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与道德培养关系研究

2017-05-30王虹玉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7年2期
关键词:德治文化建设法治

王虹玉

摘 要:高校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法治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在高校教育任务及高校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建设和谐校园,达到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整合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和道德培养两方面的工作,应对两者关系进行有力探索与研究,使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为高校发展软实力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德治;法治;文化建设;高校

中图分类号:G 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17)02-0218-04

Abstract:University education has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future of the country and people,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ule of law culture and ideological and moral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as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ts necessary to effectively integrate the college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moral development for constructing better harmonious campus atmosphere,achiev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target and completing the education basic task. And its important to explore and research deeply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abovementioned two aspects,making both promote each other and contributing to the soft power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virtue;rule of law;cultural constructio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高校法治文化建設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研究,实则是在国家倡导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背景下,在高校内以教师、学生为对象开展的以“法治”与“德治”并重为目标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论文的主要内容围绕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明确高校文化建设的内涵并与时俱进地拓展;二是明确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与道德文化建设的意义;三是研究并拓展思想道德建设和法治文化建设融合的途径。

1 高校文化建设

高校文化建设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是优秀文化传承的载体和摇篮,是生产和推动文化创新的园地,它对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1.1 高校文化建设内涵与发展

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构成的观念形态的复合体。校园文化则是一个学校活的灵魂,代表着这个学校的发展理念,育人目标等,校园文化是提高学校每一位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思想武器。高校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文化代表着社会文化的最前沿,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任务。在不同的时期,高校文化建设面临着不同的挑战。新时代下,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经济利益、不同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多样等变化,从而出现了社会群体在思想观念、文化意识和价值取向上的多样性,对高校文化和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带来不小的冲击。此外,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网络时代迅速发展,文化通过新媒体交流日益增多,东西方各种思想文化和不同流派的思想碰撞愈加激烈,思想政治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显得更加复杂和尖锐。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构建符合时代潮流、积极向上、经得住时代考验的高校文化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1.2 高校文化建设对道德培养的载体功能

柏拉图说:“我们可以断言教育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他们可以把知识装进空无所有的心灵里,仿佛他们可以把视觉装进盲者的眼里”,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教育不仅仅是人的训练,不仅仅是管束,教育是让人的生命更加悠长、光明磊落,是对灵魂的教育,是高尚的培养,是理性知识的堆积,是终极价值的塑造。

道德培养无疑是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目标,道德是一种存在人们行为中起到约束、矫正作用的意识形态,代表着社会正面价值取向。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清华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高校是我国进行教育的主要阵地,无论是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发展还是文化的发展其终极目标都是为了人的发展。高校既是一个文化汇集的场所,又是培养人才的机构,高校文化建设是进行大学生道德培养的重要途径,道德培养应含于文化建设之中。

1.3 高校法治文化

高校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法治文化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为基础所形成的高校法律生活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公平、正义是现代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法治文化应体现为主体地位的平等性、民主和自由观念、人权与保障理念、诚实信用观念和法律权威和法律至上观等,高校的法治文化既应有中华文明中的精髓,又与时俱进地包含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高校是知识传播、文明播种、人才培育的主要场所,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创新的途径,也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引领者,是保障我国文化建设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和有力支撑。

除了高校的道德文化建设,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也应成为是高校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法治文化是以法治为取向建构校园文化的结果,是法治文化在校园这一特定区域的特定表达形式,它能代表着中国的法治精神,体现着中国的法治理念、价值取向与行为指引。全体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学生所形成的校园法律关系所指向的包括主体的法治精神意识、制度规范、主体的行为方式和客观的物质载体等。法律关系中的主体法治意识是高校法治文化和文化建设中的的核心内容,制度规范和建设文化是高校法治文化重要的内容。两者相辅相成,高校的思政理论哲学及意识形态的教育与发展,就是以制度规范建设为基础原则,又在发展中形成不同的制度。

2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与道德培养共同推进的意义

法治与德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法治对德治具有重要的保障促进作用,德治为法治提供坚实的思想政治保证。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更是说明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在高校建设中同样是这样,法治与德治应当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应当结合二者进行建设,坚持法治文化建设与道德文化建设并重。

法治与德治并用能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法律和道德作为约束或教化人们行为的规范,同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规范体系。法律与道德作为指导或教化、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规范,因各自特点与作用机制的不同,不可避免地在规范或教化人们思想与言行时存有空缺,法律的不足之处,可以被道德所补充,反之亦然,这就在相辅相成中促进了法治与德治的双向互动。

3 坚持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与道德建设几个途径

3.1 教师主体的教导模范作用

高校文化建设中坚持法治文化建设与道德文化建设两者并重,关键是教师自身作为表率,起到模范教导的作用。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高校应有其自身文化的自觉性和育人的模范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关系是明确的,教师处于主导性的地位,通过“引”、“导”,从而发挥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悟。在教学任务的安排上,教师主要承担着任务的安排和指导的角色,组织学生通过整合将学习资源充分利用,通过批改和评判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引导学生掌握专业文化知识,领悟文化价值,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体现在:通過教师的引导,教育学生拥有法治的理念,学会遵纪守法,从而推动高校的法治文化建设。

教师的主导性地位,首先体现在教师始终保持良好的形象,以自身影响学生。教书育人,教师自身形象对受教育主体具有极大的示范性,良好的品行能潜移默化,学生与教师的品行形成互动。在依法治校的推进过程中,教育主体若首先具备先进的法治理念,是依法治校在学生群体引起反响的前提条件。首先是教师要有遵守规章制度、遵守法纪的的言行,学生边行边观,教师的表率作用才会在学生中发挥作用。

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教师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教育者在教学或教育过程中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应做到不偏不倚,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大学生。在教学和管理中,不能根据对学生某一行为带来的基本印象的好坏给予区别对待,更不能基于学生的成绩好坏来判别优秀与否。不能因为自身的一己偏好就偏袒某类学生群体。尤其在成绩考核、奖学金评定中,要严格按照评定标准来打分,不能因为看不惯某学生就挂其科,或随意提高量化加分。在未有规章明细的前提下,不能基于不合理的因素随意增减分数。对于涉及到学生自身利益的教学、管理中的重大决策,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并听取学生的建议。

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必须坚持平等、坚持尊重学生,想学生之所想,在了解的基础上理解学生。90后的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更多是互动性的,他们拥有充分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需要的是分析和组合,需要的是老师的方法和技巧式的指点,摆脱了传统教授的模式。老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互动、引导下共同成长。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摆脱传统被动、不平等思路,对学生要做到充分尊重。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和整体的需求,适时调整教学思路,根据学生的个性和思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平台,运用自身的经验和技能给予学生良好的建议,鼓励学生的创新。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性地位。

3.2 完善高校制度建设

坚持法治文化与道德文化并重,要进一步推进法治文化与道德文化相结合的高校制度建设。首先,高校学生管理应实现法治化。良好的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应是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在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基础上,充分吸收意见、符合最广泛学生利益、有良好的沟通渠道并保持渠道畅通的机制、形式上是完整、统一的规范体系。这个规范体系应能够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现代的教师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等3方面能充分结合。为了更好地体现高校规范制度的法治性,要做到程序上公正和实体公正并重。程序的民主和公正原则的坚持对于保障与完善高校制度建设尤为重要。法律制定时要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后要发布并征求意见,高校的制度建设的法治化也应借鉴这一点。在非管理层面如涉及学生的利益,涉及学校与学生关系等方面的规则出台前,应采取公开调研、公开听取意见建议、公开听证等方式进行,保证程序上的公正性。在实体层面上,要公开涉及到的法律、法规,以供学生查阅并保证制定的规章、规范符合法律法规、符合相应的章程。对于不符合学生根本利益,严重违背学生合法意愿,不利于学校整体改革和发展的规范应有正常、畅通的沟通渠道,能及时地将信息传达,并及时反馈,不合理的制度、规范,学生群体应有权参与修改或否决。

但是,法律法规的管辖范围也是有限的,校内规范的领域也是相对狭窄的,有些问题可以通过民主公正的方式制定规范,但是,并不是校内所有的事务都是可以用强制性规范去实现的。鉴于这种管辖领域的有限性,高校管理道德规范可发挥重要作用。道德调整的范围很广,包括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以及传统美德等等。有法律法规规范的地方,道德可以让它更美好,缺少法律规范的时候,道德可以弥补它。道德具有无限、无形的评价机能,可以通过评判现实社会中的一切行为,从而引导校园内的学生的行为。为了能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人们越来越注重成本,看重收益,随之带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危机。从2006年的南京“彭宇案”到2011年的“佛山小悦悦事件”,都折射出如今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危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公民的道德缺失。这些年,由于过多关注经济发展,而忽略了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接班人,高校培养的人才应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唯有坚持“以德治校”,才能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道德操守,进一步影响更多的人,逐步改变社会上道德缺失的现象。

3.3 探索道德与法治相结合的教育管理机制

坚持法治文化与道德文化并重,要积极探索道德与法治相结合的教育管理机制。当代社会,育人的价值首先就是育德,因此,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国家始终坚持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高校作为育人的阵地,应时刻以此作为教育的目标,形成育德、育人的良好氛围。在道德的指引下,在法治的规范下将管理、教育等事务与学生利益、合法合规有机结合。王志强将其形象地解释为“泡菜理论”:即学生在高校生活,仿佛把白菜、萝卜放在泡菜水中,过了一定的时间,学生不但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发生了变化,而且道德品质、意志人格、理想追求、审美倾向等也发生了变化,就像白菜、萝卜在泡菜水的腌渍下变了味道一样。而且,泡菜水的味道,决定白菜、萝卜的味道,就是特定文化环境和氛围的熏陶和感染,也会使置身其中的学生带上特有的文化烙印。

道德与法治的结合,首先培育法治文化。我国有良好的道德基础,从中国古代开始的道德到当代道德文化的凝练,让我们意识到,在高校實现道德和法治的结合,首先应培养高校法治文化。近几年,学生砍杀教师、杀害舍友、因琐事投毒等恶性事件的频发呈现出突发性、团伙性、凶残性的趋势。大学生犯罪率攀升反映出学生缺乏基本法律知识,更缺乏法律信仰和法律思维,无视法律的威严,也反映出他们对自身权利的漠视和对他人生命的不够尊重。制定符合校园文化、校园安全相关法规以及实施普及十分重要。我校也在当前的环境下,为培育法治文化,强化大学生法治意识,积极开设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从校内、校外安全、民事、刑事安全、人身、财产安全等多方面建设和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其次进行教育也应当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需要法律法规和道德引导共同发挥作用。法治和德治的工作应同时并行。法治的思维和法制的强制性约束与道德的潜移默化在校园内各行其道。而以规范为中心的约束机制能给予违反规范者处罚。并结合道德规范的内容,建立道德缺失和失信教育警示、反面教材警示机制,将大学生的失德失信行为记入诚信档案,促使大学生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制度保障。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阵地,想要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需要坚持法治文化建设和道德培养并重并用这一方式方法。作为高校的年轻教师,作为年轻的法学教师,不仅要探讨法学的教育教学,更要思索在教育、管理等实践过程中,教师在高校法治和道德发展中的主导性地位,用自身的实践带动身边的人和事,教师要有整体意识、主体意识。和谐、稳定、法治的校园环境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加强法制建设,坚持道德培养,培育出德行兼备,懂法守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戴仁荣.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以南京高校为例[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2]黄永炎.法治文化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 人民政坛,2000(2):34-35.

[3]李希聪, 吴文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高校法治文化建设[J]. 民族论坛,2015,363(1):48-51.

[4]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全文[Z].新华网,http://www.js.xin,2014.

[5]杨 双.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8(3):34-35.

[6]尹晓敏.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7]王志强.大学文化建设与育人的深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5):14-16.

(责任编辑:许建礼)

猜你喜欢

德治文化建设法治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以德治企,诚实守信
——湖北亿立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法治与德治并举的哲学思考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从不等式证明的激活策略看数学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