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电知识分析与人身防雷方式分析

2017-05-30高任飞

科技尚品 2017年1期

高任飞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雷电发生的过程分别分析雷电的类型以及产生事故的特征,通过分析类型便于人们了解在不同类型雷电下采取何种方式保护自身的人身安全。

关键词:雷电知识;雷电类型;防雷方式

1 雷电的类型及其危害

1.1 直击雷

直击雷是云层与地面凸出物之间的放电形成的。直击雷能够在瞬间对地面上的物体造成致命的伤害,巨大的雷电电流流入地下,使得雷击点以及连接的金属部分产生极高的对地电压,因此会直接导致接触电压或跨步电压的触电事故。直击雷对人造成的伤害在1970年发生过,当时在我国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一个直击雷直接打倒了10名游客,其中有2名游客由于被电流直接穿入身体导致死亡。

1.2 球形雷

球形雷是一种球形、发红光或者极白光的火球,其运行速度大约在2m/s,球形雷能够通过窗户、烟囱口等一些通道直接穿入房内,十分危险。发生在1978年,在原苏联有一队五人去山上露营,当晚一个球形雷从空中直接闯入队员帐篷内,并在5个帐篷间跳来跳去,最终导致一人死亡,一人受伤。

1.3 雷电感应

雷电感应分为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两种形式。静电感应是由于雷云接近地面,在地面凸出物顶部感应出大量异性电荷所导致的。在雷云和其他部位放电后,凸出物地方的电荷失去了束缚,以雷电波的形式迅速向周围传播。电磁感应则是由于雷击后,巨大的电流在周围产生强大的磁场,这种磁场一般附属在金属导体上形成极强的电压,造成对人体的二次放电,从而损坏电气设备。例如在1992年的国家气象中心大楼就发生过类似的损害事件,当时一个落地雷直接击打中大楼,虽然在大楼顶部有避雷针,但是由于落地雷的电流强度太大,使得感应雷将楼内6条国内同步线路和一条国际同步线路击断,使得计算机系统中断了3天左右,造成了巨大的财产经济损失。

1.4 雷电侵入波

雷电侵入波是由于雷击而在架空线路上或空中金属管道上产生的冲击电压沿线或管道迅速传播的雷电波。雷电侵入波的传播速度大概为3×108m/s雷电侵入波能够直接侵入电气设备的绝缘,使得高压侵入低压造成严重的触电事件,根据调查表明,这类雷电侵入导致的事故发生率占据整个雷电伤害事件的70%。

2 人身防雷方式

雷电现象是一种自然现象,非人力所能更改,虽然如此,雷电造成的伤害却不是完全不能避免的。對于如何预防雷电伤害采取的措施手段是否正确也是关键性问题。

2.1 室内预防雷击

(1)在雷电来临之前,室内所有电器插头特别是电视机在室外的无线需要与电视机脱离。雷电是一种极强的电流,一般通过这些线路或者电器设备作为电流的导入体,因此在发生雷电时立刻拔出这些设备插电头,防止雷电通过这些插电头造成人们身体的损害或者财产的损失。

(2)球形雷容易从房子的通道内直接闯进来,因此在雷电来临时需要关好门窗,防止球形雷的闯入。

(3)雷暴时,人体最好是远离一些可能会传来雷电侵入波的线路或者电气设备,防止对人体造成触电,在雷雨天最好不要穿潮湿的衣服,不要靠近潮湿的墙壁或者其他地方,以防触电或者被雷电影响。

2.2 室外避免雷击方式

(1)雷电一般通过避雷针将其强大的电流引入地接引线中,因此在雷电发生时,避雷针以及地接引线存在很强的隐患问题,因此为了防止雷击事故的发声或跨步电压伤人,人体应该在雷电发生的情况下尽量避免建筑物的避雷针和其接地引线。

(2)在路边存在各种高压天线、电线杆、高塔、旗杆等物件,这些物件很容易成为雷击侵入波的导入体,因此在雷电发生时最好是远离这些物件,以免受到雷电影响,如果有条件可以进入有宽大金属构架或者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当中,例如金属壳的汽车或者船只等,但是类似于帆布篷车或者拖拉机、摩托车等在雷电发生时还是会存在一定的危险系数,应该尽量远离。

(3)像山丘、海滨、河边、池旁这些与水有关的地区也容易产生雷电事故,应该尽量远离,还有一些铁丝网、金属晒衣绳,孤独的树木或者没有防雷设施的小型建筑物这些地方由于没有防雷设施,在雷电发生时还是比较危险的,应该尽量回避。

(4)雷电天气最好是不要在空旷的地面行走,一般人在即将遭遇到雷电袭击的时候会突然感觉到头发竖起或者皮肤颤动的感觉,如果出现这类现象人应该以最快的速度反应过来并立刻躺倒在地,或者选择低洼处蹲下,双腿并拢,双臂抱膝,头部下俯,尽量缩小暴露面积。

3 总结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在雷电发生时容易对我们生命及财产造成一定的损害,但是面对无法改变的自然现象,我们不应该妥协害怕而是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及产生类型和以何种形式造成人们的伤害,分析完这些,对雷电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找出相应的正确预防措施,针对不同的场景和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尽量减少雷电对人们社会生活和经济的损害。

参考文献

[1]张萍,赵文光.基于云闪的雷电定位系统的误差分析[J].测绘通报,2009,(1):28-30.

[2]邓世聪,曹宁,冯杰.利用雷电参数划分深圳雷区分布[J].广东电力,2009,(1):35-38.

[3]董德文,贾栋祥.雷电流对弱电设备的危害及入侵途径分析[J].硅谷,2009,(3):35.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一中497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