4.202±0.32)cm2。对照组分别为(10.36±0.45)cm2、(924±0.73)cm2、(7.55±0.82)cm2、(6.39±0.92)cm2,术后切口愈合面积两组比较术后第1天无显著性差异(P>0.05),自术后第3天开始每3天切口面积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

1.5疗效评定

显效:患者切口无明显脓性分泌物,切口干燥,疼痛瘙痒不明显;有效:切口少量脓性分泌物,切口较干燥,稍感疼痛瘙痒不适;无效:切口脓性分泌物较多,患者时常感肛门切口潮湿不适,疼痛瘙痒明显。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每三天白细胞计数变化及切口愈合面积情况。

1.7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以例数和(或)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术后每3天切口面积愈合情况

两组患者切口面积愈合情况比较术后第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术后第3天开始,每3天切口面积及数据比较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前白细胞计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后每3天白细胞计数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见表3。

3.讨论

目前针对促进肛周脓肿手术后切口愈合方面的药物有许多,西医以凡士林纱条引流为主,以确保切口引流通畅,避免切口感染,辅助以外用抗生素抗感染对症治疗,中医则多以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祛腐生肌的中药熏洗外用,虽亦有效果但起效较慢,复方多粘菌素B为多肽类抗生素,通过干扰细菌膜通透性与核糖体功能而导致细菌死亡,对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嗜血杆菌等有很好的抗菌作用,硫酸新霉素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阻碍细胞核糖体30S亚基相连结的蛋白质合成,引起期遗传密码错读而导致细菌死亡,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尤其对常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各种链球菌抗菌活性强,对革兰阴性球菌和某些放线菌。螺旋体。阿米巴原虫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此藥物的另一个优势是直接作用于切口表面,抑制细菌繁殖,保护创面肉芽生长环境,干燥创面,加快切口愈合时间。且外用通常很少吸收入血,极少引起毒副作用出现。

通过此次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从治疗后每三天白细胞计数情况分析观察组每三天均出现白细胞计数逐渐下降趋势明显优于对照组,尤其以术后第6天开始白细胞计数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说明患者炎症消除速度明显较快,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经过持续的治疗此阶段用药强度和药量浓度已最大限度发挥作用,药物中的多肽类抗生素直接通过切口创面渗透入血,抑制血液中炎性介质释放,从而使白细胞快速下降,与赵辩等人研究结果相同。并且从观察组患者切口愈合过程中面积测量数据指标来看观察组患者切口创面愈合时间对比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显著(P<0.05),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肛周脓肿切口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等细菌混合感染,而多粘菌素B中的多肽抗生素及硫酸新霉素主要抑制此类细菌生长,通过大量的吞噬杀灭,促进切口创面快速干燥,减少脓性分泌物生成,保护创面肉芽生长环境,从而使切口愈合时间加快,综上所述,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的临床应用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