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冲击下报纸如何进行内容建设

2017-05-30李力嘉

大东方 2017年9期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

李力嘉

摘要: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令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受到剧烈冲击。然而,众多纸媒依然顽强地活着。在媒体融合、纸媒转型过程中,优质内容始终是媒体竞争的利器。报纸内容建设必须顺应报纸转型的方向,同时,积极培养互联网思维,跟上时代节奏,换位思考,从受众角度出发,把好选题,打磨文字。

关键词:报纸转型 内容建设 互联网思维

当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正不断重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在此背景下,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受到的冲击最为剧烈。《中国报业2016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与2011年相比,纸媒广告累计降幅达55%。2016年上半年,报纸广告的花费同比下降41.4%,广告资源量同比下滑40%。[1]

关于“纸媒已死”、“报纸将消亡”的观点一直甚嚣尘上。然而,众多纸媒依然頑强地活着,他们守住内容优势,通过建立全媒体传播平台、拓展关联业务、创新营销方式等手段,与新媒体并存发展。

破局的途径虽然各有不同,但优质内容始终是纸媒立足市场竞争之根本。本文尝试探讨在新媒体冲击下,媒体融合、纸媒转型过程中,报纸应如何进行内容建设。

一、报纸内容存在的问题

技术革命让新闻传播介质从报纸、广播、电视,扩展到计算机、手机,从版面、节目延伸到网站、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推动着媒体形态的不断迭代,受众有了更多接收信息的渠道,与新媒体相比,纸媒逐渐受到“冷落”,其原因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

(1)时效性相对滞后

与网站、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相比,报纸传播信息的速度相对滞后,这与报纸的生产流程、刊发频率、传播方式有关。传统报纸的采编流程一般以日为单位,当天事当天采写,一早报题、讨论、定题,然后采写、编辑,但读者看到的往往是前一天发生的事了。而上述新媒体传播信息的速度几乎可与事件发展同步,这是报纸难以比拟的。

(2)信息容量有限

与网站、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相比,报纸的信息容量有限。考虑到纸张、人力等生产成本,以及携带阅读的便利性,每期报纸的版面数量都有规定,不可能无限多。而上述新媒体没有纸张成本,利用移动互联网阅读也十分方便,只要合法合规,发布微博、微信等的门槛较低、流程较为简单,其传播的信息总量巨大。

(3)表现形式相对单一

与网站、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相比,报纸的表现形式相对单一,一般是文字和图片等静态传播,而且是单向的。而新媒体除了上述表现形式外,还可借助音频、视频等进行动态传播,甚至与受众实时互动,接收反馈信息。

多元化、更直接的傳播方式,令新媒体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也有利于其更快更好地了解受众需求,从而对内容作出即时调整,不断提高受众对其粘性。目前,一些新媒体的影响力不亚于传统上被认为是最具公信力的报纸。

(4)新媒体思维不足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新闻已从以传播者为中心,到以受众为中心,传播受众关心的资讯,从受众的角度进行讲述。而不少传统纸媒采编人员并未适应这种新闻消费市场的变化,思维相对固化,缺乏创新能力和动力,导致选题角度老套、栏目设置陈旧、新闻语言单调、版面呆滞等。

二、如何建设报纸内容

技术的发展催生出越来越多新闻传播渠道,但并非意味着内容不再重要。相反,正是在渠道百花齐放的时代,勿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想脱颖而出,必须以优质内容为利器。内容建设是媒体永恒的主题,它是为扩大媒体影响力服务的。

在纸媒转型、媒体融合过程中,新媒体有不少值得报纸学习的地方,尤其在表达方式上,从“平视”的角度、以受众为中心,短平快且形象生动地传达有用信息,以契合当下的阅读习惯。

以《华西都市报》为例,2011年4月6日,该报改版提出打造个性化的新闻话语体系,而“标题传神化、导语微博化、内文短句化、图示常规化、策划常态化”是实现个性的路径。改版后的《华西都市报》强化了标题区和提要区的再创造,强化了图表制作和图片的大胆运用。[2] 这种改变,目的就是适应读者快速阅读的方式,同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深度报道。

笔者认为,报纸内容建设必须顺应报纸转型的方向,同时,积极培养互联网思维,跟上时代节奏,换位思考,从受众角度出发,把好选题,打磨文字。

(1)在细分领域做专做精

报纸内容的建设首先应根据媒体的定位来确定。不管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专攻细分领域,做专做精,更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

近年来,从一些纸媒的实践中可以发现,广撒网不如找切口,从小处着手,反而更容易获得成功。例如,不少都市类传统纸媒开辟社区报纸专版,开通社区微信公众号等,深耕区域。他们线上传播信息,线下开展活动,一方面增强新闻内容的贴近性和服务性,另一方面扩大读者群、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使影响力不断在社区下沉、加深。

一些专业性的传统纸媒,则对原有领域进一步细分,如有农业类报纸,在种植领域再细分各种作物,在养殖领域再分出不同的水产或畜禽品种。这样做的好处是,受众的群体特征更接近,他们有更多关乎切身利益的共同关注点;媒体传播的内容不再泛泛而谈,笼统片面,而是更有针对性,集中输出并带动受众间的交流。若要再深入,还可以对某个行业不同生产环节的受众进行细分,从而持续挖掘新闻。

当然,在上述内容调整过程中,新闻采编人员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读者的关注点等不断修正内容。随着新闻报道的深入,采编人员要对该领域有较深入或专业的认知和研究。

(2)在选题上寻求差异化

由于报纸的时效性比新媒体稍逊一筹,为扬长避短,报纸可在内容上下功夫,如在选题上寻求差异化。像同样的热点事件,当天在微信、微博、网站等新媒体已快速传播开,那么在翌日才能刊发的报纸就需要寻找第二落点,挖掘更多尚不为人知的新闻故事。

事实上,新媒体在追求新闻传播速度的同时,可能会在准确性、全面性上有所缺失,更难以兼顾深度。报纸应利用刊发的时间差,确保新闻内容准确无误,捍卫自身的权威优势。同时,高质量的深度报道依然有其市场,且在快新闻盛行的今天,深度报道颇为稀缺。报纸可在新闻深度上进行挖掘,从而弥补时效上的不足。

此外,虽然新媒体也能对新闻事件进行连续报道,但从整体性、连贯性上不及报纸。報纸可采取整版、连版等形式对新闻事件作相对完整的、一次性的综合报道,给读者一气呵成的阅读快感。

(3)在文本上进行创新

报纸版面有限,而且大部分读者并没有足够耐心去阅读“长篇大论”,因此,用什么方式来报道新闻,文本显得很重要。

不少报纸的采编人员不认同新媒体草根化、碎片化的叙述方式,而这种方式具有大众化、平民化的特点,符合受众的阅读习惯。报纸文章可根据不同题材,在语言上力求言简意赅又不失精致,尤其如民生类的新闻,在表达上应体现更多人味儿。

新闻除了用文字、照片表达,还可以有更多创新。比如可视化新闻,就是近年很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在探索的报道方式。所谓可视化,即用图表来表达信息、数据等。过去,新闻图表也有应用,如漫画、数据表、柱状图和折线图等。而如今,可视化的新闻图表更具设计感,可读性和可观性都大大提高。[3] 它不是简单地将新闻内容换个排版方式或加个图畫装饰,而是采编人员对新闻内容充分理解后,用更加形象、容易理解的图、表来进行表达,甚至是对新闻深层次内涵的挖掘,并与版面设计融合在一起。

鲁豫东曾在李次民教授著的《编辑学》一书的序中讲:“我一向把编辑工作看做一种组织的艺术。一张报纸的销路好不好,读者也许一时还无法探听出来;可是它的版面好不好看,内容充实不充实,读者可就不难加以分辨。”[4] 可视化新闻是报纸追求文本创意和版面美感的一种实践。

标题也是报纸需要调整的重要方向,因为标题好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读者会不会继续往下读内容。有报纸采编人员会抱怨:新媒体传播新闻靠“标题党”博眼球。诚然,虚构、夸大新闻事实的标题是不可取的,但如设悬念、反问、提数字、干货等能吸引读者的标题仍值得借鉴。此外,在标题上合理应用流行语也能为文章赋予更多的生命力,为整个版面增添亮色。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流行语时要考虑严谨性、客观性等。

媒体融合的浪潮滚滚而来,报纸转型势在必行。夯实内容根基,准确把握舆论导向,适应受众阅读习惯是每份市场化报纸赢得竞争的题中之义。

参考文献

[1]陈国权.中国报业2016发展报告

[2]李鹏.媒介融合时代的报纸创新路径——以《华西都市报》内容创新与改版战略为例.中国记者,2011(6):11-13

[3]墨白.创意图表:纸媒突围的利器.南方传媒研究,2013(10):20-25

[4]王振铎,刘大年.编辑学研究60年的学术发现——编辑学的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108-114

(作者单位: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农村报)

猜你喜欢

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健身”背景下从业者现状、问题及建议
“互联网健身”背景下从业者现状、问题及建议
浅析互联网思维对传统商业管理的冲击
浅析互联网思维在房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移动互联语境下中小成本电影去中心化的创作趋向
论述互联网思维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