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2017-05-27李新翠
李新翠
近日,历时三年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核心素养”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高屋建瓴落实立德树人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催化。核心素养的提出,为真正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确立回归教育本源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引领性支撑。要使核心素养真正能够“可学、可教、可评”,关键是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首先,要把“基于知识、为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基于核心素养、为了核心素养”的教学。教师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在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基础上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过去过于强调和重视学科知识点的讲解和复习,而对知识转化为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的过程不够重视,教学过程往往停留在知识教学的环节。为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在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加强知识向素养转化的过程和活动设计,创造条件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转化、内化和升华。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都要秉持“通过知识获得教育”的理念而不是“为了知识的教育”。
其次,要由单纯“抽象知识”的呈现转向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核心素养的关键是提高学生应对和解决复杂疑难问题的能力,问题通常产生于情境,为此,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需要情境的支撑和保障。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境。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需要借助真实的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问题。脱离情境,知识就只剩下作为其表现形式的符号,其应用就无从谈起。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不能建立起有效联系,难以产生具体应用,那么对知识的理解就是生硬的,这些知识也就难以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占据牢固的位置。
最后,要由瞄准知识的单一评价走向瞄准能力素养的多元化评价。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内容更加关注高级认知能力和对非认知因素,如对学生的批判思维、独立探究、问题解决、实践创新等高级认知能力的考查,以及对情感态度、价值取向、自我管理、责任担当等非认知因素的评价,而不仅仅局限在过去对所学具体知识的记忆、理解、分析、综合和应用上。正如国际经验所示,随着评价内容重点由“可见知识”向“内隐素养”的转变,教学评价方式也亟須变革和创新,具体表现在:一是探索表现性评价、成长档案袋等多种评价方式,从知识、技能及态度等更多维度评价核心素养的形成;二是注重形成性评价在日常教与学过程中的应用,综合运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思维、学习的历程与结果;三是加强信息技术在核心素养评价中的全方位应用,如基于情境的高级认知能力在线测查、非认知因素的在线测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