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亲的桑植

2017-05-30贺捷生

党的生活·青海 2017年8期
关键词:桑植红二南昌起义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本刊特邀著名军旅作家、82岁高龄的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将军,从女儿和一位老战士的角度,抒写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南昌起义总指挥贺龙及故乡桑植的儿女,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长壮大,为新中国的诞生视死如归的故事,文章激情奔涌,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又一次回到桑植,回到父亲的桑植,父亲的洪家关,父亲的芭茅溪,父亲的陈家河、刘家坪……我对桑植一往情深,源于父亲对桑植一往情深。因为这是父亲的故乡;因为这个故乡太博大、太厚重了,只有父亲的肩膀才能扛起来,只有父亲有资格用他不改的乡音对人们说:这是我的桑植,我的故乡。现在正是三月,正是桑树发芽的时候,桑植因到处生长着桑树而得名,漫山遍野的鹅黄,满山遍野的嫩绿,使我陷入了对一个人的回想和思念:120年前的3月22日,父亲贺龙就诞辰在桑植的洪家关。

我只知道桑植是湖南的边缘,地处武陵山脉北麓,鄂西山地南端。总之,野天野地,离不开一个蛮字。到父亲出生的时候,在它10426个山头下散落着白、苗、土家等28个民族。因为偏僻、封闭,各民族杂居,民风迥异而强悍,喜武、喜猎、喜斗。几十年前当地仍顽强地保留着一种习俗,人死在外地,不仅要把尸背回来,还要把魂叫回来,名曰“赶尸”。父亲的血管里,就流着这样的悍勇之血。他少小习武,12岁跟着任哥老会小首领的姐夫谷绩廷去赶马,当骡子客,在湘鄂川黔边崎岖难行的山道上翻山越岭,风餐露宿;13岁长成一个虎背熊腰、高大伟岸、天不怕地不怕的壮汉;1916年,他登高一呼,帶领几个兄弟,用人们常说的两把菜刀,砍了芭茅溪盐局税卡,夺得13支毛瑟枪,此后戎马一生,决非无缘无故。如果要寻找他血液中的基因,我觉得,既有桑植28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强悍对他的熏染,也有桑植的高天厚土对他的滋养。

1927年的9月29日,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带领不足千人的队伍到达江西永新的三湾村,在经过日后闻名的“三湾改编”后不久,我父亲作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站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南昌起义总指挥的位置上,打响了以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回头看,我们可不可以说,被无数革命先辈点燃的星星之火,有一把,就是桑植人贺龙,在他的故乡桑植点燃的?实际上,桑植作为故乡给予我父亲的,比这还要多。1927年深秋,南昌起义军在南下途中失败后,父亲跟着周恩来从香港辗转到党中央所在地上海。周恩来对我父亲说,贺胡子,把你的部队打光了,革命正处于低潮,先送你去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几年军事吧。我父亲说不去,我贺龙是大老粗,不认识外国的洋码字,还是让我回湘西拉队伍吧。就这样,1928年2月初,我父亲和他的入党介绍人周逸群一起,经洪湖回到故乡桑植的邻县石首桃花山地区,举行“年关暴动”,之后以这支农民武装为基础,逐渐创建了红二军团。1934年秋季,参与堵截中央红军的湘军主力回师湘西,集中对付红二、六军团。这时,连身为红二、六军团总指挥的我父亲也没有料到,部队左冲右突,打来打去,最后打回到了他的故乡桑植。用父亲的话说,是桑植用它颠连起伏的山峦掩藏了他这支部队,用浓郁的情谊和贫瘠的食粮喂养了他这支部队。也就是在桑植,红二、六军团利用它特殊的地形地貌,把对湘军取攻势、对鄂军取守势,颠倒过来,转变为对湘军取守势、对鄂军取攻势,把战线推进到湖北宣恩和恩施一带。这之后,换手如换刀,红军连续取得了忠堡和板栗园大捷,活捉了国民党军纵队司令、第41师中将师长张振汉,把满腹经纶、著有多部军事和地理学术著作的另一个师长谢彬斩于马下。我就在这时的捷报声中出生,父亲与刚成为我姨夫的红二、六军团副总指挥萧克,红六军团政委王震,额手称庆,给我取名为贺捷生。

许多人不知道,我父亲最早的名字叫贺文常,那个年代桑植的老百姓对他都亲切地直呼其名,就像老辈人读完三国,说起桃园三结义,都直呼刘玄德、张翼德、关云长。桑植那些不要命地跟着我父亲打天下的人,都以“跟随常兄赴疆场”为荣。这就是最让我父亲感到欣慰也最让他感到愧疚的桑植。我说桑植是父亲的桑植,就因为生活在桑植的28个民族,桑植的山川河流,稻米和苞谷,既给了父亲寻常人少有的血性和骠勇,也给了他驰骋疆场的一片天地,更交给了他无数的好儿女,无数的亲骨肉。2008年,我大女儿贺来毅做了一件让桑植的父老乡亲交口称赞的事:回桑植翻山越岭,走家串户,寻访革命烈士踪迹,自己动手摘抄、整理并自费出版了一部跟随我父亲打江山但最终献出了生命的革命烈士名录。成书之日,望着这本厚厚的名录,我们都吓了一跳:从大革命到全国解放,光是我们贺氏家族有名有姓为国捐躯的烈士,就有几百人;如果算上远近亲戚,有好几千人。再算上全县28个民族的殉道者,数以万计!都是同一个故乡,同一个籍贯,同一个桑植。翻开这本烈士名录,我相信,没有一个人的眼里不涌满泪水;捧着这本名录,没有一个人的手不颤抖。都知道,我父亲用两把菜刀闹革命那年,如秋风扫落叶,迅速在家乡洪家关成立了一支讨袁民军,从桑植带走一批人。这批人经过北伐战争的考验和洗礼,以师、团、营、连军官的身份参加南昌起义,有多少把血洒在了南昌城头!南昌起义失败后,我父亲赤手空拳回湘西举行“年关暴动”,又从桑植带走一批人。这批人渐渐成为红二军团的指挥员和战斗骨干,为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在面对国民党军从40个到80个团的重重“围剿”中,又有多少在刀剑丛中“流血身死”?后来,那是1935年,在父亲的红二军团与萧克的红六军团会师后,从桑植刘家坪紧追一年前踏上征途的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再从桑植带走一批人。这批人在二万五千里的长途跋涉中,斩关夺隘,忍饥挨饿,有多少倒在了皑皑雪山、茫茫草地?也就是说,从1916年的芭茅溪起义,到1935年长征,在短短20年中,我父亲从桑植带走一批批青壮年。但战争如秋风,一个县的人,即使像山上的茅草,那也经不起这样砍伐啊!

1928年上半年,我父亲收编地方武装3000多人,正式成立湘鄂边工农革命军,即后来的红四军,自己任军长,第一师师长的重任再次落在贺锦斋肩上。8月下旬,父亲率部抵达石门,频频扫荡团防武装和税务机关,所向披靡,声势越来越大。9月初,由于出了叛徒,红四军遭到敌十四军教导旅李云杰部和多股团防武装合围,军参谋长黄鳌壮烈牺牲。9月8日夜晚,敌收缩包围圈至石门泥沙镇。为掩护我父亲率主力部队突围,贺锦斋亲率警卫营和手枪连撕开包围圈,打退敌人潮水般的一次次进攻,直至中弹牺牲。贺锦斋战死疆场,父亲深为悲痛,几十年都为他感到惋惜。想想吧,一个南昌起义主力部队叱咤风云的师长,如果他能活下来,活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他該在我们这支军队的什么位置上?要知道,共和国十大元帅,有包括我父亲在内的7位元帅,都是直接或间接从南昌起义的部队中走来的。

在桑植,那么多人跟着我父亲走,经历了那么频繁、那么惨烈的战斗,大部分人倒下了。这些人有的在烈士名录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有的连名字也没有,成了石沉大海的人。尤其1935年7月在甘孜改编为红二方面军的红二、六军团,为掩护中央红军,晚一年从桑植刘家坪长征,过草地的时候,连草都被前面的部队吃光了,饿死或因无力求生而陷进沼泽地里的人,谁记得他们?解放后军队评衔授勋,江西兴国、湖北红安等成了著名的将军县,桑植原本最有理由成为将军县,但除了我父亲被授予共和国元帅,被授予将军衔的,竟凤毛麟角、寥若晨星。到这时,故乡的人才惊愕地发现,桑植被我父亲带走那么多人,但被他带到共和国灿烂星空下的,屈指可数。换句话说,跟随父亲打天下的桑植儿女,绝大多数死在了革命的路途上。解放后父亲从未回过桑植,是否因为无法面对那么多失去亲人的父老乡亲?我想,肯定有此因素。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共和国刚刚诞生,从故乡寄来的寻找亲人的信件,就像雪片那般飘落在父亲的书桌上,而父亲每当读这些信,都会眼睛湿润,叹声连连。那时已经解放了,安宁了,阳光普照,道路和邮路畅通无阻,但任何一个参加革命战争而需要寻找的人,恐怕都不在人世了。我查阅《辞海》,桑植和桑梓,因读音相近,两个词几乎并肩排在一起。词条说,桑梓即故乡,但比故乡的说法更古老,旧时指父母在屋前屋后栽下桑树和梓树,盼望儿女们思念故乡并早日归来。我想,父亲是知道桑梓这个词的,他也决不会忘记他那漫山遍野长满桑树的故乡——这个叫它桑植或桑梓都一样重的故乡!长征后再没有回去过,让父亲几十年念念不忘的桑植啊……

猜你喜欢

桑植红二南昌起义
乡村振兴视野下桑植民歌的创新研究*
南昌起义的代总指挥是谁?
湘西期间红二、六军团军纪的价值探究
桑植隧道监测方案研究
浅谈桑植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以传承人向佐绒为例
论红二、六军团会师南腰界的历史意义
桑植 卫生院住院费用全报销
十大历史瞬间浓缩长征
南昌起义参战人数考
叶剑英在南昌起义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