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村的治理悖论:文化传统与现实行为的冲突

2017-05-27宋学峰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31期

宋学峰

摘 要:JC,号称猛将谋臣如云,秀才举人如雨,是一个以“文化第一村”著称的村庄。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JC由一个传统农村转化成了典型的城郊村,给世人留下了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显赫、村庄和谐、民风淳朴、环境优雅的美好印象。但是通过对JC的实地调研发现,就是这个“文化第一村”,却出现了与其应有状态相悖的治理问题。鉴于此,描述在城镇化背景下JC发生的转变、治理悖论,探讨出现治理悖论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文化村;治理悖论;破解之道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1-0016-03

“下了JC坡,秀才比驴多!”“地以人贵,人以地转。”于是在人们诙谐的调侃中,一个“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秀才村,就从历史深处自如而又真实地款款走来(《贾村志》)。JC有着浓厚的文化传统,姓氏文化、忠孝节义、楹联文化、牌匾文化、宗庙文化等颇有成就,还有很多古建筑文化盛极一时,但最值得一提的是繁榮的教育以及古今精英。在旧制教育时期,曾出现很多精英贤士,因而才有了“猛将谋臣如云,秀才举人如雨”的称号。新时期教育更使得JC名流辈出,商界、政界、学界都出了很多杰出的人才。JC人都为自己身为JC村民而感到自豪,讲他们爱文好儒、孝悌情浓、崇尚礼仪、讲情重义的历史传统。就是这样一个古韵浓厚的文化村,近些年受HZ城镇化的影响,得到了很大的受益,同时也突显了很多治理问题,而这些问题与“文化第一村”应该有的状态是不相符甚至是相悖的。在未来,JC如何能够把握城镇化这一契机,推进经济政治腾飞的同时创新传统文化,成为新时期名副其实的“文化第一村”,这是需要我们进一步考虑的。

一、在城镇化背景下JC发生的转变

JC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历史沿革,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JC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一个传统农村转变为了典型的城郊村。

(一)村民住房方面:传统村庄正在被商楼房商铺所取代,呈现出浓厚的现代气息

从村外沿着公路一直走向村庄深处时,我们会发现,靠近公路的建筑基本上都为楼房或平房,从事商业活动的铺面向公路两旁延伸,呈现出繁荣的商业景象,居住人口较为年轻,融合很多外来人口。而进入村庄内部时,我们看到传统的建筑都破烂不堪,窑洞有的倒塌、有的没有门窗,外面的土坯墙都被风化。即使有一些比较完整的房子,也很久没有人居住。在村庄最内部很难找到村民,偶尔碰到的也都是老年人。经了解,大部分的年轻人和中年人都外出打工了,村庄处于“空心化”状态,村内、村外的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产业结构方面:单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商贸业、服务业、旅游业综合发展转变

与大多数农村一样,JC在建国前生产条件落后,生活很贫困。建国以后,从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逐步实现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土地归集体所有,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粮食产量大增。随着国家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JC被树为H县唯一的“科技示范村”,成为全LF地区科技兴农的典范。各项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使得农民得到了切身的实惠,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农业经济根本好转。近年,HZ市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城市扩展东移给JC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为其经济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现代农业、商贸业、服务业、旅游业综合发展。

(三)公共基础设施方面: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JC的村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这也是历届村干部的工作重点之一。村庄路面的硬化,方便了村民的出行。村内设置六个垃圾点,绿化也得到了加强,改善了村容村貌,村民的生活环境更好了。近两年还解决了引水、天然气、下水道的问题,实现了从用水到排水的一体化,改善了农村村民的生活质量,缩小了城乡居民差距。JC人非常重视教育,这也是JC“秀才村”的由来,“三多”就是其中一个体现。“三多”是指出国留学生多、县处级干部多、教书先生多。从古代的私塾、学堂到现在的小学、中学,JC的教育不断得到发展。学校的教学设施和文体器材不断丰富,教师队伍也不断壮大,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另外,JC的医疗卫生条件也在不断改善,随着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农村卫生事业步入了正轨,村委会专门设置了卫生所,人们享受着“小病不出村,大病报销80%”的优惠政策。

二、“文化村”的治理困境

号称“文化第一村”的JC,一方面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积淀,另一方面又深受改革发展的益处,理应是一个民主、和谐、治理有效的文明村庄,但事实却不是如此。这个“文化村”存在着很多“不文化”的地方,人们所提倡的思想和表现出的行为不一致,村庄治理出现悖论,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集体经济问题

在一个“文化村”,村干部应该恪尽职守,自觉维护村民的利益,而村民也应该关心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监督村干部的所作所为。然而,在JC,村务财务公开流于形式、集体资产不明所踪,村民对此竟能漠然处之。据了解,JC曾经拥有三大集体经济:煤矿、电石厂、砖厂,经辗转变卖,现在已无集体经济可言。村民反映,集体资产的变卖没有给予村民应有的补偿,还损害了村民既有的利益。煤矿卖了之后,村委会干部允诺要给每位村民发放400元补偿金,然而最终,村民只得到了200元钱。电石厂卖了之后,村委会声明就不给村民现金补偿了,要给村民免费安装天然气,但是结果远没有当初承诺的那么好,最终还是村民自己交了2 000多元的费用安装了天然气。JC砖厂里原有一些村民的土窑,房地产开发需要占用JC砖厂土地,开发商以土窑已经塌陷为由,拒绝给予村民补偿,村民为此去理论却遭到了黑社会的殴打。

(二)拉票、贿选现象严重

据了解,JC近年的贿选、拉票现象非常严重。在前几届,买票现象普遍,每张票100~500元不等,还有候选人会给村民发烟、酒等。最近一次选举,这种行为有所收敛,候选人不敢明目张胆给村民钱物,但是贿选仍然存在,只是形式更加隐秘而已。各候选人的亲友团也会深入村民家里,存在不同程度的拉票行为。物质利益的诱导、人情关系的影响、害怕得罪干部的压力,都严重影响着村民在选举中真实意愿的表达。再加上选举程序的严重不规范,更使得村民未能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进行投票,选举程序公开、公正只是一句空口号而已。选举流于形式,村民只是看看热闹,选谁都一样。作为“文化村”村民对待关乎自己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如此冷漠,着实令人担忧,提高“文化村”村民的民主意识任重而道远。

(三)利益分配不均、干群关系紧张

在村民眼中,“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是干部的普遍形象。据村民反映,JC的干部人人都有轿车、楼房(还不止一套)。下面是一位村民的原话:“我就说我们村的这个干部吧,老百姓都是种地的,干活打工一年也就收入一两万,人家当官的啥也不干,钱从哪里来,又有汽车又有楼房的,楼房还好几套,哪个干部都有,会计、村委支委干活的都有楼房。干部就支持开发商了,支持就肯定要有好处了。”在村民看来,就利益分配这一方面,进行房地产开发,最终的受益者是开发商和村干部,村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损害。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村,村民和村干部应该能够平等地进行对话,然而在JC,村民都不接触干部,村民对村里的公共事务没有发言权,干部独断专行,不听取群众意见,干群关系紧张就在所难免了。

(四)低保问题

“富人吃低保,穷人看低保。”这是JC低保问题的真实写照,低保对象的界定存在很大的操作性。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几户老人特别贫困,没有经济来源、体弱多病,但是仍没有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救助。村民反映,村里的低保名额都给了与干部关系好的亲戚、朋友,而他们往往并不是村里最困难的人。用村民的话说,甚至有些人“住楼房、开小车、吃低保”。或许村民的有些话有失偏颇,但是也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真正的穷人享受不到低保的现实。据村民介绍,前些年这种现象非常严重,低保户资格严重不达标,而且低保户的数量也没有严格的限制。

(五)党员发展困难,年轻党员培养出现断层

建国以来,JC党组织得到快速发展,党员人数不断增加,由党支部初建时的6人发展壮大到现在的53人,其中男党员43人,女党员10人。但是,在近几年,党员发展困难,尤其是年轻党员的培养出现了断层,这一点可以从JC党员的入党时间和年龄结构得到佐证。在JC的53名党员中,1949—1966年入党人数为6人,1967—1976年入党人数为7人,1977—1992年入党人数为14人,1992—2010年入党人数为26人。在这53名党员中,年龄在25岁以下的党员人数为0(《贾村志》)。据村民反映,最近几年村里很难入党,在职的党支部书记为避免有新党员与其竞争职位,故意限制年轻人入党,抬高入党门槛。即使有名额也是内定为干部的亲属,扩大其个人势力,这实在是一个“文化村”不该有的状况。

三、出现悖论的原因

(一)根本原因: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对人的负面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推进农村经济市场化,早已成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市场经济的趋利性特质,一方面强化了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1],提高了人们的物质利益意识,激发了劳动的积极性、创造性;但另一方面也容易使人们产生牺牲长远发展,追求眼前利益的短见行为,这是JC出现治理悖论的根源所在。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大势所趋,但是不能盲目追求速度,急于求成。房地产开发、土地征用,给乡政府和村干部都带来了巨大的牟利机会,很容易使二者形成利益共谋。JC的房地产开发一方面给当地政府创造了税收,另一方面也给村干部带来可观的收入。为实现各自的利益追求,乡镇、村干部共同推进着征地的进程,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合作的默契,用村民的话说就是“村干部与乡镇领导一个鼻孔出气”“官官相护”。但是,在此过程中就出现了损害农民利益、干群关系紧张的问题。党员发展候选人内定、低保对象界定模糊、民主意识淡薄等问题都是追求个人利益的结果。贿选、拉票更是村民短见的直接体现,谁给钱就投谁,只顾个人眼前得失,漠视公共利益。为了几百元,不惜牺牲自己手中那宝贵的一票,放弃自己神圣的选举权利。

(二)直接原因:旧的文化传统逐渐没落、新的文化元素尚未形成

JC受城镇化影响发生的转型只是外在的,而与之相匹配的内在文化涵养还没有培养起来。旧的文化传统逐渐没落、新的文化元素尚未形成,新旧文化之间出现断层,没有实现成功的跨越衔接,村民的行为缺乏文化意识的指导,表现出了自私、短见、不民主、不文明的表现,这是导致“文化村”出现治理悖论的直接原因。JC的许多优良的传统文化是其他村庄所没有的,但是这些文化传统正在消退,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逐渐提高,对精神文化的要求却在逐渐降低。虽然JC的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但这些只是表面的、形式的。“文化村”既有的爱文好儒、孝悌情浓、崇尚礼仪的文化传统正在消退,牌匾文化、书法字画、古碑文化幾近遗失,还有面塑、剪纸、套色版画、演戏等很多民间艺术也渐渐退出了生活的舞台。传统文化没落的同时,适合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文化元素却没有相应培养起来。如果能将多元、民主、自由、开放等这些先进文化、进步文化培养起来,这样“文化村”才能实现良好的治理,村民才能实现全面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村”和“文化人”。

四、走出迷思:悖论的破解之道

(一)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创新文化,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

充分发挥JC的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文化第一村。首先,要将那些优良的文化传统重拾并加以创新。城镇化的发展使得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2],对乡村文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是,孝道文化、礼仪文化、爱文好儒这些优良传统,即使在新时代也还具有其特殊的意义,需要重拾并加以创新,当然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经过长期的教育慢慢实现,当这种思想理念潜移默化地植入人们内心,这种道德体系就得以构建了。新的孝道礼仪文化不仅对于融合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具有巨大的作用,如果将其加以倡导的话,还有助于营造敬老孝亲的良好社会氛围。对于那些保守、迷信等不适应新时代的思想要予以摒弃,要着重培养科学、精明、开放的文化氛围。其次,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3]。要充分利用JC的古建筑群,发展旅游业,丰富文化内涵,挖掘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娲皇圣母庙、玄帝庙、魁星楼、状元桥、凌云塔、牌坊、鼓楼、刘氏宗祠等都是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资源,但是由于没有受到很好的保护,这些遗存的资源已经有些破败了,需要“修旧如旧”[4],在修缮的同时尽量保留这些古建筑原有的风貌。据了解,现在这些文化遗产已经取得一些经济收入,圣母庙、玄帝庙等的“香火”收入已经投入了JC的教育事业,为每年考上大学的学生提供一点资助。

(二)努力培养新时代文化:追本溯源,以传统文化为坚实根基

牢牢抓住城镇化发展的契机,实现文化跨越转型。首先,以现代文化引领社区治理工作。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培养民主意识。要改变以往“一言堂”的局面,培养民主开放的风气,倡导治理主体多元化。具体到村庄,就是要居委会、居民能够共同参与到村庄公共事务中,居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到村庄事务的民主管理中。丰富群众参与民主管理的形式,拓宽群众了解政治、参与政治的渠道,加强村民对选举活动的认识和对选举程序的了解,提高村民参与选举的热情。教育、引导群众将目光放长远一些,顾大局、识大体,不要被眼前利益迷惑,珍惜自己的民主权利,投好属于自己的神圣一票。另外,要加强村干部村庄治理能力建设,加强廉政教育,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全局意识。其次,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一方面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村民的素质教育。在这一点上,要充分把握城镇化这一契机,利用JC有利的地理区位优势,向邻近的城市学习,向先进社区学习,吸取先进的经验,感染现代气息。近年来,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或者从事商业经营活动,这使得JC人眼界得到开阔,形成了JC人勤劳、热情、精明、圆滑、开放的品质。当然,这直接受益于城镇化的发展,但是,这些优良品质都与JC“文化村”的文化传统是息息相关的,是有着深厚渊源的。JC一直都有着勤劳上进、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传统,这也是为什么在城镇化这一现实背景面前,JC人能够超越其他相近村庄,紧抓城镇化契机实现经济政治腾飞的原因。

总的来说,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对实现JC的文化转型,打造名副其实的“文化第一村”是大有裨益的,在此道路上,值得JC尝试探索。

参考文献:

[1] 姜丽芳,苏艳霞.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负面影响[J].集团经济研究,2006,(33).

[2] 张英洪.城镇化要重拾乡村文化价值[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5,(4).

[3] 方旭.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探析——以咸宁市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3,(3).

[4] 李晓梅,项桂芳.武当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设想[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