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厚积、稳进、求通

2017-05-30薛永年

中国艺术时空 2017年2期

薛永年

【内容提要】林维既受民族文化的浸染,又受过舞美的训练,对造型能力与色彩敏感,在中国美术学院研读花鸟时,沿着中西绘画拉开距离的主张,回归借古开今的艺术道路。林维的写意花鸟画,欢快、饱满,和谐,靓丽,水分饱和,雍容大度。取法的范围,包括了宋人的勾勒设色,元人的细笔墨花,明清的淋漓水墨,还有双勾的白描,纯以彩色图之的没骨,可谓不拘一格。

【关键词】林维 写意花鸟画 不拘一格

人们之所以需要花鸟画,在于花鸟画不仅能再现鸟语花香,欣赏自然美,还可以用诗人的眼光借物抒情,表现生命的情怀、环境的渴望、自然的生机、天人的和谐、时代的气息、历史的智慧与和平的憧憬,表现理想、情操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近三十年来,在破除背离艺术规律的“花鸟画无用论”之后,花鸟画迎来了大好春光。从整体上看,相对贴近物象原貌工笔花鸟画,取得成绩比较显著。写意花鸟画则高度概括,形成一定的程式,距离生活实际较远,只能在继承的基础上突破,发扬传统,积极探索,从容稳进。

对传统的发扬,一是迁想妙得,营造诗歌一样的空间境象。二是心随笔转,发挥书法式的笔墨表现。三是按“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法则,开发对应物象与心象的写意图式。写意花鸟画创新的探索,具体表现为:精神性拓展、全景式构图、大语言意识、色彩的发挥,特别是在表现时代精神和新视觉经验方面的进取。

有些写意花鸟画家,醉心于树立个人风格,考虑形式醒目多,探讨精神内容少。甚至受市场拨弄,急于求成,心态浮躁、眼光褊狭,不是以继承师门的衣钵为满足,就是以对前人的搬前挪后代替自己的探索。更大的问题是,不能在民族文化的涵养下和适当的跨界中,深造求通。然而,来自福建的林维是个例外。

林维出生在闽西,不知不觉地浸染了传统悠久的民族文化。大学时代在上海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锻炼了融合中西又适应大众需求的造型能力与色彩敏感。工作多年之后,在新世纪之初,他入读中国美术学院的花鸟硕士研究生班,沿着中西绘画拉开距离的主张回归借古开今的艺术道路。

2009年,他又考取了中央美术学院的花鸟画博士研究生,导师是郭怡踪教授,我则负责指导他的论文。我发现,林维待人平和稳重,处事踏实从容,绝无心浮气躁。他的写意花鸟从明清入手,上溯宋元,下涉近现代诸大家,赵之谦的影响最为明显。同时他也比较注重学术钻研和理论思考,对传统颇有理解。

他的写意花鸟画,欢快、饱满、和谐、靓丽、水分饱和、雍容大度。具体而言,特点有三。一是广学博取,不拘一格。路子宽,面貌多,取法的范围,包括了宋人的勾勒设色,元人的细笔墨花,明清的淋漓水墨、还有双勾的白描、纯以彩色图之的没骨。他绝不拘泥于一种画法,而是踏踏实实地研究诸法,取为我用,并不急于定型自己的面目。

二是写而兼工,雅而偕俗。他的作品,不同于古人的孤芳自赏,也不同于当代有些画家的自说自话,而是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在个人与公众的沟通中,表达雅俗共賞的旨趣。他还学习太老师郭味渠适当地跨界结合,比如山水与花鸟的结合,工笔与写意相结合,泼墨与重彩相结合,也尝试传统之外的全景式的章法、大面积不止花叶的平面构图,表现强光与重色的感觉经验

三是重视感受,讲求品题。他继承了古代的“寓兴”传统,通过写生,亲临其境,发抒春酣、夏雨、秋光、冬雪的感受。他还善于通过题诗题句,迁想妙得,扩大画境。比如,画芙蓉飞鸟,题“换回春色秋光里”;画牡丹双蝶,题“蝴蝶乱飞花未落,东风庭院又春深”。他题诗题句的书法,近年往往用近似二爨的魏碑,方笔露锋,亦庄亦谐,恰好与饱满丰厚的花卉相映成趣。

在世界上,拥有最多花鸟画家的地域是中国,最早确立花鸟画科的国度也是中国。花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又处于与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联系之中。花鸟画独立成科,既反映了审美领域的扩大,造成了花鸟画的专业化,也可能导致视野的狭窄,削弱了这一独特艺术品种的文化含量与艺术表现力。

林维敏锐地觉察了这一点。他发现,历来卓有建树的专家,往往既专且通,饱览群书,博涉文史哲、诗书画,都是摆脱了分工与分科局限的通人。他的博士论文《通人画家郭味渠研究》,正是讨论这个被一些专家忽略的问题,他写意花鸟画艺术也正是按照“贵能深造求其通”的历史经验,厚积、求通,在艺术的大道上稳步地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