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让子弹飞》的人物性格分析

2017-05-27李兰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4期

李兰

摘 要: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的视频画面,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也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影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结合电影《让子弹飞》的故事主线和表现主题对剧中张麻子的人物性格进行剖析,他虽然具有多重性格,却又是性格明显的人物。

关键词:电影人物;性格分析;表现主题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2-0113-01

一、人物性格特点塑造

他能在万山丛中策马奔驰,豪情激昂,一支手枪,百步穿杨;他不贪钱财,侠肝义胆,在天地间活得潇洒坦荡,他就是姜文电影《让子弹飞》中的张麻子,一个看似无人能及却内心孤独的英雄。

一只苍鹰飞过悬崖,叫声凄厉,拍打着翅膀飞过了我们的视线,留下了一个孤独的身影,这是影片开始的第一个镜头,耐人寻味,似乎在预示着什么。

影片中的张麻子是个具有多重性格,却又性格明显的人物。他是个英雄,顶天立地的汉子。在影片中,多数表现张麻子的镜头都是将他放在画面的中央,双腿分开,双手放在腰间,刚毅的站着,充斥着一种王者的风范,并且,在张麻子出现时,大多是快节奏较激昂的音乐,将整个人物的英雄形象进一步丰满,给人以极强的震撼力。

二、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

虽然影片中对张麻子的表现手法有着极强的震撼力,但其实导演想要表现的主题并不在此,而是在他英雄光环下的内心世界。影片中,张麻子和小六的一段对话,是本片第一段大篇幅的介绍张麻子内心的部分,此处,张麻子第一次改变了粗犷豪放的语气,开始变得语气平缓,温柔,像慈父,在这一段中,张麻子细心地向小六介绍留声机播放的光盘,介绍莫扎特,并且很重要的一句是,张麻子表示,等做完这次的事就送小六去留洋,这不仅仅表现了他对一个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的关爱,更是一种对自己理想的转移,在影片后面,张麻子与汤师爷的对话中,张麻子就曾提到过自己年轻时的事,少年得志,但因军阀混战,落草为寇,所以他寄希望于小六,希望他能有一番作为,不再像他一样当麻匪,又从另一个角度看出,他并不喜欢打打杀杀的生活,所以他要让小六离开这样的生活,也就是所谓的“留洋”。

另外一个明显表现张麻子内心的片段是汤师爷的死,这里也可以说是表现张麻子内心的一个小高潮。张麻子跪在汤师爷旁边,低着头,镜头仰拍他的脸,表情悲伤,渐渐地音乐起,声音凄凉,镜头改为俯拍,并且机位越来越高,将张麻子跪在地上的身影变得越来越小,然后伴着他的内心独白,将整个画面的效果整合到了最好。在此处,不仅仅是画面中张麻子变得小了,更是人物内心的一种体现,他是英雄,但他不是全部,他阻止不了死亡,改变不了现实,更深一步来讲,是在表现,人社会,在整个大环境中的渺小。同时,这里也是张麻子第一次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柔弱表现出来的地方,在这之前,他对汤师爷的态度是一种玩弄,调戏,而此时,面对汤师爷的死,他表现得更像是在送别老友一样,并且引发了他对整个事件的思索。

三、影片主题的情感升华

本片在结尾感情升华到了高潮,替身死了,所有人冲进碉楼,而此时的张麻子,自己躺在地上,两臂张开,没有表情,就像是奔跑了好久的人,终于能静静地躺下了,是的,张麻子不是万能的,在退去了英雄的光环,在他完成了使命的时候,他也会像常人一样需要安宁和平静,或者说,他累了。在影片的结尾,所有人都要走了,辞行的时候,张麻子的话语变得词不达意,没有逻辑,表情也变得紧张,他想挽留,却又不知道怎么开口,当他们转身离去,张麻子甚至不敢直视他们,只能装样子的四处张望,他很不舍,也很无奈。最后,老二他们坐着火车走了,张麻子独自一人骑马跟在后面,他想把他们追回来吗?不是,也许他只是想多看他们一眼,他不舍,他放不下,可他更不愿让自己的兄弟为难,说到底,他的初衷还是为了别人。

同样是山下,火车,白马,同样是张麻子和他的兄弟,可现在与影片的开始却完全不同,从一群人合伙拦火车,到最后张麻子独自一人看着他们远去,张麻子已经完全脱离了英雄的光环,变成了一个形单影只的孤客,留下的只有孤独和寂寞。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同样是一只苍鹰,而背景不在是悬崖,变成了更广阔的蓝天,照应了影片的开头。张麻子就是那只苍鹰,在故事开始,他飞翔的地方是那座悬崖,并不显得他渺小,他还拥有自己的小环境,可到了最后,他被放逐到了蓝天,一个人,孤单落寞的独自飞翔。

四、总结

本文从电影故事主线和表现主题深入剖析了劇中人物张麻子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深刻刻画了一个英雄人物背后内心世界的孤单和落寞,延伸出电影主题的寓意。艺术来源于生活,从电影创作和表现形式上应映射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实问题,从而才能触动观众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