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国之痛 沦亡之悲

2017-05-26罗欢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4期
关键词:姜夔李清照

罗欢

摘 要:李清照、姜夔两位词人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词人,他们的大量词篇抒写了宋金和战时期的家国之痛、沦亡之情,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李清照抒情词表达对丈夫思念之情,从而透露出时代悲哀、亡国之悲、家破之痛。而姜夔则以眷恋合肥恋人为由,词中渗透着身世无奈与家国之哀。

关键词:李清照 姜夔 家国之痛 沦亡之悲

李清照是宋代词坛上杰出的爱国女词人,是能与李白、黄庭坚、苏轼等杰出文人相媲美的伟大女词人。“满纸真情,一部《漱玉词》可以说就是词人的情感自传。从其情路历程可知她那蓬勃的生命状态使她的女性意识得以自由生长并在词中自由展现。”[1]李清照后期的抒情词将国亡之痛与家破之恨融为一体。而另一位则是南宋杰出的词作家姜夔,他与吴文英、辛弃疾两位词人名鼎词坛,名存千古。姜夔的词作既有记游时的胸襟开阔,也有送别时的哀感动人;既有怀归时的伤感情调,也有伤怀时的黍离之悲;既有感遇时的苦情悲叹,也有咏物时的感叹古今。身世之感与家国之痛渗透其中。

一、党争之难述衷情与扬州破败可奈何

李清照生在官宦家庭、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深受苏轼的影响,其母是王淮的孙女,所以她精通书史、博闻强识。十八岁时嫁给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两人情投意合,可谓天作之合。然而李清照婚后的幸福生活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党派之争愈演愈烈,哲宗即位之后,新旧两党看到新法的利弊,因势利导,调和矛盾。然而高太后和司马光一意孤行打击新党官员,使得新旧两党的矛盾更加尖锐。随着高太后的老去,哲宗重新启用新党派,哲宗对旧党派的打击更大,几乎所有旧党派的官员和曾支持旧党的官员都被免职。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元祐年间为太学博士时受到苏轼的赏识,又不愿意參与编写元祐编奏,也被列入党籍,革职离京。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趋炎附势,攀附蔡京而官居丞相之位,且有意远离李清照及其家人。李清照有诗云:“炙手可热心可寒。”李清照背上“奸党”子女的罪名被迫离京。与丈夫分隔两地,相思之情涌上心头,挥之不去。李清照以词来寄托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2]

这首词并非只表达思夫之情,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来看,李清照这首词也表达了对政治动荡批判之情 。“这首《一剪梅》不只是一般的思妇念远的离情词,它之所以成为一首知名度很高的佳作,被称为‘颇尽离别之情、‘结更凄绝,正是因为词人心中藏着无可比拟的政治块垒。”[3]哲宗即位,新派的蔡京得到重用,掀起了一场政治风波。李格非因亲旧党而落魄,赵挺之因攀附蔡京而高升,两家的境况天壤之别。赵挺之无视李格非的遭遇,赵明诚有意避着李清照,利益面前人情是多么无力。

词中“花自飘零水自流”,道出了词人如落入水中的花瓣般逐波漂流的凄凉之感。此时的李清照深感世态炎凉、人情冷漠。本已出嫁,为赵家之人,不该受到此种待遇,且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位高权重,完全可以幸免于难,事实并非如此。“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句被阐释为李清照对丈夫的思念之情难以消除,使全诗的离别之情得到升华。如果结合李清照的遭遇来看,又是另一番风味。这句是“由词人独特的遭遇、独特的思想情怀凝结而成的,是其特定心理状态的外化。”[3]透过这次遭遇,词人看透了赵挺之利欲熏心,明了政治斗争的黑暗与无情。词人通过写相思之情的爱情词来表达自己被迫离京的无奈之感以及对政治斗争之残酷无情的批判。

姜夔的词被张炎称为“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为后人所赞叹。他的词作清新脱俗,以“冷”为色调。一介布衣,在追逐仕途的时代,依然怀有满腔爱国热血感时伤怀,如《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只为谁生?[4]

当初的扬州繁花似锦,自从金兵侵扰,连“废池乔木”都讨厌战争,更何况黎民百姓了,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性。词中写到“年桥边、红药年年,只为谁生”,红药象征和爱情的美好,然而如今的“红药”又是为了“谁”开得那么艳丽。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曾在扬州游赏,写下了不少诗词来记述青楼梦好的诗意生活。昔日的爱情红花般艳丽温婉,而如今只见红花盛开,佳人不在。国家败落,谁又有心思去追寻美好的爱情呢?战争摧毁了人追求爱情的权利,想来心中顿觉悲凉。胡马铁蹄,踏碎昔日的繁华,留下千疮百孔,词人独自哀愁。词人通过扬州景象的今昔对比,哀叹宋朝统治者的软弱无能,对于外敌的入侵忍气吞声。国家任人宰割,百姓苦不堪言。

扬州曾经的繁华之地,如今杂草丛生。词人通过今昔对比,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性,同时也暗含了统治者的无能。姜夔所处的时代正是宋金战和不定的时代,宋朝统治者的软弱,给金可乘之机。南宋历史上孝宗是唯一一位有作为的天子,一直主张抗金,“孝宗初立,锐志以图兴复,怨不可旦夕忘,时不可迁延失,诚哉其不容缓已。”[5]然而孝宗听信了志大才疏的张俊主动北伐的建议,北伐前期虽取得胜利。宋军开始轻视敌人,军心动摇,被金军击败,走上求和的道路。“孝宗在位二十七年,德远虽没,未尝不可有嗣以图功者,惜哉其一而终不能兴矣。”[6]宋朝主战派与主和派一直争论不休,所以宋金之间战和不定,即使在孝宗时代,与金签订了“隆兴和义”,以割地、赔银来换取短暂的和平。看着残败不堪的山河,词人叹出束手无策的无奈之感。

二、与夫永隔伤心绝同梦中再与佳人聚

“靖康之变”北宋政权覆灭。徽宗的第九个儿子赵构建立的南宋,建立之初受金的打压,战乱不断。赵构重用奸佞之臣,不断受到金的攻击,损失惨重 。佞臣当道,民不聊生,用这八个字来形容此时的南宋再合适不过了。

“靖康之难”成为李清照生活的分水岭。她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数,国家破亡、丈夫病逝、“颁金”(即通金)罪名、再嫁风波等,这些犹如大山压在一个弱女子的肩上,生活的稻草一根根被现实割断。李清照年岁四十六,丈夫病逝。只身一人生活在兵荒马乱之中,带有大量的财物。在逃难中被小人污蔑为“颁金”,李清照大为恐慌。此时以赵构为首的小朝廷四处逃难,李清照带着财物奔向赵构,以洗清“颁金”的嫌疑,在路途中李清照的财物损失大半,之后将所剩的财物上交给赵构。然而“颁金”的嫌疑依然没有减轻。此时的李清照一贫如洗,精神和物质都受到很大的损失。“颁金”案还没有得到彻底地解决,一些无耻之徒又制造了李清照“改嫁”的谣传,并把她的《谢启》当做她改嫁的证据,四处传播。遭遇莫名的指责与诬陷,感时伤怀、悼念亡夫的情怀流露于笔墨之间。如《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抵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

词人通过对秋天萧瑟景象的刻画与渲染,表达了作者对此时生活的忧愁,对孤苦无依的生活感动凄凉。“她以精练的语言展示了自己复杂曲折的内心世界,概括出南渡以后自己的生活特征和精神面貌,虽然哀愁满目,调子凄苦,却无一处不是她饱经忧患后低沉的倾诉,无一处不是她历尽沧桑后急促的忧叹。”[7]词中的“黄花”、“梧桐”等意象再现了词人的“伤心”,悲苦交加。“何况接着又是梧桐更兼细雨,像是洒不完的伤心泪,她心中苦情正随着点点滴滴的雨声在不断翻腾,这中间又包含着多少对丈夫寤寐难忘之爱,对自己身世沦落之悲,对中原沦入敌手之痛。”[7]国家灭亡给词人一次重击,南渡后丈夫病逝,生活的希望被浇灭。一个“愁”字怎能述尽心中的凄苦。

南宋初期,统治者怯弱无能,“高宗之畏女直也,窜身而不耻,屈膝而无惭。”[5]为了苟活,不惜丢失尊严。虽然高宗初期起用主战派的李纲为右相,“李纲作为抗战派著名的大臣,在朝野有很高的号召力,可以借重其声望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这正是立足未稳的高宗为凝聚民心所采用的一项重要措施。”[8]这首词以“愁”为主基调,“梧桐”表达了对丈夫的悼念之情,从中也暗含着国破之痛。丈夫离世之痛、国家败亡之悲,岂是一个“愁”字能囊括内心的悲痛之感。

李清照所遭遇的一切令人痛心,而姜夔的经历让人觉得寒心。国家动荡,个人追求爱情的权利都被遏制了,个人正常的情感生活都无法得到满足,想来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现实生活中两情相悦的两人天各一方,只能在梦中相见。如《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肥水東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4]

这首词是词人在元夕感梦的作品,词首句就叙述流水无情,更深层次是想表达对恋人的愧疚之情无期限,对时代所带来的痛的无期限,对生活的恨无期限,悔恨当初种上相思情。下片后两句道出了词人无可奈何之情。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感慨之情。“此首元夕感梦之作。起句沉痛,谓水无尽期,犹恨无尽期。‘梦中两句,写缠绵颠倒之情。‘暗里谓即此隐约模糊之梦。‘别久不成悲一语,尤道出人在天涯况味。‘谁叫两句,以峭劲之笔,写缱绻之深情。”[9]这首词作于南宋宁宗当政时期,再度兴起了对金是和是战的争论中,这个话题一直持续到金朝灭亡。南宋末年,奸臣想出“伪学”的罪名来迫害正人君子,爱国志士以莫须有的罪名受到迫害。奸臣横行霸道,祸国殃民。正如词中“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词人用“红莲”来表达纯洁的爱情,可这样的爱情只能在梦里生长。

南宋的统治者渴望和平,然而自身却软弱无能,通过签订屈辱的合约来求得短暂的和平与稳定。这首词以“无情”开始 ,以“沉吟”结束,饱含无奈与苦涩之感。现实的残酷与梦境的美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满纸的辛酸言,唯有自己品。政局动荡,皇帝无能,佞臣当道,可谓时代的悲哀,文人的悲哀,百姓的悲哀,恋人的悲哀。面对政局混乱、小人当权的南宋,梦中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相对比,突出姜夔心中的苦闷与惆怅。

三、数难割断伤心肠与诺言已成梦中事

南渡以后,李清照的词作更多地体现了爱国之情。“在她的后期作品中普遍地反映了与人们相一致的爱国思想:抗金愿望、乡观之念、身世之感,这些均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10]南渡后的爱情词以忧国忧民为主。这一系列的不幸遭遇使得李清照倍感凄凉,余生孤苦无依,内心的哀情如火山爆发般喷涌而出,如《永遇乐.元宵》: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11]

这首词集中表达了李清照对京洛往事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亡夫、国破家亡后的忧思愁闷之情。“旧日京师愈是值得怀念,愈能衬托出新都临安的弊端所在。”[3]元宵之日,孤身一人,难免流露出飘零之感。想起昔日的都城,繁花似锦,国家兴旺发达,百姓安居乐业,元宵佳节,热闹非凡。然而如今国破家亡、年老色衰,感怀伤时之情油然而生。

结尾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心酸之感由心而生。在灯红酒绿、醉生梦死下的人,怎么可能关心国家安危。由签订屈辱的合约换来的一时安定,这些人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居然可以毫无羞耻之感。词人想到这里,心中不免一阵凄凉,南宋精忠报国的勇士都遭受奸佞之人的谋害,南宋最终也会和北宋一样灭亡。这句不仅仅表达了词人愁苦的心情,“其中所隐含的当是秦桧擅政时期忠荩之士噤若寒蝉,奸佞之辈无法无天的极度黑暗的政治现状。”[3]奸臣当道,国家迟早会葬送在这些人的手里。

姜夔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爱情词中,将那种“苦”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如《长亭怨慢》:

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 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绿。[4]

该词篇抒发了词人与恋人分别难舍之情。这首词的上片写与恋人分别时的场景,借“长亭树”,衬托离人依依不舍的悲凉心境。词的下片写船上的人时时回望站在岸边的恋人,直到被“乱山”遮住了视线,借用了韦皋与玉萧的爱情故事表明自己一定不会食言。词结尾处用剪不断千丝万缕的杨柳,暗指自己的离情别绪难以消除。这首词将离情别绪写得缠绵婉转,“剪不断,理还乱”的衷肠难以抒怀。

词人借用典故来表明自己的真诚,然而事与愿违。“怕红萼、无人为主”词人以“红萼”喻恋人,以花的美艳来衬托国家的破败,有更强的寓意感。南宋末期统治者昏庸无道,“宋则南渡以后,孝宗欲有为而不克,嗣是日羸日苶,以抵于亡。”[6]最高统治者只为一己私利而苟活,老百姓却成为所谓和平付出惨痛的代价。词人内心的愁闷无法排解,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不言而喻。

四、结语

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指出“词者意内而言外”,意为词有言外之意。张惠言曾说“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12]不能只探表层的儿女情长,而要究其深层的含义也就是言外之意。李清照与姜夔的词何尝不是这样,以爱情、感遇等为引子,表达两位词人对动乱时代忧国忧民的愛国情怀。至于爱情,两位词人都用自己真挚的心去对待和演绎。李清照饱经沧桑,国破家亡、亲人永隔、“颁金”之罪、再嫁风波,是动荡的时代加给她的哀情与凄苦。朝代更替、奸佞当道、天子怯弱,带给李清照的是无尽的哀愁。李清照以爱情词来反衬政局的黑暗,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为热血之士所赞叹,留下千古美名。姜夔对合肥恋人情深意切,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梦境中,都无法磨灭对恋人的思念之情。姜夔所处的时代局势动荡,宋金和战不定,无论是战争期还是和平期,金人依旧侵犯着边疆的百姓,铁蹄依然踏进宋朝的国土,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作为一介布衣,唯一能做的便是以词为武器,释放内心的苦闷。感受词人的心境,无疑会具有感人至深的情感力量和深刻典型的学术意义。

参考文献

[1] 曹奕婷.浅谈李清照爱情观[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11).

[2] 陈祖美,撰.李清照诗词文评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 陈祖美,著.李清照新传[M].北京出版社,2001.

[4] (宋)姜夔,著.李强,导读.姜夔词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5] 王夫之,著.宋史[M].王嘉川,译注.中华书局,2008.

[6] 刘韶军,译注.宋论下[M].中华书局,2013.

[7] 吕慧鹃,刘波,卢达,编.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三卷)[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8] 何忠礼,著.南宋全史(一)[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9] 唐圭章,选释.唐宋词简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0] 黄拔荆著,《中国词史》(上卷)[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11] 杨合林,编注.李清照集[M].岳麓书社,2002.

[12] 张惠言,编选.词选附《续词选》[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姜夔李清照
赤阑桥畔,南宋才子姜夔的“合肥情遇”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谈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姜夔魂在鄱阳
点绛唇
众生皆苦,但朋友是甜的
如梦令
小两口的幸福生活
性格刚烈
论姜夔词的表现艺术