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思考

2017-05-30郭志壮

大东方 2017年2期
关键词:现代化传统文化

摘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在于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更在于文化的现代化。就中国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指向。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既要打破原有的“古今”二元分立的思维,又要突破“中西”二元对峙的观念,更要消解“体用”二元对立的倾向。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化

当前,经济发展对其文化含量的要求日益提高,文化建设亦显示出其越来越强的经济功能,文化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特别需要文化精神的丰富底蕴,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文化。

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精深博大。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着顽强的绵延性和鲜明的扩散性,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深深地渗透到人们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价值取向、心理状态之中,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构成当今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同时,中国传统文化是精华与糟粕共存的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诸如:刚健自强的基本精神;天人和谐的科学理念;以人为本、人格道德为尊的人文传统等等,这些都充分表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强烈的历史穿透力,在当今仍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和时代价值。然而,历经数千年传承发展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即便光辉灿烂,但受到历史局限性、阶级局限性以及人们认知的局限性,其中也存在不少封建性、宗法性、保守性和专制性的因素,这些因素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糟粕的部分,与当今社会所提倡的民主、开放、创新等现代理念格格不入,使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面对重重困局。

一、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困局

(一)严格的封建宗法制度造成现代转型的困局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严格的封建宗法制度有着密切联系。中国的社会伦理、国家伦理都是从家族伦理演绎而来,“国”与“家”彼此沟通,国家是家庭的扩大与延伸,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就在宗法原则指导下确立的以父子—君臣关系为人格化体现的伦理—政治系统。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出来的等级观念、家长制作风、独裁制度,与要求自由、平等的现代民主观念、民主制度不相符合,导致现代化进程中民主意识的形成、民主风气的营造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阻碍。

(二)普遍轻视科学的观念造成现代转型的困局

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技术成就,但中国古代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并不重视科学技术和科技人员的价值,缺乏对科学技术及其作用的认识,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失去了内在驱动力。同时,在社会生产生活中,考取功名成了古代中国大多数人的追求,国家的制度与管理非常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受到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与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少内容带有“迷信”的成分和色彩,在较长时间内愚昧了广大民众,使民众的心灵遭受蒙蔽与毒害。

(三)严重的保守意識造成现代转型的困局

崇古薄今是整个古代社会普遍的心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也有强调变革进取的思想火花闪耀着,但总体上,时常表现出对传统道德文化的盲目尊崇,而疏于开拓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保守思想与观念,造成了中国国民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和夜郎自大、盲目排外的心理。崇古薄今的取向,将不利于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而且会阻碍人们竞争观念与开放意识的树立。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所表现出来的消极、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心理是封建宗法社会的产物,是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的产物。这些思想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自身存在着某些反科学、反进步的因素,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传统以其巨大的惯性力量,将其消极影响扩散实践的各个环节和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障碍,成为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绊脚石。

以上的论述,透视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有其积极影响,同时也存在对社会发展的消极效应。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使其在现代化语境下发挥传承、融合、创新优势;同时,我们惟有拥有正视中国传统文化糟粕的勇气,理性地对其分析、鉴别、取舍和解构,努力探索一条现代转型的路子,其一,要用辩证的方法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其二,以“世界眼光”来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超越”民族的狭隘界限,从世界文明史的角度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有历史高度和哲理深度的“反思”。其三,要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新方法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此外,传统文化现代化必须赋予传统文化概念以新的时代内涵,传统文化现代化不能照搬传统文化,而是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改造和创新,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概念加以改造,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只有这样,我们的中国文化才有生命力,才有走向现代化的希望。

参考文献

[1]郭万敏、巩建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及其主导力量探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06:132-136.

[2]任丽梅,“国学热”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再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0:107-113+160.

[3]伍文彬,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07:35-36+46.

[4]薛安泰,论传统文化现代化[J],学习论坛,2004,01:25-26.

作者简介

郭志壮(1989—),女,汉族,山西省吕梁人,法学硕士,单位: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方向: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猜你喜欢

现代化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边疆治理现代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