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雾天里的困惑

2017-05-30苏群

垂钓 2017年7期
关键词:浮头钓友大雾

苏群

雾,是我们垂钓时经常遇到的天气,多少年来,关于雾天能否钓鱼的话题一直是钓友所关心的。不少钓友说雾天难钓鱼,但是另一些钓友的野钓实战结果又恰恰相反:在大雾天气里是好钓鱼的。这样看起来还真有点像盲人摸象的意思。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好钓与不好钓都是客观存在的。那么,真相又是什么呢?

笔者有俩朋友很喜欢夜钓,有一年刚入秋,俩人开车去镇子郊外的一处野塘夜钓。前半夜鱼口还行,俩人陆续上了几斤鱼,凌晨时塘边升腾起雾来,原本不错的鱼口渐停。朋友俩人耗到天亮也没再上一尾鱼,无奈之下收竿回了家。

转过年来的初秋,俩人又去那口塘夜钓,很不巧,半夜塘边又升起大雾。依据前一年的经验,俩人二话没说,收拾竿子走人了。但是塘边有另外俩人没收竿,其中一人跟我朋友认识。转天碰面时那人说:“你咋走啦?你们走之后上鱼老猛啦!”我朋友哪能信他啊!可那人说他早晨回来就把鱼送谁谁谁了,我朋友去打探,果真属实。

同样一口塘、同样的季节、同样的气象条件,鱼口为何迥然不同呢?

原来,雾和雾有所不同,就拿陆地上最常见的蒸汽雾来讲,我们在夜钓中经常碰上。当水面较暖,又恰好赶上低空温度下降时,水汽就会源源不断地从水表层蒸发出来,闯入空气中,再在空气里凝结成雾。倘若水面热量的散发是缓慢的,水体的上下层长时间得不到交换,这鱼就比较难钓。倘若水面热量的蒸腾速度是很快的,水体就会因热量的迅速散发而趋凉,进而接触雾气中冷凝下来的凝结水,形成上下层对流,鱼好钓也就在情理之中。

那么,是否在大雾天气里垂钓,只要碰上这种水体蒸腾速度很快的状况就一定会大获丰收呢?也不尽然。

有一年,朋友到邻镇伊林郊外的一个渔场夜钓。晚上10时之前鱼情不是太理想,俩人相约钓到半夜就收竿回家。可没过多久,塘边就升起大雾。朋友见状大喜,信誓旦旦地对同伴说今晚来着啦!这么大的雾想不丰收都难。然而没过多久,原本有一口沒一口的鱼讯却完全停口了,并且从水面传来了鱼口咂水的声响。朋友打开强光灯照过去,见不少鲫鱼半立在水面之下浮头。如此情形,这鱼当然是不能再钓了,俩人只好收竿。

朋友很是纠结,来我这里询问答案。我心知肚明:那是一口50多年前建成的陈年老塘,多年没清过底,塘底层淤泥较厚,且铺满腐败物。这种塘遇浓雾天气,由于水体上下层对流加快,塘底的陈渣和惰性气体不断泛起,使水中严重缺氧。这鱼还如何能钓?而朋友之前钓的那口塘,是近几年挖沙子遗留下来的,沙石底的塘口不受泛塘影响,充足的氧分来到水底,促进了鱼体新陈代谢加快,鱼儿如何不好钓?

由此看来,这雾天好不好钓鱼,都是有其特定条件的,并且多表现在水面不太大的池塘上,这也是笔者在对比大河和水库之后得出的结论。流水和较深的大水面不会受大雾的影响,这也是为何在钓鱼杂志上,关于大雾天气下好钓鱼的文章多以水库和大水面为蓝本的原由。

这好钓与不好钓有它固定的条件,但有的时候也事出诡异。

年轻的时候,我经历过一件奇事。那是个初夏日,凌晨2时我收拾钓鱼装备,去浅山区的一口野塘钓鱼。这口野塘是穆棱河上游河水改道后,在旧河床上的低洼地自然形成的,里面有不少大鲫鱼。当时我摸着黑骑着自行车赶路,黑暗中不见星月,感觉迎面有凉爽的水汽打脸。

赶到目的地时天已经放亮,却见那口塘被浓重的大雾包裹着,能见度也就十几米。当时我用的是四节的竹竿子,长不过3米,齐竿线钓边儿,水深也不过0.8米。扔下钩去我才发现,竿前不远的深水处,雾气腾腾的水面处有不少鲫鱼在浮头。这鱼还能钓吗?

既来之则安之吧!我把第二支竿系上鱼线穿上蚯蚓,刚要甩竿,却见第一支竿的浮标找不到了!本来以为是那浮标捋浅了,漂到近岸的草边上被遮挡着看不见,可提竿时却感觉出钩上有鱼,拽上岸后见是一尾六七两重的大鲫鱼。我再投下钩去,却见另一支竿的浮标也没了,我忙提竿子,又一尾大鲫鱼上岸了。

不可思议!在这口塘钓鲫鱼,我可从来没遇过连竿儿上两尾的时候,并且还是超过半斤的大鲫鱼。今儿这是咋回事?来不及多想,我又把钩饵撇下去。就这样两根竿子轮换着上,三两分钟一竿,竿竿都是大鲫,这真邪了门儿了!再瞅瞅水面那些个浮头的鲫鱼仍旧在那儿,只是个头明显比我钓上来的要小得多。

不知何时太阳露出来,大雾也就渐渐散去,上鱼的间隔时间也拉长了。我提出鱼篓去瞧,已有20多尾大鲫鱼!我从来没一次钓上过这么多大鲫,我一高兴收拾钓具就回了家。

那次出行,成了我钓鱼生涯中的一个亮点,很长时间内都是我在老钓手当中吹嘘的资本。关于此事,老手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直到后来我才明白:这不就是钓友们常常讨论的大雾天气里到底好不好钓鱼嘛!这好钓与不好钓全让咱一次赶上了,好钓的是底层的大鲫,不好钓的是浮头的小鲫,好钓和不好钓就这样奇迹般地混在一起。可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个谜题困扰了我很多年,就此我曾经咨询过许多钓鱼的资深老手,汇总起来的模糊答案都集中在水草上,因为上鱼都是在水草区,水草区内富含溶解氧,所以鱼在里边不受大雾影响。

真相确实如此吗?

过去我们普遍认为,水体的溶解氧是来源于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但在学术上讲,在光合作用下能生产大量氧气的通常是指海洋中的蓝藻(区别于陆地植物)。蓝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需要盐的电解作用才能溶于水,且能与水相溶的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在淡水中,由于盐分的含量太低,水生植物产生的氧气相较蓝藻只有很小的量,而且是难溶于水的。因而,从严格意义上说,水草区即是富氧区的说法是不妥的。并且,夜晚的水草并无能力制造氧气。从这点上看,水草区内的溶解氧仍然来源于大雾本身。

但是,水草区为什么不泛塘呢?于是,我下到那口塘里,把水草区和亮水区的水底都摸了个遍,答案终于被揭穿了。其实真相很简单——我钓的是口老塘,水底淤泥较厚,浓雾使之水下泛塘。而水草区内淤泥只有表面浅浅的一层,水草的根系阻碍了泛塘,加之钓点水浅,注氧充分,所有才有这样的结果。而在大鲫的压力下,小鲫被赶出平时栖息的水草区,无奈之下只能浮头。

猜你喜欢

浮头钓友大雾
钓友众生相
细谈精养池塘鱼类浮头
大雾帖(组诗)
钓友的表情包
空巢老人钓友遍天下
趣谈大雾的功与过
鱼浮头如何预防与应对
夏季鱼类浮头的原因和对策分析
大雾
鱼类浮头现象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