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基因食品对人的信任的影响

2017-05-30邓家涛

科技风 2017年16期
关键词:风险信任

摘 要:转基因技术及其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让转基因食品逐渐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然而转基因食品带来了社会各界不断的争议和对人的信任产生影响。转基因食品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并带來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可能对国民健康、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转基因食品的概念及转基因食品发展历史的概述,分析转基因食品可能带来的风险以及转基因食品对人的信任的影响,分析公众对转基因食品不信任的原因,提出合理的个人建议。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风险;信任

1 转基因食品的概念及其发展的历史

转基因食品的概念:转基因,是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的重大突破之一,是人类改造自然又一次飞跃性进步,将生物学研究从宏观转向了微观,具体是指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即生物部分性状或机能有目的的发生改变,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外源性基因转移到某种特定的生物体中。例如将鱼的抗冻基因转入西红柿,让西红柿可以抗寒生长。例如把某些病毒的基因接入玉米、大豆的植株中,可以使它们抵抗病害的侵袭。[1]

通常,转基因食品被认为是人类可以直接或间接食用的产品或添加剂。主要包括:通过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对动、植物、微生物进行基因改造的产品及副产品,包括各种添加剂和加工食品的原料。人们通过转基因技术去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创造出特性更优秀的、性能更好的新物种或者食品原料,创造出的都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比如具有保健价值和高营养的食品或者有抗旱、抗虫、抗寒等特征的转基因作物。

2 转基因食品可能带来的风险

2.1 科技风险

科技风险指的是转基因食品在研发、生产、加工、流通的过程中带来的潜在威胁,主要是可能危及人体健康、生态环境的方面。转基因食品一方面能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改善食品外形口感以及保健功能,另一方面转基因技术打破了物种界限,植入了比如抗生素抗性标记基因。转基因食品的科技风险主要表现在可能产生过敏,营养成分可能变异,可能残留毒素等。转基因生物的入侵会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也可能会破坏非目标生物,也会降低生物的多样性。[2]

2.2 社会风险

社会风险的产生主要是随着科技风险产生的,也是转基因食品商业化可能带来的影响。从侧面来讲,社会构建和制度带来了转基因食品的社会风险,对其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影响。关于转基因食品在标识方面的规定,各国都不同。比如美国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是比较接受的,但是欧盟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非常严格。欧盟严格限制在食品中添加含有转基因成分的物质,禁止销售含有任何转基因原料的食品。在我国的情况不同,由于存在制度上的缺陷,同时还有各种现实因素,导致了市场监督不力,部分食品企业的标识不清楚或根本不做注明,这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造成社会风险。[3]

3 转基因食品对人的信任的影响

3.1 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不信任

转基因食品的问世及发展,其安全性一直颇受各界争议,此起彼伏。特别是转基因食品的致癌性,都成为学者争相的研究对象,例如中国的“黄金大米”事件。

在转基因食品名单里,大豆数量居首,绝大多数大豆为进口转基因大豆,国内的大豆产量很少。大豆的用途很广,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主要是用于榨油制成大豆油,剩下的豆粕能食用或者制成饲料,还有各类豆制加工产品,例如:豆皮,酱油等。这些产品都是日常生活被人们大量食用的,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公众对转基因食品问题非常关心,也是因为生活中有很多转基因相关的食品。人们不希望承担由此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消费者有时候会为了避免风险,直接购买标识有“非转基因”的食品油。[4]

3.2 公众对食品安全及食品安全管理的不信任

目前,我国有两部法规管理着转基因标识(质检总局的《食品标识管理规定》和国务院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两部法规侧重点不同,但是都是对转基因食品的标示规范化做出了相应规定。

但是,我国转基因标识监管力度不够,单从标识上来说都是显然不够的,因为标识是否为转基因食品有利于个人的选择,社会公众可以根据自己的了解采取不同的态度,购买转基因食品应该有选择权。

在我国,受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影响,转基因食品的产业化涉及到技术秘密,所以只有小部分转基因食品在小范围内进行披露,而大众最为关心的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则被有选择的部分公开,这样就导致了社会大众对食品安全的监督方的不信任,从而引发了信任危机。

3.3 带来社会关系的不信任

关于食品安全的各监管部门之间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可能不一致,导致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受到限制。食品安全和公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能满足人的最基本的两个需求,这两个需求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因此,转基因食品信任危机也带来了社会关系的不信任。在社会关系中,社会公众和科学工作者、社会公众和相关部门、社会公众和媒体工作者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沟通少也导致了社会关系中的不信任。科学工作者、政府和企业应当更多的考虑公众利益,让社会公众有更多的知情权,更多的从正规渠道了解到准确、及时、全面、透明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信息。

4 公众对转基因食品不信任的原因

4.1 科普活动效果不佳,公众参与度低

一方面社会科普活动少,一方面科普内容单调不符合公众需求,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信任度很低。同时,社会公众认为生活节奏较快,没有空闲时间参加科普活动。公众关心的根本问题是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但是在很多科普报道中所提供的科学事实不能直接给出答案。另外,由于转基因食品的技术特点,属于学科领域内高、精、尖的范畴,大多数科普活动的专业性太强,无法深入浅出。所以即使是组织开展了此类科普活动,在参加积极性上,普通的公众也是相当低的。但是让公众亲身体验,参加有关的科普活动又是大众最为信赖的获取信息途径之一,所以虽然参与积极性低,但是我们仍旧要积极开展活动,力争将活动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4.2 相关监管机制不够透明

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产业化可能会涉及到申请人的技术秘密甚至国家机密,有些是不便于公开或者有公开标准的。这就导致信息公开不能及时主动,同时食品安全各监管部门之间管理技术标准、规范不统一,监管机制不够透明,导致相关部门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4.3 媒体缺乏公正客观的信息传播

互联网快速发展,相关部门监管和规范欠缺,网络充斥着不實不客观的信息,这些会干扰社会公众的客观决定和正确判断。现在以网络媒体为主的媒体覆盖面甚广,而有关转基因食品的信息就通过媒体进行大肆传播,甚至很多信息缺乏科学的论证,在传播过程中缺乏客观、准确的精神。最终会误导社会公众,这会造成社会恐慌和舆论乱象。舆论乱象可能会导致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错误认知,导致大部分的公众不能客观判断信息的正确性。转基因食品具有很多特性,比如知识性、专业性等,从本质上就决定了转基因食品的专业特质。媒体人是非专业工作者,有时缺乏知识背景,不能了解全部客观的转基因食品相关知识。媒体人如果缺乏公正的信息传播精神,会对公众产生误导。

5 建议

5.1 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高信任度

面对公众科普参与度低,科普效果不佳的情况,相关部门应该加大科普宣传力度。要鼓励一些公益性机构加大科技成果的科普化,让想参加的大众积极参与其中,定期定点去举办科普活动。可以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采取不同形式的科普活动,让科普更易于大众理解,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达到传输正确知识的目的,提高信任度。

5.2 建立透明机制,增加普遍信任

从制度上着手,强化相关部门的行动力,切实提高对转基因食品风险评估和检测能力,从源头上加强管理转基因食品的信息,建立与之相应的信息透明机制。

政府应该建立转基因食品安全信息透明机制,搭建农业、工商、卫生、质检等多部门联合的平台,搭建转基因食品信息的联合公告平台,并定期公开安全评价审核结果。要让社会公众有更多的知情权,让社会公众从更多正规渠道了解到准确、及时、全面、透明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信息,这些也更有利于转基因食品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5.3 加强监管,媒体要客观公正传播信息

媒体人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要遵守职业操守,同时要加强对转基因相关科学知识的学习。媒体工作者在转基因食品信息的传播中要保持严谨客观的态度,避免为了制造轰动效果而产生的人为炒作,要给公众传达科学客观的知识和信息,要避免造成社会恐慌和舆论乱象。这些都会导致社会公众的心理恐慌。相关部门要对可能误导公众的错误舆论信息及时澄清,对社会公众的风险认知加以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周萍入,齐振宏.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健康风险与生态风险认知实证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10.

[2]赵冬梅,纪淑娴.信任和感知风险对消费者网络购买意愿的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和管理,2010,29(2):305-313.

[3]马述忠,杨枫.转基因农产品的经济伦理学视角分析和启示.[J]农业技术经济,2004(6):13-14.

[4]卢菲菲,何坪华,闵锐.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信任影响因素分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2-77.

作者简介:邓家涛(1992-),女,汉族,硕士,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

猜你喜欢

风险信任
关于信任:最重要的十件往事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风险和监管问题研究
浅析应收账款的产生原因和对策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企业纳税筹划风险及防范措施
信任
因为信任 所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